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4章 万家生祠

作者:依云在青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那碗以符水煮就的米汤,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贾琮那早已化为仙家灵气的精纯法力,更带着一丝《三宝官经》中抚慰魂魄、洗涤罪孽的道韵。


    对于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早已被饥饿与绝望折磨得油尽灯枯的流民而言,这一碗热汤下肚,便不啻于真正的仙丹琼浆。


    是夜,营地之外,再无一声呻吟与哀嚎。


    那些原本面带菜色、气息奄奄的流民,此刻皆是安然入睡,鼾声此起彼伏。便是那几个先前已然染上风寒,眼看就要不行的老弱,此刻亦是面色红润,呼吸平稳,竟是沉沉地睡了过去,仿佛做着一场酣甜的美梦。


    翌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整个流民队伍都仿佛获得了新生。


    他们一个个精神焕发,仿佛连日来的疲惫与病痛都已一扫而空,身上更是充满了使不完的力气。


    当他们得知,昨夜那救命的米汤,竟是出自那位路过的“神仙小爷”之手时,这些淳朴的百姓心中,那份单纯的感激,瞬间便化作了无比虔C诚的敬仰与崇拜!


    “噗通!”


    不知是谁第一个带头,紧接着,黑压压数百名流民,竟是齐刷刷地,朝着贾琮所在的营地方向,黑压压地跪倒了一片!


    他们没有喧哗,没有言语,只是用最质朴、最庄重的方式——叩首,来表达他们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感激与敬畏。


    更有那几个读过些许书,懂得几分道理的老者,竟是当场便寻来一块干净的木板,以指尖为笔,以尘土为墨,颤巍巍地在上面写下了一行字:


    “冲虚护国真人长生禄位”。


    他们竟是要为贾琮,立下“生祠”!


    所谓生祠,乃是为那尚在人世,却有着活人无数、泽被一方之大功德者所立。


    受万民日夜香火祭拜,其功德之大,足以让寻常凡俗之人,死后直入阴司,位列神祇!


    这般景象,早已惊动了本地的府县官衙。


    知府老爷领着一众属官,星夜兼程赶来,见到这般万民叩拜、自发立祠的场面,亦是吓得是心惊胆战,两股战战。


    他连忙上前,对着贾琮的方向便是一揖到底,口称“下官有眼无珠,不知真人法驾在此,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贾琮却并未立刻理会他。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眼前那一张张充满了感激与希望的脸庞,听着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叩首之声,心中那份因明悟了自身大道而生的激荡,渐渐平复,化作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宁静。


    “原来,这便是……‘道’在人间的模样。”


    他心中暗道。


    随即,他才转过身,将那知府与一众官员扶起,并未摆什么架子。


    只是,他接下来的一番安排,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再次见识到了这位“真人”那远超年龄的深沉智慧与雷霆手段。


    “此地流民,已近千人。堵塞官道,于往来商旅不利,于其自身亦是隐患。你身为本地父母官,可有何安置之策?”贾琮的声音平淡,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知府满头大汗,连忙回道:“回禀真人,下官……下官已命人清点府库,备下些许钱粮,只是……人手实在不足,恐……恐难以周全。”


    “人手不足?”贾琮闻言,只是淡淡一笑。


    他并未再为难这位知府,反而转身,对着身后轿辇之中的众姐妹,朗声开口。


    “宝姐姐,探春妹妹。”


    “是,琮兄弟。”


    “在,三哥。”


    二人应声而出。


    “我观此地南郊,有一片荒芜山地,背风向阳,又有水源。烦请二位妹妹,依照我先前所教的堪舆之术与营造之法,为这些流民,规划出一处可供开荒、建屋的聚落之所。一应图纸,务必详尽。”


    宝钗与探春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几分郑重与兴奋,齐齐敛衽一礼:“谨遵三哥(兄弟)之命。”


    贾琮又看向黛玉与婴宁。


    “你二人,精通草木药理。便负责勘察周边山林,将可食用、可药用之草木,一一辨别、记录成册,以为众人日后生计之辅。”


    “是,琮哥哥!”二人亦是欣然领命。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性子最是跳脱的史湘云,以及跃跃欲试的贾环身上。


    “你们二人,便领着众校尉,负责维持此地秩序,保护众人安全,不可有丝毫懈怠。”


    “好嘞!”二人齐声应诺,声若洪钟。


    短短几句话,便将所有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知府与一众属官,看着眼前这群不过十来岁的少年少女,竟在这位贾真人的指挥下,各司其职,雷厉风行。


    一个个心中皆是骇然无比,对贾琮的敬畏,又加深了数层。


    三日之后。


    一份详尽无比,名为《流民就食安置策》的文书,便由宝钗亲手,呈递到了那早已是望眼欲穿的知府大人手中。


    其中,从村落选址、房屋建造,到开荒种植、水源利用,再到“以工代赈”、“保甲互助”等具体的管理方法,皆是条理清晰,面面俱到,其思虑之周全,远见之卓绝,看得一众官吏是冷汗直流,自愧不如。


    贾琮将此策交予知府,只淡淡地说了一句。


    “人,我已救下。路,我已指明。


    这活人万千的泼天功劳,我便送予你了。”


    “日后如何施为,便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说罢,他不再停留,领着一众功德在身,眉宇间更添了几分英气与自信的姐妹们,再次登车。


    队伍浩浩荡荡,继续着他们的南行之旅。


    只是这一次,队伍前行的方向,已不再是那富庶的江南。


    而是转向了东方——那片圣人故里,儒家之源的,齐鲁大地。


    贾琮立于车前,望着远处层峦叠嶂的山脉轮廓,心中一片清明。


    “道心既定,当行万里,论道天下。”


    “曲阜孔家,便是本座的第一站。”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