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2章 变法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粮食这块,能说的东西,其实挺多的。


    不过苏哲并不准备大讲特讲,因为粮食大礼包让大家带回去之后,起到的作用已经足够大了。


    再多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必要多讲。


    华夏古代的农耕技术已经足够好了,说白了其实有一句话苏哲没有直接说出来。


    李承乾他们都觉得,粮食不够。


    那原因是什么?


    真的是,土地产出的粮食,不够所有人使用吗?


    呵呵,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用一句有点神经病的句子来形容,那就是——粮食是够的,但粮食是不够的。


    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自己产的粮食,在经过层层剥削后,不够吃了。


    不开玩笑的说,就算是将高产粮种普及下去,最底层的农民,依旧不会改变现状……


    所以,重点在于,如何减少盘剥,让老百姓能留下自己的口粮,这才是衡量是否是‘盛世’的重要因素。


    苏哲的话题,开始讲到了税收。


    “在讲税收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宋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


    宋朝,在整个华夏历史脉络中,占据的篇幅一点都不小。


    北宋、南宋,加起来可有319年的时间呢。


    虽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宋朝并非是大一统王朝,但不管怎么说,最起码人家蹦跶的时间也不差了。


    要不是遇到了开挂一样的蒙古,宋朝还能继续苟下去。


    回到税收的话题上面,苏哲要讲的,是一次对华夏文明有着深远影响的‘变法’。


    没错,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


    这次的变法,可以说是一次相当激进冒险的尝试。


    虽然结果是戛然而止,但其带来的影响,却十分长远。


    华夏历史上,变法的例子,其实不少。


    但能成功的,基本没几个。


    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让秦国从一介贫弱之国,一跃成为了虎狼一样的国家。


    给未来的一统天下,打造了基础。


    虽然商鞅自己的下场很惨,可他的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制度变革。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等一众改革人士,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变革运动。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开始了。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源上就不可能成功。


    因为他几乎全盘推翻了当时所有统治阶级的利益。


    最关键的是,王安石变法甚至连最底层的百姓利益都侵蚀了。


    这意味着,变法从根子上,就不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此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可是,他不仅仅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同时也没有找到新的支持派。


    “青苗法,是王安石提出来的重要变革法案。”


    苏哲重点说了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其实是一系列关于农民的政策。


    包含了借贷,平仓,增加官府创收等等方面的内容。


    大方向上来说,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


    可现实,却根本做不到!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句,古代变法的一个核心的,绕不开的问题。


    那就是——执行力。


    是的,所有政策,都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组织去执行。


    否则,上面说一,下面说二的事情,简直太寻常了。


    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做保障,地方的力量完全可以抵消所有努力。


    王安石变法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他完全没有可以普及实施变法的能力。


    别说地方上了,王安石就连朝廷内部的反对势力都压不下去。


    他不失败谁失败。


    宋神宗虽然支持变法,可他本人的能力,也就那样。


    上面模棱两可,中间对手接连不断,底下阳奉阴违。


    王安石的变法,持续了数年时间,最终草草收场。


    “王安石的变法是失败的,即便他的目的是好的,可是方法却用错了。不过他的一些想法,却给了后世之人启迪。”


    青苗法这样的政策,本质上是好的。


    只不过,想要成功的因素,太多太杂。


    “王安石的变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而在后来,也有一个人,吸取了王安石他们变法失败的教训,进行了自己的尝试……”


    说到这里的时候,苏哲的目光看向了朱标……


    “哦哟,来了来了!”


    李承乾浑身一震,然后他就听到了下面一句话。


    “明朝,也出现了一位猛人,然后开始了属于他的表演舞台。”


    此人是谁呢?


    一点都不难猜哦。


    没错,万历首辅——张居正。


    “还记得那句,吾非相,乃摄也么。”


    嘶……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扶苏和刘据,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龟龟!谁啊,这么狂?


    没错,就是这么的狂。


    你滴居正!


    张居正此人,可以说是真的在历史上都很难找出类似的人。


    要说最相似的,恐怕就是刘据那边的霍光了。


    但比起霍光,张居正更狂。


    不开玩笑的说,张居正在最巅峰的时候,整个大明的权力几乎都被他一手掌控。


    而今天,苏哲要说的,不是张居正此人的个人丰功伟绩。


    而是他所一手操办的“万历新政”。


    吸取了王安石的失败经历,张居正在自己的变法过程中,选择了更为强硬的一面。


    即便如此,他的变法过程,也充满了波折。


    “一条鞭法,是上承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在华夏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社会变革。”


    所谓一条鞭法,大概意思就是,将各地的田赋、徭役以及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合并之后征收银两。


    以各自拥有的田亩折算缴纳,极大的简化了税制。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底层税收工作的难度,从而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核心主旨就是将过去千年以来以货做税,变成以银做税,大大降低了税收过程中,产生的损耗。”


    这项改革,确确实实是极大的优化。


    要知道,税收这东西,真的是水太深了。


    就拿宋朝举例子,征税所征集到的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甚至能产生高达六成的损耗!


    先别管这些损耗到底是真的损耗,还是去了别的什么地方。


    就一点,这些损耗,官府可不会承担的哦。


    换句话说,原本一个农民,只需要交一斤粮食作为税收,可因为损耗的原因,他需要交一斤六两。


    损耗全都压在了老百姓的身上,更别说在征税过程中,层层官吏的盘剥,可能最终一个农民要上缴的粮食,从一斤变成了三斤!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