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9章 咸阳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还说,在扶苏失踪的这几天时间里面,大秦的咸阳宫,气压比往常更低了几分。


    空荡荡的巨大宫殿中,一位穿着一身黑服的精壮男子,面若寒霜。


    他,便是秦始皇——嬴政。


    公子扶苏,失踪了。


    这个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的始皇帝,在知晓这个消息的时候,也绷不住。


    “查。”


    字少事重。


    始皇帝只说了一个字,但是整个咸阳,都快把地翻过来了。


    偏偏,人还是没找到!


    这下,气氛不对了。


    自六国被打下来之后,其实大秦只是实现了表面上的一统。


    实际上,正是因为秦胜利的太快了,一代人的时间都没有,现在的情况就是遍地都是想要恢复六国制度的人。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


    那些旧日的贵族群体、利益群体,全都在等一个机会。


    始皇帝当然明白,这一锅濒临沸腾的水下,暗藏着多少想要揭竿而起的人。


    只不过,因为大秦的兵峰,以及始皇帝的高压,才勉强压制住这些。


    秦始皇知道扶苏失踪之后,第一反应自然是警惕。


    是否是有人,想在扶苏身上做文章?


    至于扶苏的安危,说实话,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皇帝就是无情的政治生物。


    秦始皇也算是薄情寡义的典范了。


    如今,他春秋鼎盛,一个扶苏就算没了,那也不是什么问题。


    在秦朝,继承人可不着急。


    就算没有了扶苏,不还有胡亥么。


    秦始皇可不觉得,自己活不了几年。


    甚至现在的他,还畅想着,找到那长生之法,然后一统千秋呢。


    继承人什么的,根本不需要多考虑。


    咸阳城内,一个比扶苏更年轻的华服少年,此时正在焦灼的踱步。


    他,便是胡亥。


    作为始皇帝的儿子,胡亥从小就接受了完整的贵族教育。


    即便始皇帝是薄情寡义之人,但他对自己的孩子,至少物质层面是怎么丰厚怎么来的。


    毕竟,当初他秦始皇的童年,过的那叫一个凄惨。


    他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遭受那样的磨难。


    在春秋战国这个诸雄争霸的年代,当王子可不是什么好事。


    动不动就交换去做质子,这滋味真是绝了。


    始皇帝小时候,就被折磨的够呛。


    得亏他母亲,以及外公一家子的照拂,才勉强活下来。


    即便如此,周遭的歧视,欺凌,那是屡见不鲜。


    秦始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路逆生长,最终回到了秦国。


    这个时期的秦始皇,还没有蜕变成为无情的政治生物。


    最后,伤他最深的,还是最亲近的人。


    没错,就是太后赵姬。


    一个吕不韦,一个嫪毐,这只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赵姬就是典型的,从清苦一下子变成富贵之后的放纵。


    结果就是,让秦始皇自此以后,再也不相信亲情了。


    被最亲近的人背叛,这滋味换谁都受不了。


    万事皆有因。


    回到胡亥这边,在得知了扶苏失踪,胡亥先是困惑,而后则是惊喜。


    世子之争,向来如此。


    胡亥与扶苏不一样。


    论能力,两人其实相差不了多少。


    可扶苏却因为年纪和名声,让胡亥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始皇帝对继承人选择上面,从来就没有半点风声。


    而且春秋鼎盛,也没有人觉得现在需要准备下一个继承人。


    但胡亥心里面,有自己的野心。


    他可不愿意只当一个诸侯王。


    他想试一试,他爹坐的那个位置。


    那个,真正的天下第一尊贵的位置。


    而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得面对一个问题。


    他的哥哥,扶苏。


    说实话,秦朝的那个年代以前,政治体制可以说是非常简陋的。


    不像后世创造出来的三省六部制度,可以最大化稳固中央。


    那个时期的诸侯国,基本上可以说是‘草台班子’。


    怎么任性怎么来。


    而到了始皇帝一统天下之后,他立刻就着手开始改革政治制度。


    使用了商周时期就出现的三公九卿制度,搭配上创造出来的郡县制,设立更多的地方直属官员机构。


    这样一来,就绕开了曾经的诸侯国体制,实现了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辖。


    这一步,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进步。


    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


    嗯,理论上实现。


    为啥这么说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始皇帝的美好设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冲突了。


    郡县制的出现,的的确确是华夏历史文明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给未来真正的中央集权体制,创造了基本盘。


    你必须要承认,始皇帝的想法,是超前的,是跨越式的。


    按照他的想法,最终这套运行机制,会彻底消弭掉六国的余温。


    从而实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既真正的大一统,天下只有秦而无六国。


    这是理想中的情况。


    那么现实呢?


    现实就是,郡县制需要大量官员。


    官员……


    古代的官员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有知识,有文化,会管理的人才。


    就是……读书人。


    好,问题就出在这里!


    秦朝,哪来那么多读书人!!!


    别忘了,那个时代,读书人都是什么身份。


    你不是世代公卿,或者传统贵族,你压根就没资格读书。


    那时候只有竹简,一卷书都是稀世珍宝一样的存在。


    那么,秦朝,或者说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


    面对这个情况,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沿用六国的官员。


    现在看到问题了没有?


    事实上,看似美好的中央集权,实际上在当时那个时期,完全只是一个框架。


    秦朝对基层的控制力,几乎等于没有。


    那些任用的地方官员,对秦朝的归属感更是淡薄的令人发指。


    秦始皇也不傻,用六国的旧贵族子弟是没办法的事情,为了减少这些人的影响力,只能将地方势力群体也拉进去。


    比如地方知识分子,包括退伍的士兵等等。


    可这终究不是治标的办法,最终的结果就是,哪怕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咸阳就已经开始失去对其他地方的控制力了。


    太过于超前,甚至想要一劳永逸一步到位的想法,最终导致了秦朝末期,各地都揭竿而起反秦暴政。


    这里的暴政,并非是秦始皇造成的,而是那些官员们不懂秦律,甚至故意破坏带来的严重反噬。


    只能说,这口锅,政哥哥没法甩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