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9章 卷卷有爷名

作者:兰陵小聲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但是实际上,元朝的大一统,完全是建立在弓马武力威慑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华夏大地其实是在南宋之后,整个社会结构被元朝彻底打散打乱,强行用一套十分陌生的结构压在封建王朝基础上。


    甚至,往前算,南宋、北宋、辽国、金国……


    这段延续了好几百年的割据政权和势力,互相之间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风俗,带来的潜在混乱,需要一个更为极端的方法来扭转过来。


    老朱自己琢磨出来的这套东西,阴差阳错的帮助大明在短时间内,就结束了过去延续数百年时间的架构混乱。


    从而让每一个人,都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与立扬。


    “这些,都是朱元璋做的对的地方。”


    苏哲这么一说,朱标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朱标其实更有感触。


    从洪武初年至今,朱标自己就明显的感觉到了,社会结构稳定下来的好处。


    首先一点就是极大的降低了治理成本,加强了税收总数。


    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优点。


    但是……


    没错,苏哲在肯定了老朱这套严苛制度的优点过后,话锋一转,开始讲起了弊端。


    “限制,或者说锁死每一个人的职业,这一点非常不好。我还是举个例子。”


    “军户制。你们谁了解?”


    “老师,我知道。”


    李承乾立刻举手示意。


    “在边疆地区,其实有一定的军户,世代卫国戍边。”


    “嗯,这里就还得提一下,你们大唐的府兵制。”


    大唐的府兵制,并非一蹴而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还记得,花木兰么?


    必背的木兰辞,里面为什么一女子必须要替父从军?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说明啥,说明花木兰家就是军户啊!


    战时要被征召,你不去不行,不去就得受到惩罚。


    为了保住家族的社会地位,花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府兵制的出现,结束了过去上千年历史的农兵合一。


    真正意义上,出现了一支半脱产的军事力量。


    过去的屯田制,就是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士兵。


    而一旦成为,府兵则只需要考虑打仗,平时享受各种减税、免徭役等好处,等到打仗的时候征召你,你得带着战马、兵器响应征召。


    府兵制与均田制高度绑定。


    在唐初的时候,府兵制迸发出来的强悍战斗力,足以让大唐傲视群雄。


    因为府兵,不用务农,可以长期、定期进行军事训练,确保其拥有不俗的战斗力。


    某种程度上,其实和后世的军户制度,只差一个军、民分户籍而已。


    “那么,府兵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支撑不下去的呢?”


    苏哲面带微笑,目光看向李承乾。


    “额……”


    李承乾还真不知道,难不成府兵维持不下去了?


    “是田不够分了。”


    就在这时,朱标给出了一个答案。


    “有这部分原因。”


    苏哲继续讲下去。


    “府兵制成也均田制,败也均田制。当田不够分的时候,府兵的战力就会极剧下滑。但大唐终止府兵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唐太大了!”


    嗯?


    李承乾眨了眨眼。


    “老师,这话不对吧,府兵和大唐版图有啥关系。”


    “刚才朱标说,田不够分,那如果把田换成钱,可不可行?当兵打仗,不就是为了拿田地么,那我把原本奖励的田地,换成钱财,会有人不要么?”


    对啊,如果说府兵制度的终止,是源于均田制下,对有功的兵士奖励田地不够,那换成钱财不也一样么。


    拼死拼活,在战扬上搏一个未来,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么。


    “其实府兵制的衰落,源自于多方面原因。有一部分田地不够的因素,但我想更大的因素,是因为大唐版图太大,驻守偏远地区的府兵,本身服役时间又太短。你想想,从中原到西域,单是行军就得走好久。”


    大唐府兵,按律响应征召,可是也有限制的年限。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大,边远地区服役花费的时间太长了。


    你想啊,府兵们可能抛弃掉内地的家业,长期驻守在边疆地区吗?


    能成为府兵的前提,就是有一定家底的良户。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小地主。


    他们可不是孤家寡人的流民或者无业人员。


    你让他们舍弃掉自己的家,去边境地区长期驻守,时间一长谁愿意啊。


    唐朝中期就开始出现大规模府兵的逃逸事件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渐渐地就被舍弃。


    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总有人愿意拿钱办事对吧。


    虽然战斗力下降,但最起码不再出现那样大规模逃兵现象了。


    反正盛唐有钱,所以后期干脆就放弃了府兵制度,全面转向募兵。


    而这,恰恰又造成了一个大麻烦……


    不过这些暂时不谈。


    “那么,大明的军户制度,又有什么优缺点呢?”


    重头戏来啦。


    “首先,我说一下,军户制下的卫所兵,活的连狗都不如。”


    苏哲这里说的卫所兵,还是往好了说的。


    实际上,军户制度下,得益的上层阶级,也就是军官阶级,可没觉得军户不好。


    惨的,是军户下的大头兵们,那真是惨不忍睹,说难听点就是一群奴隶兵……


    而军官阶层,由于世袭制度下,老朱又允许军户参加科举,直接让大明出现了很多很多军户出身的猛人。


    比如耳熟能详的张居正、李东阳、史可法……他们这些人,可都是军户出身哦,但注意了,没有一个是卫所兵出身的!全都是有家底的军官阶层。


    为什么一谈到大明,网络上就会出现一个言论‘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总给人一种,大明军队实力的二象性,要么强到离谱,要么弱到离谱。


    关键不在于军官,而在于普通的大头兵。


    提到明军,还有一个词语,是怎么都绕不开的——欠饷。


    从古至今,欠饷这事儿一发生,就意味着兵变。


    唯独在大明,苏哲总有一种感觉,大明的士兵,真特娘的能忍啊。


    欠饷是普遍性的,普遍性……


    是他们真的能忍吗?还不是脖子上套着一个‘枷锁’,那就是军户制度。事实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军户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贱籍’阶层,卫所兵根本无法脱离卫所的限制。


    由于缺少监管机制,当军队里面的军官阶层把手伸向底层士兵口袋的时候,就注定了这些士兵们要遭受各种欺压盘剥。


    地,没了。饷银,被吞没。


    还得遭受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歧视,你说这能有战斗力才有鬼了呢。


    最恶心的是,这些士兵还得给军官们免费种地……简直比农奴还惨。


    你说,这是老朱的过错吗?


    苏哲觉得不是,因为一开始军户制度是先进的,具体可参考明初时期,大明军事的强盛。


    问题在于,有一个笼罩在封建王朝头顶上的魔鬼,名字叫做——土地兼并。


    古代军队,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军户制,都是建立在田地基础上的。


    一旦地出了问题,那高楼瞬间崩塌。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进入近现代后,都使用募兵制的原因。


    就连我国,也是义务兵制与募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土地兼并,这玩意儿别说老朱搞不定,在生产力没有大踏步进化之前,谁都搞不定。


    只能用各种办法,去拖延、减缓这个过程。


    回到军户制,大明的军户制度,初期能玩下去,但是必须得改。


    不改,今后糜烂的速度会非常快。


    翻翻历史上,别说到中期了,从永乐帝朱老四开始,大明军户的糜烂程度就与日俱增。


    到了堡宗那个年代,大明的军队战斗力,已经下降到恐怖的程度。


    堡宗只是加剧了大明军队体系的崩塌速度。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