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7章 大丈夫当如是

作者:骚话王安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阳光透过纱帘洒进来,在她发梢镀上一层金边。


    安澜接过车钥匙,两人简单收拾了下背包,便驱车前往市区。清晨的街道还带着些许宁静,车辆不多,阳光洒在路面上,泛着淡淡的金色。


    他们找了家街角的早餐店,点了盘拌羊肚和两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粉汤。汤面上漂着翠绿的葱花,粉条滑嫩,羊肉鲜香四溢。


    艾米丽娅虽然不喜欢大肠的味道,但对羊肚牛肚之类的倒是观感不错。


    她捧着碗,夹起羊肉和泡饼,不时小口啜饮,脸颊因热气而微微泛红。


    “再来点辣油?”安澜递过桌上的小碟,“这个不辣,挺香的。”


    “嗯!”她点点头,夹起一块羊肉蘸了蘸,送入口中,随后满足地眯起眼。


    吃饱后,他们开车到加油站,将油箱加满,随后驶出城区。


    道路逐渐开阔,两旁的树木渐渐稀疏,取而代之的是广袤的戈壁滩。


    阳光洒在沙石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远处的地平线微微起伏,像一幅未干的油画。


    安澜摇下车窗,让带着暖意的戈壁风灌进来。


    他望着远处地平线上起伏的沙丘轮廓,拍了拍艾米丽娅的大腿,轻声说:“你看,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艾米丽娅凑过来,发丝被风吹得轻轻飘动。


    她顺着安澜指的方向望去,远处几峰骆驼正缓缓走过沙丘。


    “真的吗?”她眼睛一亮,“那我们岂不是在重走古人的足迹?”


    安澜点点头,指尖轻轻敲着方向盘:“历史上,商队就是沿着这条路线,把丝绸、茶叶运往西域。”


    他顿了顿,笑着说道:“只不过我们现在运的是露营装备和矿泉水。”


    艾米丽娅咯咯笑起来,伸手戳了戳他的手臂:“那咱们算不算新时代的商队?”


    “新时代商队也得有冒险精神。”安澜调高车载音响的音量,悠扬雄壮的音乐流淌而出。


    长风万里 春意吹度玉门关


    疆扬不老 岁月斑驳人未还


    ……


    青海长云 孤雁问寒大漠远


    黄沙百战 梅花落满关山涧


    又开了半小时车,阳关景区从地平线上隐隐浮现。


    远处几株枯瘦的胡杨倔强挺立,枝干如铁,勾勒出苍凉的剪影。


    艾米丽娅从背包里掏出单反相机,咔嚓咔嚓地对着戈壁按下快门。


    “这里的线条太美了!”她眯起眼睛调整焦距,镜头里金色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


    “在车上拍多没意思?”安澜笑着瞥了一眼她的相机:“咱们来个航拍吧。”


    说着他按下U8中控台的按钮,车载无人机旋翼的嗡鸣声立刻响起。


    实时画面投射在车载屏幕上,无垠的戈壁如金色海洋般铺展,远处阳关遗址的夯土城墙如一道时光刻痕。


    安澜沿着导航将车开进停车扬,无人机自动飞回车顶,旋翼缓缓停转。


    阳关博物馆的牌匾在阳光下泛着铜锈色,上面“东望长安”四个大字被晒得发烫,另一侧的“西通楼兰”则隐在城楼阴影里,斑驳的漆皮剥落,隐约露出底下的青砖。


    庭院里的张骞雕像在戈壁风中岿然不动,持节跃马,意气风发。


    安澜望着雕像基座上的铭文,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背包带。


    艾米丽娅的快门声在空旷的庭院里格外清脆,她蹲在地上,镜头对准雕像马蹄。


    “率领一百余人出使西域,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骑兵抓获,软禁十年之久。后艰苦逃脱,多方辗转归汉,出发时的一百余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安澜念着石碑上的简介,忽然一阵裹挟着细沙的风掠过,将简介牌下方的落叶卷成旋涡。他看见艾米丽娅的发丝被吹得飞扬,茉莉香气混着戈壁的干燥气息扑面而来。


    “七年后二使西域,联合乌孙抗击匈奴,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同时派遣副使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最远的使者甚至到达罗马和北非,长久以来西北边防的隐患逐渐消弭……”


    艾米丽娅站起身,走到张骞雕像前,伸手轻轻触摸着历经岁月沧桑的石刻。


    “丝绸之路,抗击匈奴,西域归汉……难怪古人以汉书下酒,大丈夫当如是啊。”安澜轻声说。


    话音未落,又是一阵风沙袭来,他下意识伸手护住艾米丽娅手中的相机镜头。


    艾米丽娅放下相机,笑着对安澜说:“亲爱的,我们来和博望侯合个影吧!”


    她迅速调整相机模式,把三脚架支在雕像基座旁。安澜站到雕像右侧,摆出一个弯弓射雕的豪迈姿势,艾米丽娅蹲在左侧,镜头对准两人。


    “三、二、一——”


    咔嚓!


    延迟摄影的快门声响起,镜头里安澜的衣角被风吹得猎猎作响,雕像的轮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走进阳关博物馆,昏黄的光线透过高窗斜射进来,在布满尘埃的空气中勾勒出历史的轮廓。


    安澜和艾米丽娅踩着木质地板,发出轻微的吱呀声,仿佛在叩问千年时光。


    展厅中央陈列着汉代戍边将士的装备,生锈的铁剑、磨损的甲胄、青铜弓弩、刻有“阳关”字样的陶罐,还有几枚已经氧化发黑的五铢钱。


    艾米丽娅俯身细看,指尖隔着玻璃轻轻指向一枚铜印上的纹路,那是守关官员的官印。


    “看这个。”安澜指向墙上一幅巨大的丝绸之路地图,泛黄的绢布上,朱砂标记的路线从长安蜿蜒向西,阳关和玉门关如同两个守护神,扼守着这条商贸与文化交流的生命线。


    博物馆北侧有个复原的关城模型,夯土城墙、瞭望塔、关卡建筑栩栩如生。


    艾米丽娅站在模型前,想象着当年商队在此通关的情景:“他们当时应该和咱们过海关一样,要出示通行证件,接受检查,然后才能继续西行……”


    “是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安澜望着模型,目光深邃:“说起来贾谊也是汉朝初期的人物,写这段《过秦论》的时候未必就没有参考当时的大汉边疆。虽隔千年,但边疆的烽火与繁荣,总能在史书中寻得踪迹。”


    “看来我要多补补课了,”艾米丽娅似懂非懂,眼中闪烁着对历史的向往,“不知道五道口有没有这方面的课程选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