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2章 这如何不让天下士子寒心?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嘉靖时期!


    嘉靖心中思索着张居正推行的政策。


    “这张居正确实是一位殚精竭虑的能臣,只是如此作为,怕是得罪的人太多了。”


    党争之事,他再熟悉不过。


    张居正这十年改革,得罪的势力实在太广。


    只怕他的结局,未必能善终。


    人死了?


    死了就没后患吗?


    张居正岂能没有家人?岂能没有党羽?


    他一旦死去,那些受过打压的人,必然会趁机疯狂报复!


    不过。


    若朱翊钧能坚决表态,或许仍能保全张居正的家族与同僚。


    其余帝王们望着天幕,纷纷颔首。


    治国安邦,最要紧的便是人才。


    特别是对于已显衰势的王朝而言,若能得一二绝世之才,足以扭转乾坤,让衰微的帝国重新焕发生机!


    ……


    大秦!


    “昔日大秦,只是偏居一隅的蛮夷小国。


    正因孝公重用商君,锐意变法,方才有了东出问鼎之机!”


    “可惜啊,商君的结局……实在是我大秦对不起他!”


    嬴政感慨万千。


    秦之所以能横扫六国、称霸天下,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广纳天下英才。


    只要有本事,便能得到信任与重用。


    因此,当时山东六国的贤才纷纷涌入秦国,施展抱负。


    尤其是魏国,几乎成了秦国的人才输出地。


    商鞅、张仪这些绝世之才,皆出自魏国。


    也正因秦国用人不疑、善待人才,方能成就今日之霸业!


    “这朱翊钧虽年纪尚小,却能坚信张居正,倒有几分我秦先祖的风范。”


    ……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素来以善识人、敢用人著称。


    他身边无论官位高低,都可举荐贤能之士。


    因此,很快便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之人。


    不得不承认,这张居正,确实称得上是大才!


    然而,汉武帝却并不怎么喜欢此人。


    张居正身为首辅的十年间,几乎大权独揽,皇帝反倒成了虚设。


    刘彻向来是个掌控欲极强的帝王。


    他无法忍受有臣子权势压过自己,甚至强大到能左右朝政!


    因此,纵然张居正有盖世之才,却难得汉武帝的欢心。


    汉武帝虽有魄力,可以放权于人,但这种权力必须掌控在他认可的人手里才行。


    譬如卫青、霍去病,那便是他亲手提拔、信任至极的重臣。


    【张居正去世后,朝廷追谥文忠公,赠封上柱国,礼遇极为隆重。】


    【万历十一年正月,张居正诸子被革职为民。】


    【同年三月,夺其官爵。】


    【八月,又削其谥号。】


    【万历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钧下令抄家,搜得白银十万两。】


    【此后张氏一族尽数流放边疆。】


    让历代帝王唏嘘的是:张居正辛苦执政十年,为国竭心尽力,死后不过两年,便遭遇明神宗的全面清算。


    诸子被贬,家族流放,抄家所得仅十万两白银。


    这数字,对寻常百姓而言,自然是天文之数。


    可对于一位十年执掌大明实际大权的首辅而言,却少得令人惊讶。


    正因如此突兀的反差,让观看天幕的诸帝一时都怔住了。


    ……


    洪武时期!


    “抄家?流放?”


    老朱一时没转过弯来。


    张居正对大明功勋卓著,朱翊钧竟然还要清算他的家族?!


    这手段未免太寒人心了!


    老朱虽自知一向待臣苛刻,甚至称得上刻薄寡恩。


    可人都死了,还要如此追究,又有何益?


    前有于谦,后有张居正。


    两位撑起王朝的中流砥柱,最终却都落得身后清算的下场。


    如此一来,以后还有谁敢为大明鞠躬尽瘁?


    “为何明神宗要对张居正下此狠手?”


    朱标眉头紧皱。


    “一位首辅执掌十年,家底不过十万两,这哪里算得上贪墨?”


    在他看来,这样的清算性质极为恶劣。


    张居正已然去世,朱翊钧却要将其全族流放。


    要是真搜出百万两银子,还算说得过去。


    可最终搜出的只有区区十万两!


    这笔数目,不仅不算多,反而正好印证了张居正的清廉!


    身居高位十载,执掌大明实权,却只留下十万两积蓄。


    这个数字,说寒酸都不为过。


    若张居正稍有贪心,怎会如此?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能臣,不仅身后名声尽毁,连家族都被株连流放。


    这如何不让天下士子寒心?


    前有于谦,后有张居正。


    往后谁还敢誓死为大明卖命?


    “简直胡闹!”


    老朱重重一拍龙椅。


    朱祁镇处死于谦,固然是错。


    但老朱尚且能理解,那毕竟涉及帝位之争。


    当初于谦拥立朱祁钰,朱祁镇复位,自然心怀戒惧,要清算反对势力。


    可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清算,老朱就怎么都想不通了。


    这根本没有必要!


    人已去世,还要株连满门?


    老朱实在难以明白,朱翊钧与张居正之间究竟有何深仇大恨?


    天幕所显,师生情分明深厚。


    若朱翊钧真有怨意,又怎会在十年间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张居正推行改革?


    ……


    永乐时期!


    不止是老朱对朱翊钧的做法不理解,连朱棣也眉头紧锁,神情凝重地望着天幕,心中满是疑问。


    张居正死后不过四日,弹劾便接踵而至。


    然而那些所谓的罪状,不过是借口罢了,真正的用意只是为了找个机会出气。


    张居正执政十年,权倾朝野,自然树敌无数。


    在他在世时,这些人忌惮他的威势,不敢妄动。


    可一旦他咽了气,原本蜷缩在暗处的小丑,便一窝蜂地冒了出来。


    各种魑魅魍魉,全都跳将出来讨伐。


    朱翊钧身为徒弟,岂会不明白自己的恩师是什么样的人?


    他也该清楚,这些弹劾不过是旧怨与报复。


    可朱棣万万没想到,朱翊钧非但没有庇护张家,反而顺势对其进行清算。


    “这又算什么道理?”


    朱棣冷声质问。


    “于谦,誓死守土,最后却被明英宗一刀砍去。”


    “张居正令大明焕然一新,结果死后被后帝清算。”


    “若是如此,后世岂不会说我朱家皇帝,皆是刻薄寡恩,不近人情?!”


    说到这里,他的眼中已隐隐透出一丝不忿。


    其余皇帝也看着张居正被清算的结局,皆是一怔。


    这位首辅兢兢业业,操劳过度,病逝于职,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功臣。


    可转眼之间,官职被剥夺,封号被褫夺,甚至连整个家族也遭牵连。


    这就是明神宗所谓的“恩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