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01章 偏偏是子孙不堪,坏了大事——!!

作者:爱吃麻婆豆腐的苏小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翊钧继位后读书勤奋,刻苦程度,在明朝皇帝中仅次于老朱。


    至于“懒龙”之称,则是后来的事。


    皇帝们都想弄明白,他为何会变成后世眼中的懒政皇帝?


    是否受隆庆影响?还是少年时期读书过度,叛逆期一到便放任自流?


    评价小皇帝,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亲政能力。


    年纪太小易致皇权旁落,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即便末代崇祯,也尚能掌控朝堂。


    二是亲政之后的施政。


    不少皇帝将权力下放,结果办得不错;若亲自掌控军国财政,反而易出乱子。


    因此,评判朱翊钧,还需看其亲政后的表现。


    ……


    嘉靖时期!


    嘉靖微微点头。


    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他看得透彻。


    早年便被送至裕王府,成为朱翊钧的老师,这便是嘉靖为裕王留下的政治班底。


    这三人轮流辅佐,足以支撑十余年。


    至于之后的事,嘉靖已不再过问,只可惜儿子一去,便不复存在。


    高拱、张居正则留给孙子万历。


    嘉靖颇喜孙子,只是不能过于亲近,以免祸及后代。


    张居正才干过人,嘉靖手里未能尽用,孙子任用,自会发挥潜能。


    【朱翊钧在思想与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推行万历新政。】


    【政治上,实行考成法,整顿官僚作风,提高朝廷办事效率。】


    【经济上,施行银粮并科,至万历九年,已在全国推广。】


    【万历朝前十年,在朱翊钧的支持下,张居正大胆改革,政治、经济焕然一新。】


    【前五年以政治为主,后五年侧重经济。】


    【十年新政取得显著政治成果,扭转嘉隆两朝颓势!】


    【至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朱翊钧正式亲政。】


    张居正的改革,使已腐朽的大明焕发生机,经济恢复,国库充盈,粮食储备足够全国十年使用。


    相比之下,嘉靖时期国库粮食尚不足一年之用。


    张居正十年努力,让大明呈现中兴之势,令诸皇帝无不称赞。


    这位首辅实乃大才,功劳显赫。


    其改革虽得朱翊钧支持,但张居正本人居功至伟。


    王朝中后期能有如此才干扭转乾坤,实属幸事。


    可惜积劳成疾,十年光阴便已逝去。


    朱翊钧平日尊敬张居正,称其为师,想必身后亦会赐以极高荣誉。


    ……


    洪武时期!


    老朱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淡淡的笑意。


    看着自己亲手缔造的大明国运昌盛,他心中也不由得感到欣慰。


    历代王朝到了中后期,总免不了出现衰败与腐朽。


    正如盛极一时的大唐,辉煌过后同样走向了阴影。


    在这种关键时刻,若能出现如张居正这般的栋梁之才,便可让国运延续。


    “朱厚熜虽常年隐居西苑修道,但他毕竟慧眼识人,启用了不少能臣。”


    “这份识人之明,倒值得后人效仿。”


    “至于朱翊钧,能够全力支持张居正推行新政,也算是有几分帝王魄力。”


    老朱先是点出了嘉靖的功绩。


    虽然后期几十年他长期沉溺于修道,但前期着实做过不少实事。


    尤其是在选拔官员方面,提携了不少有才干之人。


    隆庆与万历两朝的许多重臣,大多都是在嘉靖时期崭露头角的。


    这便是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嘉靖所延揽的这些人才,给后续的隆庆和万历带来了极大便利。


    对此功绩,老朱自然认可。


    而朱翊钧能够坚决扶持张居正,老朱更是心中宽慰!


    毕竟改革从来不是轻易之事。


    这必然要经历重重阻力与磨难。


    纵观历代,虽有不少朝代尝试革新以求自救,但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又有几家?


    有的因方向错误,反倒加速了灭亡;


    有的因改革之臣才力不足,终究一事无成。


    然而失败的根源,往往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皇帝的摇摆不定!


    改革触动既得利益,反对者必然疯狂反扑。


    若皇帝一旦听信谗言,心中生出动摇,便会对改革之臣失去信任。


    而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也就注定难以为继。


    朱翊钧虽年少,却能坚定不移地支持张居正,足见其意志非凡。


    “这场变法能为大明延续数十载国祚,实在难能可贵。”


    老朱轻轻点头。


    若能少一些内耗,说不定大明的气数还能延得更久。


    一旁的朱标亦感慨道:“能于危局之中挽狂澜者,实属难得。”


    “我大明前有于谦,后有张居正,诚为王朝之幸!”


    提及张居正,朱标心中又不由联想起当初天幕上出现的于谦。


    当年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大明顿时摇摇欲坠。


    不少臣子主张迁都,眼看南宋的覆辙就要在大明重演。


    就在此时,于谦毅然挺身而出,誓死守卫京师,最终击退瓦刺。


    可以说,于谦对大明有着不世之功。


    可惜的是,这样的忠臣,结局却无比凄惨。


    朱祁镇复辟之后,竟以谋逆之罪,将于谦处死。


    如今,大明又出现了一位张居正。


    “薄情寡恩……于谦之死,反衬得大明皇帝过于刻薄。”


    “幸而这朱翊钧,没有辜负张居正。”


    朱标低声叹息。


    张居正在首辅之位上为大明耗尽心力整整十年,其功绩可谓不世之功。


    虽说最终病逝,但在生前却享尽荣宠。


    “咱大明的皇帝并非冷血无情之人。”


    “对于这样的功臣,理应厚待!”


    老朱也开口附和。


    奉天殿内群臣沉默良久。


    ——这话,真能算数吗,陛下?


    ……


    永乐时期!


    朱棣素来不喜内阁权力过大的局面。


    朱翊钧年纪尚幼,几乎所有政务皆由张居正一手处理。


    此事既是好事,也是隐忧。


    不过,张居正毕竟是个鞠躬尽瘁的辅国之臣。


    十年新政,使得大明焕发新颜!


    “嗯……此乃能臣。”


    “得此一人,实乃我大明之幸。”


    朱棣说话间,目光却落在朱瞻基身上。


    这样的忠良,我也留过一位。


    可惜啊,却被你那不成器的儿子给杀了。


    朱瞻基立刻领会了祖父眼神里的责备,满脸愧色,低下了头。


    于谦的死,原本与他无关,偏偏是子孙不堪,坏了大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