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向着那片活水

作者:二两冬坐如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笃笃笃。”


    环佩轻叩门环之声划破室内沉寂:“嬷嬷,您吩咐的晚膳已备下了。”


    董回春忙上前轻曳门闩拉开。


    只见集内侍垂首立于廊下:“王爷请嬷嬷与春小娘子同去用膳。”


    她微微一怔,忙侧身回了半礼:“集内侍这礼太重了。”这突如其来的礼数异于往常,打了她个措手不及。


    冰嬷嬷眼角余光扫过二人,未发一言便抬步前行。


    董回春跟在其后,望着廊外渐浓的暮色,心中疑窦如蛛网滋生:集内侍自小便在王爷身侧伺候,最是懂得分寸,今日这副模样倒让她莫名。


    往日里他虽和颜悦色,却从未像此刻这般躬身如新月,连语气里都透着刻意的恭谨。


    对!


    就是刻意的恭敬!


    却不知集内侍跟在末尾时,正暗自思忖。


    他七岁被送至王爷身侧,早已教导得滴水不漏,深知王爷府中清规堪比禅院。


    且不论董家与冰嬷嬷之间的姻亲之情。


    后院除了冰嬷嬷,便只有春小娘子这一位女眷。


    更何况冰嬷嬷此次将人带至身侧是何深意?


    令他格外敛衽的,还是王爷的那番举动。


    方才书房里那声“本王很吓人”问得突然,连案头鎏金博山炉里的沉水香都似凝了凝。


    彼时他何等机灵,立刻回说:“春小娘子久居深闺,王爷天威似雷霆初震,初见难免生怯。”


    谁知王爷竟沉默片刻,随意吩咐:“唤来用膳,适应适应。”


    适应适应?


    王爷最厌畏缩之人,怎会特意让人“适应”?


    集内侍指尖拂过袖中锦帕,只觉匪夷所思。


    集圆引着二人步进亭中时,堇王已端坐在桌前,端的是神仪明秀,恍若画中走出的瑶台仙君。


    那双墨玉般的眼眸沉静深潭,倒似已在此候了许久。


    冰嬷嬷携着董回春欲行礼,却见堇王抬手虚扶,声线中添了几分温润:“嬷嬷免礼,再迟些,这柚皮鸭可要凝了油花。”


    深知王爷近日胃纳不佳,她便不再多辞。


    敛衽福身时瞥董回春那副鹌鹑样,遂转眸望向堇王,含笑提议:“殿下可要春儿为您布菜?”


    堇王执起银箸的指尖微顿。


    他向来自捧杯盏,从不假人手。


    如今也没想因着谁改了习惯。


    却望着冰嬷嬷鬓边新添的银丝,不忍再拒:“既是嬷嬷的侄外孙女,便同坐用膳吧。”


    冰嬷嬷心底一喜,眼底漫上笑意 。


    她瞧着今日这席菜,倒像是专为某人撒下的钓饵,只等那尾怯生生的小鱼撞进网中了。


    顺势按了按董回春的肩头,示意其落座:“老身代春儿谢过王爷。”


    董回春只觉颅中似有青铜编钟轰然撞响。这、这变故怎的比江南梅子雨还要急骤三分?


    原以为自己不过是席间一方青石板,谁知竟被当作了案头砚台。


    正怔忪间,忽有一道目光如铁秤砣般压来,教她后颈寒毛尽竖。


    慌不迭起身时,缠枝莲纹裙角勾住了鸡翅木椅腿,险些跌作折翼蝴蝶,忙敛衽拜谢:“民、民女谢过王爷......”


    起身后抬眼刹那,不意撞进堇王眸中深潭。


    那双眼似用徽墨淬过,将她惊惶眉眼映得清清楚楚。


    她慌忙垂首,指尖已将藕荷色裙裾绞出几道深痕,暗忖幸而此刻是自下而上的角度,实打实的死亡视角。


    堇王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指尖轻轻摩挲着青瓷茶盏的冰纹。


    冰嬷嬷的心思,恰似这九曲桥下水波,绕着弯儿打着旋,终究是向着那片活水去的。


    再过两载,便是他的及冠之礼。


    按宫中老例,皇子大多已置下美眷、开府立户。


    想来冰嬷嬷是真急了 。


    自襁褓时便抱他在膝头的人,哪容得金尊玉贵的皇子至今形单影只?


    念及此,他到底又软了声气:“坐吧。”


    “诺。”董回春乖顺地敛裙落座,指尖却悄悄扭着帕子 ,暗自盘算着如何能教这位殿下厌弃。


    正思忖间,却见堇王已执了银箸,熟稔地为冰嬷嬷夹去一块蚝油柚皮鸭:"西街新开的食肆请了江南名厨,嬷嬷且尝尝这鸭脯的火候。"


    琥珀色酱汁裹着油亮的鸭皮,在烛火下泛着蜜蜡般的柔光,连升腾的热气里都凝着八角与桂皮的馥郁。


    冰嬷嬷瞧着青瓷碗中腾起的雾霭,又睨了眼董回春木愣愣的模样,终是松了眉梢。


    这席面上的分寸,还需她这把老骨头来把。


    朱唇轻启咬下一块,舌尖碾过软嫩的肌理,笑意便从眼角漫开:"这鸭脯焖得酥而不烂,酱汁儿竟渗进了每一丝纹路里,当真是好火候。"


    说罢,银箸一转,将油光可鉴的鸭腿放进董回春碗中。


    那脂香勾得人喉间发紧,董回春本还盘算着如何惹厌,此刻鼻尖萦绕着浓郁的辛香,腹中馋虫早被勾得活蹦乱跳。


    面上强作拘谨,喉间却不自觉地滚动。


    待鸭肉入口,酥脆的外皮 "咔嚓" 碎裂,油脂的馥郁如春水破堤般在舌尖炸开,鲜嫩的鸭脯一触即化,蚝油的醇厚混着八角清芬,恰似春雨润泽春泥,丝丝缕缕都裹着暖融融的鲜香。


    她忍不住又夹起晶莹的柚皮送入口中,原带苦涩的柚皮吸足了肉汁与蚝油的精华,变得软糯回甘,三层滋味在齿间交织。


    鸭肉的鲜美、柚皮的清冽、蚝油的醇厚,端的是酥烂入味,教人连骨头缝里都想咂摸出三分滋味来。


    正吃得忘形,忽忆起去年中元夜二哥哥摇着竹扇讲的掌故。


    "说那祖上原住河西岸,那年鬼节刚过,夜里梦见老妻在对岸哭,说纸化不成钱,衣穿不得身。第二日晨起,圈里的麻鸭忽往河边扑棱,祖上灵光一闪,把纸钱缚在鸭背上!”


    "你猜怎的?"


    二哥哥卖着关子,竹扇在掌心"啪"地一响,"那鸭子竟真凫过了奈河!等回来时,翅膀上还沾着对岸的鬼针草呢!"


    他指着盘中鸭掌笑道:"你看这掌宽扁如船桨,‘鸭''又与‘压’同音,天生便是渡亡魂的灵物。中元普渡时用鸭肉祭了五脏庙,正是借这‘压’字镇住邪祟。"


    “你都没瞧见昨儿阿娘啃鸭掌时那狠劲,怕是想把整年的晦气都嚼碎了吞下去呢!"


    董回春被逗得直笑,忽拽住他袖口追问:"可阿娘说最实在的是鸭子当季肥美......"


    "小聪明!" 二哥哥敲她额头,竹扇转出一圈凉风,"若不是堇王的妙策,哪来这满桌肥鸭?”


    “三年前新稻初种,螟虫爬满田埂,王爷差人送来鸭苗,说‘鸭掌划处虫蚁尽,鸭喙啄时谷粒清 ''。等割完头茬稻,那些扁嘴家伙早把害虫吃了个干净,又在田里啄余谷、翻蚯蚓,个个养得膘肥体壮。"


    他忽然敛了笑意:"第二季稻灌浆时,王爷又传下话,说田农辛苦半年,该杀鸭过节。农人们尝了甜头,从此便家家户户养起了鸭子。"


    竹扇遥指天边银钩似的新月:"如今逢节摆起鸭宴,家人围坐,不就是图个团团圆圆?"


    “团圆啊......”


    董回春望着檐角新月,忽似瞧见阿娘在灶间招手:“今年的鸭子最肥,掌心里的黄油能刮出半碗呢!”


    盘中蚝油柚皮鸭的脂香又袅袅漫来,与记忆里阿娘身上的烟火气缠作了一缕,似幻似影轻轻晃着。


    这一走神的功夫,董回春的银箸已先于思忖探入瓷盘,不偏不倚夹中堇王目光落处的那块柚皮鸭。


    琥珀色酱汁在烛火下牵出丝缕柔光,她后知后觉抬眼时,正撞见堇王墨玉般的眸子凝着自己。


    那眼神里竟没半分怒意,倒像瞧着檐下贪食的雀儿,藏着几分饶有兴味的打量。


    倒是个实心眼的。


    堇王指尖摩挲着茶盏冰纹,瞧她鼓囊囊的腮帮与沾着酱汁的唇角,忽然觉得这钦江阁的沉水香都添了几分烟火气。


    往常他最厌矫揉造作之态,此刻见她吃得忘形,那点浑然天成的憨态竟像新剥的荔枝,带着层薄壳的青涩,内里却是莹润的鲜活。


    董回春哪知他心中转着这些念头,舌尖还在回味方才鸭肉的腴美,思绪早飘回现代夜市的辣爆鸭摊。


    大把红辣椒在铁锅里翻涌,鸭肉被炒得外焦里嫩,辣意裹着油脂香直冲天灵盖,吃得人鼻尖冒汗却停不下筷子。


    就是不知,二哥哥那何时才能有辣椒的消息。


    正咂摸得过瘾,忽觉瓷盘已见了底,最后一块鸭脯正被堇王银箸稳稳夹起,月白袖口扬起,那油光水滑的肉竟分毫不差落进他碗中,连酱汁都未溅出半滴。


    她筷子僵在半空,抬眼便撞上冰嬷嬷刀子似的目光。


    冰嬷嬷用帕子掩着嘴,朝她拼命使眼色。


    她只得讪讪收回手,恨不得将脑袋埋进碗里。


    见她又那副缩头缩脑的模样,堇王指尖抵着眉心轻揉,喉头终是没忍住逸出声极淡的笑。


    这一笑虽快得如檐角冰棱坠落,却被立在身侧的集圆尽收眼底。


    他伺候王爷多年,深知那嘴角微扬的意味。


    往常这抹弧度总似寒梅枝桠般冷硬,此刻却像春雪初融时冰棱尖凝着的露珠,虽未化尽霜寒,却已含了暖意。


    更留意到王爷指节松了松腰间玉带,那是心绪畅快时才有的细微举动。


    主子心下欢愉,近身服侍的人儿自也跟着轻省快活。


    他垂眸敛了眼底笑意,正欲细想晚间歇寝前,该取何等珍贵药材、何等精巧器物为王爷泡脚解乏。


    ‘唰’的一声,雨点‘噼里啪啦’的爆响从檐角蔓延开来。


    倾盆雨幕如羯鼓擂响般骤然炸开,仿佛有无数银珠自九天倾泻而下。


    转瞬间,雨幕如匹练般垂落,将整座庭院裹进一片白茫茫的轰鸣里,连天边滚过的雷声都被这磅礴雨势压得断断续续,只余沉闷的回响。


    可真真是,天公不作美啊!


    将他的筹谋心思浇得透凉。


    府中谁不知王爷最厌阴雨,方才落箸时眼底漫开的寒意,直似把钦江阁的沉水香都冻成了冰棱。


    众人屏声敛息,大气儿都不敢喘,生怕触了王爷霉头。


    这般无形威压,端的叫人不敢逾矩。


    集圆与董回春几乎同时望向冰嬷嬷,盼她能出面转圜。


    却见冰嬷嬷慢条斯理搁了银箸:“王爷,下雨天,留人天,不若品茗。”


    阴雨绵长里,受困的又岂止堇王殿下一人?


    她话音落时,集圆已瞧见堇王袖底墨玉坠子猛地一沉。


    念及冰嬷嬷这些年为病痛所磨,堇王硬将心底翻涌的寒意按下,冷声着人撤了膳,重上茶汤。


    董回春听了,心底暗叫不好。


    偏生点茶之事,必定要落在她头上。


    须知徽宗点茶冠绝天下,当今官家亦是个中高手,她这点微末伎俩,怕是要在冰尖上玩火了。


    这当口儿,她如何敢因小心思触了堇王霉头。


    待集圆捧来茶饼,冰嬷嬷轻嗅一番荐道:"钦香单丛带五峰山岚气,配这雨声正好。"


    堇王淡淡应着,目光却凝在雨幕中,檐角雨珠淅沥,竟似应和着他眼底的寂寥。


    董回春接过茶饼时指尖微颤,却在炙茶碾末间渐稳。


    微火烘得茶饼散出兰香,茶碾转出细雪般的粉末,罗筛筛过的茶末落在青瓷盏里,竟似积了层春山雾霭。


    注汤调膏时,她玉腕翻转如飞,茶筅旋搅间清芬漫溢,直将雨帘隔在亭外。


    一呼一吸间,香气直往心肺里钻,端的叫人醺然欲醉。


    集圆瞧得目也不转,早将心神都溺在这沁人茶香里。


    待茶汤泛起雪沫般的沫饽,她取茶粉寥寥数笔,盏中便现远山含黛之景。


    堇王接过茶盏时,忽见茶汤里的山景化作云雾缥缈,轻啜一口,浓醇茶汤裹着回甘直沁心脾,竟将多年阴雨心结熨帖了几分。


    此茶此景,堪称绝佳。


    冰嬷嬷所言不虚,这五峰山上的单丛茶唤作“钦香”,果然有叫人恍若置身青山云雾间之妙。


    观这茶汤,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四般妙处尽集于一盏;再看那春小娘子点茶,手法娴熟流畅,烹得茶汤色味俱佳,竟将嬷嬷的本事学了个十足十。


    小娘子正值二八芳龄,便有这般造诣,倒真应了那“妙手小神仙”的传言。


    堇王目中掠过赞许,落向董回春:“赏!”


    董回春忙屈膝福了一礼:“民女谢王爷厚赐。”


    “免礼。”


    “诺。”


    集圆这才惊觉雨声已微。


    王爷周身的寒意竟已褪了大半,不由得狠狠松了一口气。


    到底是冰嬷嬷,总能分毫不差地挠着主子心窝。


    参考资料:


    1,广西中元节吃鸭的习俗较为盛行,有诸多相关传说。一是相传祖先在阴间被 “奈河” 隔住,鸭子会游泳,人们杀鸭祭祀,让其把祭品驮过河。二是 “鸭” 谐音 “压”,吃鸭子可压住中元节游走的鬼魂,且鸭掌扁平,不像鸡爪会把给祖宗的钱 “刨出来”。三是古代生活贫苦,中元节前后鸭子长成,人们只有节日才舍得杀鸭吃,久而久之形成传统。四是广西农村种稻谷前会养鸭,割稻后鸭子可吃田里谷子等降低成本,种第二季稻谷时,农民杀鸭犒劳自己,后习惯在中元节吃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向着那片活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