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楔子

作者:南禺砂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宁德正七年,黄河泛滥,统治者以小灾为由置之不理。宁德正七年末,旱灾又降于徊河左右,百姓怨声四起。


    当朝统治者终于下诏拨款救灾,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经过层层盘剥的灾款最后不过一碗掺了杂水的粥,甚至一个馍都没有。


    大小官员贪腐无能,只是用力的搜刮民脂民膏,生怕自己慢一步抢的少了。这世道说他们是官,可官甚至不如匪。匪至少不会抢穷苦人家的保命钱粮。


    宁德正八年黄河河堤修建期间,十多万劳工更是苦不堪言,吃不饱穿不暖,境遇堪比猪狗。


    他们日日盼着有人能出来主持大局,当然了兖朝的官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所以这份期望只能由起义军来实现。


    宁德八年末,怀溪一带的起义军与西陵以及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们会合,他们凭着从下游鱼腹里发现的书帛向大兖正式发起战争。怀溪起义军领袖穆凭北将书帛上的诗句公之于众,引起所有百姓响应。


    宁德九年,兖京被攻下,统治者逃窜于人群中不知所踪。大兖皇宫走水,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大官儿们早背上行囊跑路了,不过他们的结局除了被逮到杀死无他。


    大兖终于覆灭,在这期间起义军们其实各自心中也有计量,只是他们来自各方,意见并不统一,所以最终由最得民心者上位。


    最终怀溪起义军领袖穆凭北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武安,国号为亓。


    建国初期,内政尚未完善,可南部的蛮族却突然向大亓发难。


    穆凭北一怒之下率军亲征,此刻得了民心的他在百姓眼中犹如救世主一般,特别是他上位前便着手派兵修建河堤,救济灾民,故亲征出发时百姓全部夹道送行。


    甚至还有人专门作了一首诗传唱他的功绩:


    “朔雪曾埋万骨枯,兖旗遮日暗前途。


    朱门酒臭黎民泪,玉殿笙歌旷野芜。


    一啸惊雷裂昏晓,提剑冲冠破帝都。


    扫清雾霭开新宇,重整山河入画图。


    莫道英雄多寂寞,功铭青史映苍梧。


    至今北望风云处,犹见旌旗护兆夫。”


    此诗名曰《颂凭北》。


    西陵起义军头领在战场上被杀,所以他们这支队伍便由穆凭北收编了。


    穆凭北勒住马缰,目光扫过沿街跪送的百姓。粗布衣衫的身影连绵至巷尾,苍老的叩首、孩童的雀跃、妇人含泪的凝望,都落进他眼底。


    他的嘴角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些,像是要按住那点悄然拱起的得意——毕竟这十里长街的簇拥,恰是对他凭性命征战最好的注脚。


    他抬手按了按腰间佩剑,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鞘身,将那丝扬眉吐气的轻飘压下去。


    穆凭北微微颔首,声音平稳得听不出波澜:“都起来吧,往后日子会好的。” 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声响里,藏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全然察觉的、被恭敬托举着的轻快。


    沿街的欢呼如潮水般漫过街巷,粗嘎的嗓音、清亮的呼号、孩童们拍着小手的雀跃,震得人耳鼓发烫。


    有老者颤巍巍捧起新收的谷穗往他马前抛洒,有妇人抱着襁褓里的婴孩追出几步,泪水混着笑容淌在脸上——这声响里,有压抑太久的释放,更有对未来的滚烫期盼。


    身后的将领们早已绷不住神色。柳晋白一巴掌拍在身旁副将肩上,粗声笑骂:“他娘的,当年在兖军帐下当孙子时,谁能想到有今天!” 副将古松红着眼眶,却把腰杆挺得笔直,望着那片涌动的人潮,喉结滚动着说不出话,只用力攥紧了手中的长枪,枪杆上的汗渍映着日光发亮。


    其中一个校尉抬手抹了把脸,也不知是擦汗还是拭泪,可转头与身旁同袍对视时,他们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扬眉吐气的光。


    那些年藏在盔甲下的屈辱、转战千里的血与累,在此刻的欢呼声里,全化作了挺直脊梁的底气。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