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章 智激美猴王

作者:陌生人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唐大慈恩寺的钟声刚刚敲过酉时,暮色中的飞檐翘角还挂着未干的雨珠。僧人们匆匆做完晚课,三三两两聚在廊下,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


    "师兄,你说那孙大圣被师父赶走后,会去哪里?"年轻的小沙弥扯着辩机的衣袖,眼睛里盛满担忧。他怀里还偷偷揣着昨日在街市上买的泥塑猴王。


    辩机轻抚师弟的光头,目光却望向藏经阁方向。玄奘法师正独自站在檐下,手持念珠凝望天幕,袈裟被细雨打湿了边缘也不曾察觉。


    与此同时,西汉长安城,建章宫前搭起了防雨的锦帐。汉武帝刘彻斜倚在软榻上,侍从们捧着西域葡萄美酒侍立两侧。司马迁跪坐在案前,竹简已铺开大半。


    "太史令,你观那孙悟空被逐,可觉冤枉?"刘彻把玩着鎏金酒杯,目光却盯着渐渐亮起的天幕。前几日看到那猴子大闹天宫时,这位帝王曾拍案叫绝。


    司马迁执笔的手顿了顿,恭敬答道:"陛下,以臣之见,那猴子虽有神通,却不懂尊师重道。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已再三告诫......"


    "哼!"卫青忍不住插话,铠甲在雨中泛着冷光,"要我说,那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好歹!若我有这等神勇的部下......"话未说完,见皇帝似笑非笑的眼神,连忙噤声。


    戌时一到,天幕在细雨中亮起。长安西市的商贩停下吆喝,终南山下的农夫放下锄头,四朝百姓同时屏息,只见云雾中浮现"西游记:智激美猴王"几个鎏金大字。


    天幕中重现了孙悟空被逐的场景:唐僧执笔写下贬书时手在发抖,悟空跪地哀求时火眼金睛里滚着泪花,让观者无不心碎。


    "糊涂啊!"唐朝西市酒肆里,一个缺了条胳膊的老兵拍腿大骂,酒碗震得案几作响,"当年要有这等神兵相助,我们征高丽时何至于......"话到一半已哽咽难言。


    天幕中,唐僧误入黄袍怪的妖洞,正当他惊慌失措时,一位女子悄然现身,将他拉至暗处——正是被掳多年的宝象国公主。她面容憔悴,眼中却仍有坚韧之色,低声道:"圣僧莫怕,我乃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十三年前被这妖魔强掳至此。"


    她颤抖着从袖中取出一枚金钗,塞进唐僧手中:"求圣僧若得脱身,务必告知我父王,女儿日夜思归……"话音未落,洞外传来黄袍怪的脚步声,公主慌忙推着唐僧从密道离开。


    "公主也是个可怜人啊……" 长安西市,一名卖炭的老汉抹着眼泪叹道。他身旁的妇人更是泣不成声:"我那闺女五年前走丢,至今杳无音信……若也有人能替她捎个信,该多好!"一时间,人群中不少丢失孩子的父母纷纷垂泪,有人甚至朝天幕跪下,祈求自家骨肉也能如公主一般,尚在人世。


    黄袍怪回洞发现唐僧被公主放走,并且国王派兵前来,勃然大怒,利爪掐住公主脖颈。沙僧见状,急中生智,称看见了公主的画像,这才向国王说起公主之事。


    "这沙僧看起来老实巴交,却有急智!" 汴京茶楼里,一名衙役拍案叫绝。


    同桌的老茶客捋须笑道:"那可不?人家原是玉帝驾前的卷帘大将,虽被贬下凡,这点察言观色的本事岂会没有?"


    天幕中,黄袍怪信了沙僧的话,他化作一道妖风直扑王城,当众施法将唐僧变成猛虎。铁笼中的猛虎虽形貌狰狞,眼中却盈满悲苦,前爪不住地扒拉笼栏,喉间发出呜咽般的低吼。


    "哎呀!师父变老虎了!" 汉朝市集的孩童们尖叫着捂眼,却又忍不住从指缝偷看。一个扎总角的小儿吓得直往母亲怀里钻,手里的麦芽糖都黏在了衣襟上。


    人群中,一名游侠儿抱臂冷哼:"也让他尝尝有口难辩的困苦!前日赶走孙大圣时何等绝情?"这话引得不少百姓点头附和。更有老妇人嘟囔道:"出家人本该慈悲为怀,他却连自家徒弟都不信,活该受这一遭!"


    而在大慈恩寺的廊下,玄奘法师凝视天幕中猛虎含泪的双目,手中佛珠倏然一顿。身后的小沙弥听见师父极轻地叹了一句:"众生皆苦,执念生障啊……"


    天幕中,为了救唐僧,猪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说黄袍怪骂孙悟空是"猢狲"。孙悟空大怒,从耳中掣出金箍棒时,西汉军营中爆发出震天喝彩。


    孙悟空变作百花羞公主骗取黄袍怪的内丹,那狡黠灵动的眼神,惹得唐朝闺阁中的小姐们掩口轻笑。而当金箍棒与黄袍怪的宝刀相击,迸出万点火星时,宋朝兵器铺的匠人们齐声叫好。


    "妙啊!"唐朝国子监内,王勃忍不住击节喝彩,墨汁溅了满袖,"大圣不计前嫌,真义士也!"身后助教正要呵斥,自己却先看入了神。


    大慈恩寺内,玄奘法师望着天幕中变回人形的唐僧,双手合十长叹:"阿弥陀佛...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应和这声叹息。


    孙悟空战胜了黄袍怪,唐僧惭愧认错时颤抖的声音,悟空强忍泪水的模样,让四朝无数观众湿了眼眶。


    一位白发老儒生摘下眼镜,用袖子擦了擦镜片,低声道:"这猴头……竟比许多读书人更懂忠义。"旁边的小童仰头问:"先生,那孙悟空为何不怪唐僧?"老儒生摸了摸孩子的头,叹道:"因为真正的师徒,从不是计较对错,而是……"他顿了顿,望向天幕,"而是纵使被辜负千次,仍愿护他西行。"


    洛阳的深闺绣楼中,李家小姐攥紧了手中的帕子,指尖微微发颤。丫鬟见她眼圈泛红,忙递上热茶:"小姐,可是被风迷了眼?"小姐摇头,轻声道:"我只是想……这世上,可有谁待我如大圣待师父这般,纵使被误解,仍不离不弃?"窗外,一阵风吹落梨花,纷纷扬扬,像是天幕里散落的星辉。


    大漠边关,戍边的将士们围坐在篝火旁,仰望着天幕。年轻的士兵低声道:"将军,若是咱们的统帅也像唐僧这般错怪属下……"老将军灌了一口烈酒,哈哈一笑:"那也得看有没有大圣这样的本事!不过——"他拍了拍小兵的肩膀,"真正的将士,纵使受委屈,该守的关,一寸也不会退!"


    天幕渐暗,熟悉的"敢问路在何方"歌声响起。西汉的游侠儿们跟着哼唱,唐朝的胡商打着节拍,四朝百姓意犹未尽,议论纷纷。


    唐朝皇宫中,李世民想起昨日魏征的直谏。


    长孙皇后将亲手所抄的《金刚经》轻轻合上:"陛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那猴子不忘师恩,更显可贵。"她目光扫过天幕最后定格的师徒四人剪影,"只是不知这西天路上,还有多少劫难......"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