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宋朝汴京城的瓦肆已挤满了人。
一个小贩踮着脚,将自制的"火眼金睛"——用朱砂染红的丝绸片——卖给迫不及待的孩童们。"十个铜钱一个,戴上就能识破妖怪!"他吆喝着,生意出奇地好。
赵佶在画院楼阁上远远望见这一幕,不禁莞尔:"取朕的朱砂来,朕也要画一双火眼金睛。"
话音刚落,天空骤然亮起。四个朝代的百姓同时抬头,只见那道横贯天际的光幕再次展开,比昨日更加辉煌壮丽。梵音阵阵中,隐约可见莲花虚影在云端绽放。
"要开始了!"人们屏息凝神。
天幕中,画面接续上回——唐僧骑着白龙马,与孙悟空行至观音禅院。"观音院"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院中老僧金池长老出场,那一身锦绣袈裟看得长安西市绸缎庄的掌柜直咂舌。
"这料子怕是比蜀锦还贵重十倍!"掌柜的喃喃自语,引得周围商贾连连点头。
剧情渐入佳境。当金池长老见到唐僧的锦襕袈裟时,眼中闪过的贪婪之色让李世民眉头一皱。皇帝转头对房玄龄低声道:"这老僧六根不净,恐生祸端。"
果然,夜间金池长老命小和尚广智、广谋商议谋害唐僧,夺取袈裟。小和尚献计放火的画面,让长安城的百姓一片哗然。
"阿弥陀佛!出家人竟起这等歹心!"大慈恩寺的僧人们连连念佛。
平康坊的妓女红拂啐了一口:"呸!连和尚都这般黑心,难怪我那些恩客没一个好东西!"话一出口就被老鸨捂住了嘴。
老院主假意借看袈裟,暗中却与徒弟们商议要放火烧死唐僧师徒,夺取宝物。看到这里,唐朝大慈恩寺的僧众们纷纷合十念佛。
"阿弥陀佛,佛门怎有此等败类!"一位老僧痛心疾首。
玄奘法师却沉默不语,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这天幕所示,是否会败坏佛门清誉?
夜深人静时,和尚们果然堆起柴火,准备放火。孙悟空早已察觉,却不动声色,只向广目天王借来"避火罩",护住唐僧所在禅房。
"好猴王!"宋朝市井中,一个少年拍腿大叫。他父亲赶紧将他拉走,因为衙役已经瞪着眼睛过来了。
大火燃起,惊动了黑风山上的黑熊精。那妖怪驾云而来,本要救火,却看见霞光艳艳的锦斓袈裟,趁乱将其偷走。
天幕中,孙悟空发现袈裟被偷,与黑熊精大战。那妖怪武艺高强,与猴王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化作清风逃回洞府。孙悟空追至洞口,见那"黑风山黑风洞"六个大字,不禁冷笑:"这厮倒会起名!"
四个朝代的观众中,突然多了许多记笔记的人——有僧侣记录妖怪形貌,有方士描摹洞府布局,甚至还有工匠在偷偷刻画"黑风洞"三字的写法。
唐朝,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魏徵:"爱卿看这猴王与妖怪,谁更有理?"
魏徵沉吟道:"陛下,那袈裟本是唐僧之物,妖怪强夺,自然无理。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猴王明知老院主有歹意,却不阻止火势,任其蔓延全寺,也有不妥。"
李世民点头:"这便是''术''与''道''之别了。"
孙悟空再次来到黑风洞,正遇黑熊精邀请苍狼精和白衣秀士赴"佛衣会"。猴王打死苍狼精,化作其模样混入洞中,却被识破,又是一场恶战。
宋朝的画院里,赵佶完全被那"佛衣会"的场景迷住了:"快看那洞府布置!那石桌石凳的造型!那妖怪衣着的配色!"
画师们手忙脚乱地记录,谁也没注意到一个小太监偷偷描下了黑熊精的面相——这将成为一个秘密教派的图腾。
黑熊精不敌孙悟空,闭门不出。猴王无奈,只好去请观音菩萨。当观音菩萨现出原身降服黑熊精时,长安城再次沸腾。大雁塔下,真正的玄奘法师正在给弟子讲经,见状也不由停下,仰头望天。
"师父,这...这真是菩萨显圣啊!"年轻弟子颤声道。
玄奘双手合十,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戏文虽是虚幻,但其中佛理不虚。贪恋宝物如金池长老,终遭火焚;强取豪夺如黑熊精,终被收服。这正是我佛所说的因果报应。"
菩萨化作苍狼精,孙悟空化作仙丹,被黑熊精吞下后在其腹中作怪,终于降服妖怪。
当观音为黑熊精戴上金箍,收为守山大神时,四个朝代的观众反应各异。
唐朝,一个小沙弥好奇地问玄奘:"法师,菩萨为何收妖怪为护法?"
玄奘沉思良久:"佛法无边,度化众生。即便妖怪,也有向善之心。"
这话被一旁的住持听到,眼中精光一闪:"阿弥陀佛,法师此言大善。"
李世民却仍盯着已经变暗的天空,若有所思。
"陛下?"长孙皇后轻声唤道。
皇帝回过神,突然问道:"众爱卿以为,这金池长老像谁?"
群臣面面相觑。魏征刚要开口,李世民却自问自答:"像极了那些侵占民田的世家大族!一件袈裟尚且如此,何况万亩良田?"
杜如晦会意,立即上前:"臣明日就拟旨彻查土地兼并之事。"
夜深了,百姓们依依不舍地散去。酒肆中,说书人已经开始绘声绘色地复述今晚的剧情。一个青衫书生伏案疾书,将所见所闻记入《天幕奇谭》。而在皇宫内苑,李世民站在星空下,对身旁的玄奘说道:
"法师,看来朕的贞观之治,还差得远呢。"
玄奘微笑:"陛下明鉴。但能见己过,便是圣君。"
天幕最后,师徒二人继续西行,来到一座庄院。院主声称有妖怪强占其妻,请求帮助。孙悟空满口答应,画面定格在他自信满满的笑容上。
"第五集完"三个大字浮现,随后是"明日同一时间,敬请观看第六集《祸起观音院》"。
天幕暗下,但四个朝代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汉朝,刘彻在未央宫中踱步:"东方朔,你说那黑熊精被收服后,是真心向善,还是迫于金箍?"
东方朔小心回答:"陛下,这...恐怕只有那妖怪自己知道。"
刘彻冷笑:"朕看那金箍倒是好东西。边关那些匈奴降将,若每人头上戴一个..."
东方朔不敢接话,只是深深低头。
宋朝的茶馆里,人们议论纷纷。
"你们说,那猴王头上的金箍,和黑熊精的是不是一对?"
"嘘...小声点,莫谈国事..."
"我听说城南有人仿制金箍卖呢..."
"找死啊!让官府听见..."
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的男子默默记下这些言论,袖中的炭笔在竹简上快速滑动。
夜深了,唐朝大慈恩寺的藏经阁却亮着灯。玄奘法师正在翻阅典籍,查找有关西天取经的记载。一个小沙弥悄悄进来:"法师,您真要西行吗?"
玄奘抬头望了望窗外的星空:"若能为东土众生求得真经,虽万死其犹未悔。"
民间,一些奇怪的歌谣开始流传:
"金箍儿,银箍儿,困不住孙大圣的心儿..."
"黑风山,高又高,底下压着个不屈的妖..."
"袈裟好,袈裟妙,和尚看了想上吊..."
差役们四处搜捕传唱者,却越抓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