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颂一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最终还是开口道:“我爸妈想请你来吃饭。”
雨过天晴的第三天早晨,她和温之礼又恢复了晨跑后一起吃早餐的惯例。老字号的豆浆店里,风扇呼呼地转着,吹不散夏日早晨的闷热。
温之礼正往豆浆里加糖,闻言勺子停在半空:“请我?”
“嗯,说是感谢你那天送我回家。”陈颂一搅动着碗里的豆腐脑,不敢抬头看他,“当然,如果你不想来也没关系...”
“我想去。”温之礼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什么时候?”
陈颂一抬起头,看到他嘴角挂着浅浅的笑意,眼睛亮晶晶的,像是真的很期待。
“今晚怎么样?”她松了口气,“六点半,正好是食坊最不忙的时候。”
温之礼点点头:“我需要带什么吗?”
“不用,人来就行。”陈颂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你有什么忌口的吗?”
“我不吃辣。”温之礼有些不好意思,“一点点可以,多了受不了。”
陈颂一笑了:“放心,我妈做菜最会照顾人口味了。”
下午五点,陈颂一帮着父母准备晚餐。母亲特意提早炖上了红烧肉,香气弥漫整个厨房。
“那孩子喜欢吃什么?”陈母一边切菜一边问。
“他说不太能吃辣。”陈颂一正在摆碗筷,“其他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陈父从冰柜里拿出一条鱼:“再加个清蒸鱼吧,年轻人长身体需要蛋白质。”
陈颂一偷偷笑了。父亲总是这样,嘴上不说,行动上却体贴入微。她想起温之礼提起过父亲也是这种性格,看来两人在这方面还挺像。
六点二十五分,门铃准时响起。陈颂一跑去开门,看到温之礼站在门口,手里竟然拿着一束野花和一瓶自家酿的梅子酒。他换了件浅蓝色衬衫,头发似乎也精心梳理过,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又精神。
“我说了不用带东西的。”陈颂一小声说,却忍不住嘴角上扬。
“空手上门不太礼貌。”温之礼轻声回答,耳尖微微发红。
陈父陈母闻声迎出来,热情地把温之礼引进屋内。“颂一食坊”一楼是餐厅,二楼是住家。虽然已经过了最忙的饭点,但仍有几桌客人在用餐,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热闹的谈笑声。
“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陈母接过花和酒,眼睛笑成了月牙,“老陈,看看人家孩子多懂事。”
陈父上下打量了温之礼一番,点点头:“坐吧,饭菜马上好。”
温之礼礼貌地问了好,跟着陈颂一来到靠窗的一张方桌前。这个位置相对安静,能看到后院里母亲种的小菜园。
“你家餐厅真热闹。”温之礼低声说,“比我家五金店有人气多了。”
陈颂一给他倒了杯大麦茶:“习惯吗?嫌吵的话我们可以上楼吃。”
“不,很好。”温之礼摇摇头,目光扫过周围的食客,“有种...家的感觉。”
陈颂一突然想起温之礼母亲早逝,家里只有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五金店那种安静的氛围与这里形成鲜明对比。她正想说些什么,母亲已经端着第一道菜过来了。
“尝尝阿姨的红烧肉,”陈母热情地放下一盘色泽红亮的肉块,“炖了三个小时呢。”
接下来是清蒸鱼、蒜蓉空心菜、凉拌黄瓜和一碗紫菜蛋花汤。简单的家常菜,却样样色香味俱全。温之礼每样都尝了,眼睛越来越亮。
“太好吃了。”他由衷地赞叹,“比学校食堂强一百倍。”
陈父闻言露出满意的笑容,又给他夹了一块鱼腹肉:“多吃点,男孩子太瘦了。”
陈母则开始询问温之礼的家庭情况、大学专业和未来打算。温之礼一一作答,态度恭敬而不失真诚。当提到母亲因病去世时,陈母的眼神明显柔软下来。
“可怜的孩子。”她给温之礼又盛了碗饭,“以后常来吃饭,阿姨给你补补。”
陈颂一在一旁安静地扒饭,偷偷观察温之礼与父母的互动。他在长辈面前表现得体、言辞得当,完全没有同龄男生的浮躁。当父亲谈起镇上中学缺乏美术老师时,温之礼认真地提出可以假期回来办免费绘画班的想法,让陈父连连点头。
饭后,陈父突然问:“之礼啊,你爸吃饭了没?”
温之礼愣了一下:“应该还没,这个点五金店还开着。”
“老陈,装几个菜我送过去。”陈母立刻会意,起身去厨房拿餐盒,“人家儿子在我们这儿吃饭,总不能让他爹饿着。”
温之礼连忙站起来:“不用麻烦,我回去时——”
“不麻烦不麻烦。”陈母已经麻利地装好了两荤两素,“颂一,你陪之礼送过去,顺便问问温叔叔合不合口味。”
就这样,二十分钟后,陈颂一提着食盒和温之礼一起站在了五金店门口。温父正在整理货架,看到两人一起出现,惊讶地挑了挑眉。
“爸,陈叔叔家做了饭菜给你。”温之礼接过食盒递过去,"说...说感谢我那天送颂一回家。"
温父打开食盒,香气立刻飘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眼神明显亮了起来:“替我谢谢陈师傅。多少钱?”
“不要钱。”陈颂一连忙摆手,“我妈说邻里之间不用客气。”
温父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陈颂一,突然笑了:“那改天我送些工具过去,你爸上次说厨房的排风扇不太好用。”
回程路上,温之礼异常安静。直到快到家门口,他才突然开口:“谢谢你。”
“谢什么?一顿饭而已。”陈颂一踢着路上的小石子。
“不只是饭。”温之礼停下脚步,路灯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是...那种氛围。我很久没体验过这么热闹的家庭晚餐了。”
陈颂一心头一软:“那以后常来啊,我妈巴不得多个人夸她厨艺呢。”
温之礼笑了,夜色中他的眼睛格外明亮:“好。”
好像一切都成为了平常。偶尔温之礼会来“颂一食坊”吃饭。有时候,陈颂一也会去五金店,看温之礼帮父亲整理货物,或者画些五金工具的小素描。
在这些日常相处中,陈颂一发现了温之礼许多不为人知的小习惯:他画画前总会先闭眼三秒,像是在脑中构图;他吃西瓜一定要切成小块,从不抱着半个直接用勺子挖;他对海浪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每天都要画同一片海域,记录它的变化。
而温之礼也渐渐了解到陈颂一更多真实的一面:表面开朗的她其实很敏感,会为书里一个悲伤的情节偷偷抹眼泪;她喜欢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蚂蚁搬家的路线或是云朵的形状;她对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偶尔抱怨被管得太严,但总是以家人为重。
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他们在听潮书店避暑。陈颂一正读着一本小说,突然发现温之礼在看她。
“怎么了?”她摸了摸脸,“我脸上有东西?”
温之礼摇摇头:“只是突然想到,你读文学系真的很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
“你读书时的表情...”他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很投入,像是整个人都进入了书里的世界。”
陈颂一有些不好意思:“有那么明显吗?”
“嗯。”温之礼微笑着,“特别是读到感人的地方,你的眼睛会微微发亮,嘴角会不自觉地上扬。而读到悲伤的部分,你会轻轻咬住下唇,眉头皱起小小的结。”
陈颂一惊呆了:“你观察得这么仔细?”
“画家习惯。”温之礼低头翻书,但发红的耳根出卖了他,“观察细节是基本功。”
陈颂一突然想起什么:“等等,所以你画我的时候,也是这么观察的?”
温之礼没有回答,但嘴角的笑意更深了。陈颂一感到脸颊发热,连忙低头继续读书,却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在文字上了。
傍晚回家时,陈母叫住她:“颂一,下周三是夏日祭,记得吧?”
“啊,我都忘了!”陈颂一拍了拍额头。夏日祭是青屿镇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最热的时候举办,有夜市、游戏和烟花大会。
“邀请之礼一起去吧。”陈母状似随意地说,手上切菜的动作却没停,“年轻人应该多参加这种活动。”
陈颂一正想反驳,陈父也插话:“是啊,那孩子来镇上这么久,可能还没体验过我们的夏日祭呢。”
她看着父母假装忙碌却竖起耳朵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好啦,我会问他的。”
上楼后,陈颂一扑在床上,把脸埋进枕头里。父母的态度太明显了,他们显然很喜欢温之礼,甚至可能在撮合他们。想到这里,她的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了。
她翻身摸出手机,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给温之礼发了条消息:「周三晚上有空吗?镇上夏日祭,想不想一起去?」
回复几乎是立刻就到了:「有空。几点?」
简短的回应,却让陈颂一的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她迅速回复了时间,然后抱着手机在床上滚了一圈。这种感觉很奇妙,既期待又紧张,像是站在海边,看着一波比一波更高的浪花涌来,既想迎上去又怕被打湿。
窗外,夏夜的蝉鸣声此起彼伏,与她的心跳声奇妙地重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