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01

作者:周日捡只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高考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回到了青屿镇。


    陈颂一拖着行李箱走下大巴时,海风迎面扑来,带着熟悉的咸湿气息。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把这三年来在县城高中积攒的浊气全部置换出去。行李箱的轮子在石板路上咔哒作响,这声音比县城里汽车喇叭的喧嚣悦耳多了。


    “回来了?”街角杂货铺的王婶抬头看了一眼,“考得咋样?”


    “还行。”陈颂一微笑着点头,这是她一路上回答的第五遍。小镇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关心着你,连你小学三年级数学考了多少分都记得清清楚楚。


    转过两条街,家的气息越来越近。父母经营的“颂一食坊”就在前面拐角处,这时候应该正是准备晚餐的忙碌时刻。但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向了另一条路。行李箱暂时寄放在邮局,她需要先去一个地方。


    听潮书店的木质招牌在海风中轻轻摇晃,发出细微的吱呀声。这是青屿镇唯一一家书店,也是陈颂一从小到大的避风港。推开那扇漆成深蓝色的木门,风铃清脆作响,混合着纸张和油墨的气息扑面而来。


    “哟,颂一回来啦!”林伯从书架后探出头,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高考结束了?”


    “嗯,昨天刚结束。”陈颂一熟门熟路地走到文学区,手指轻轻抚过书脊。三年高中生活让她几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本与考试无关的书,现在她终于可以尽情阅读了。


    角落里有一个新设的诗歌专架,她蹲下身,目光扫过一排排书脊。忽然,一本蓝色封面的薄册子吸引了她的注意——《潮汐的私语》,作者是她喜欢的诗人。她伸手去拿,同时看到另一只修长的手也伸向了同一本书。


    指尖几乎相碰,陈颂一条件反射地缩回手,抬头对上一双带着歉意的眼睛。那是个清瘦的男孩,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浅灰色短裤,头发有些自然卷,在从窗户斜射进来的阳光中泛着淡淡的棕色。


    “抱歉,你先拿到的。”男孩轻声说,声音像夏日的海风一样温和。


    陈颂一摇摇头:“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看。”


    这句话脱口而出,她自己都有些惊讶。若是往常,她一定会礼貌地让给对方然后走开。但也许是高考结束后的放松感,也许是那本书的诱惑太大,她做出了平时不会做的提议。


    男孩愣了一下,随即微笑起来:“好啊。”


    他的笑容很干净,眼角微微下垂,给人一种温和无害的感觉。他们拿着书走到书店角落的阅读区,那里有两把老式藤椅和一张小圆桌。林伯适时地送来两杯花草茶,眯着眼睛打量两人。


    “你们俩是不是都刚高考完?我记得你,”他指着男孩,“温师傅家的小子,之礼对吧?去年还来帮我修过书架。”


    温之礼点点头:“林伯记性真好。”


    “那你呢,颂一,认识吗?”林伯转向陈颂一,“都是同一届的。”


    陈颂一摇摇头,她高中在县城住校,除了寒暑假很少回镇上,对同龄人并不熟悉。


    “那正好认识认识。”林伯笑眯眯地放下茶,“年轻人多交流,这书你们慢慢看,不急。”


    林伯走开后,气氛一时有些安静。温之礼翻开诗集,小心地推到两人中间。陈颂一注意到他的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很整齐,指节处有些颜料残留的痕迹。


    “你喜欢诗?”温之礼问。


    “嗯,尤其是这种描写自然的。”陈颂一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句——‘海浪在礁石上写下无人能解的文字,又在夕阳中悄悄擦去’,多美啊。”


    温之礼的眼睛亮了起来:“我也最喜欢这首。其实我更喜欢画画,这种意象特别适合用水彩表现。”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一人读一首的分享。有时候会停下来讨论某个意象,有时候只是安静地各自沉浸在文字中。阳光慢慢西斜,透过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陈颂一发现自己前所未有地放松,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时光。


    当读到一半时,温之礼突然轻声笑了起来。


    “怎么了?”陈颂一问。


    他指着其中一页:“这首诗说‘我们的相遇像两片漂流的海藻,在某个海湾被同一道潮水推到一起’,是不是很像现在的我们?”


    陈颂一看着他的侧脸,阳光给他的睫毛镀上了一层金边,忽然觉得心跳漏了一拍。


    “确实很像。”她微笑着说,然后继续低头读诗,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文字上了。


    一天的美好时间也会转瞬即逝,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消失了。


    转天的清晨五点半,陈颂一已经换好运动服,轻手轻脚地溜出家门。青屿镇的夏天,只有这个时刻才带着几分凉意。


    她沿着熟悉的小路慢跑,呼吸着带着海腥味的空气。这条路她跑了六年,从初一到现在,每一个寒暑假的清晨都不曾间断。石板路渐渐变成木质栈道,海浪声越来越清晰。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几颗倔强的星星还挂在天幕上。


    转过最后一个弯,栈道尽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身影。


    温之礼背对着她坐在栈道尽头的长椅上,面前支着画板,右手不停地挥动着。陈颂一放慢脚步,犹豫着是否应该打招呼。就在这时,温之礼突然转过头,仿佛感应到了她的存在。


    “早。”他微笑着,眼角还带着晨起的惺忪。


    “早。”陈颂一停下脚步,好奇地瞥向他的画板,“你在画什么?”


    温之礼侧身让出视野:“海浪。”


    画纸上是一片正在破碎的浪花,铅笔勾勒出飞溅的水珠,淡蓝色的水彩晕染出透明的质感。陈颂一惊讶地发现,他画的不是广阔的海景,而仅仅是一瞬间的海浪形态。


    “你每天都来画海浪?”她忍不住问。


    “嗯,这是第七天。”温之礼合上素描本,露出封面上用铅笔写的日期,“每天这个时候的海浪都有微妙的不同,取决于风向和潮汐。”


    陈颂一在他身边坐下,望着眼前的海。她从未注意过这些细节,尽管她自认为很了解这片海。


    “我更喜欢用文字记录。”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比如昨天我写道:‘清晨的海像一只没睡醒的猫,慵懒地伸展着身体,偶尔不耐烦地拍打岸边的礁石。’”


    温之礼接过笔记本,认真地读着,嘴角微微上扬:“这个比喻很妙。你一直都写这种东西吗?”


    “算是吧,从小学开始。”陈颂一突然有些不好意思,“都是些乱七八糟的观察。”


    “不,这很好。”温之礼真诚地说,“文字和绘画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本质上都是在记录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海风拂过两人的发梢,带着咸湿的凉意。陈颂一发现温之礼的睫毛在晨光中几乎是透明的,像蜻蜓翅膀一样脆弱而美丽。


    “你愿意做我的模特吗?”温之礼突然问道。


    “啊?”陈颂一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是想画你的状态。”温之礼解释道,“不是现在,是下次。你跑步的样子很有生命力,特别是转过栈道弯角时头发飞扬的瞬间。”


    陈颂一感到脸颊发热,她低头看着自己的运动鞋:“我不确定自己会是个好模特。”


    “只要做你自己就好。”温之礼的声音很轻,却莫名让人安心。


    “好吧。”她听见自己说。


    他们约定了第二天同一时间在这里见面。陈颂一继续她的晨跑,心跳却比平时快了许多,不知是因为加速的步伐,还是那个坐在海边的少年。


    跑完步回家时,父母已经在“颂一食坊”里忙碌起来。母亲正在揉面,父亲在检查今天的食材清单。


    “又去跑步了?”陈母头也不抬地问,“洗手来帮忙包包子。”


    陈颂一应了一声,快速冲了个澡,换上干净T恤和短裤。当她系上围裙站在母亲身边时,母亲突然停下手中的活,仔细打量她。


    “怎么了?”陈颂一被看得有些不自在。


    “没什么。”陈母继续揉面,嘴角却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就是觉得你今天有点不一样。”


    陈颂一假装专注于手中的面团,没有回应。但她的思绪却飘回了海边,想象着温之礼是如何观察那些海浪的,又是如何观察她的。


    与此同时,镇子另一头的五金店里,温之礼正在帮父亲整理新到的货品。


    “今天这么早就出去了?”温父递给他一盒螺丝钉,示意他分类放好。


    “嗯,去海边画画。”温之礼接过盒子,动作利落地开始分类。


    温父瞥了他一眼:“遇到人了?”


    温之礼的手停顿了一秒:“嗯,陈家的女儿,刚高考完回来的。”


    “哦,颂一啊。”温父点点头,“那孩子挺踏实的,以前常来买灯泡帮家里换。”


    温之礼没有接话,但分类螺丝的速度不自觉地加快了。父亲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但什么也没说。


    下午三点,陈颂一借口要去书店,溜出了食坊。夏日的午后,镇上几乎没有人走动,连狗都躲在阴凉处打盹。听潮书店的风铃响起时,她看到温之礼已经坐在昨天的位置,面前摊开着那本《潮汐的私语》。


    “你来了。”他抬头微笑,阳光透过他身后的窗户,给他整个人镀上一层金边。


    陈颂一在他对面坐下:“你每天都来?”


    “最近是。”温之礼合上书,“家里五金店下午没什么客人,我爸让我自己安排时间。”


    “我家食坊正好相反,下午准备晚餐最忙。”陈颂一叹了口气,“不过我爸妈说高考完了让我多休息,赶我出来玩。”


    温之礼笑了:“那我们运气不错。”


    他们聊起各自的高中生活,发现虽然同在一个县城读书,但因为学校不同,生活几乎没有交集。温之礼学美术,陈颂一偏爱文学;他喜欢安静地画画,她则参加了学校的朗诵社。


    “所以你会去读美术专业?”陈颂一问。


    温之礼点点头:“已经收到美院的录取通知了,设计系。你呢?”


    “师范大学中文系。”陈颂一用手指描摹着书封上的烫金文字,“我爸妈希望我毕业后回来教书,镇上中学缺语文老师。”


    “你想回来吗?”


    陈颂一沉默了一会:“我不知道。我喜欢青屿镇,但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抬头看向温之礼,“你呢?”


    “我可能会回来。”温之礼望向窗外,“小镇需要设计的东西也不少,店铺招牌、旅游手册之类的。而且......”他停顿了一下,“我舍不得这片海。”


    陈颂一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他的画里只有海浪。那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某种情感的寄托。


    “明天早上别忘了。”临走时,温之礼提醒她。


    “不会的。”陈颂一承诺道,心跳又不争气地加快了。


    第二天清晨,她比平时更仔细地扎好马尾辫,选了一件浅蓝色的运动上衣。当她在栈道转弯处看到等待的温之礼时,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就按你平常的速度跑。”温之礼已经支好画板,“不用在意我。”


    陈颂一深吸一口气,开始像往常一样跑步。起初她感到十分别扭,知道有人在观察自己每一个动作。但渐渐地,她忘记了温之礼的存在,沉浸在海风与晨光中。


    跑完三圈后,她气喘吁吁地停在温之礼身边:“怎么样?”


    温之礼转过画板给她看。纸上是一个动态的身影,马尾飞扬,衣角翻飞,背景是模糊的海浪。最让她惊讶的是,画中的她散发着一种她从未在自己身上感受过的自由与活力。


    “这是我吗?”她不敢相信地问。


    “这是我看到的你。”温之礼轻声回答。


    他们相视而笑,海鸥在头顶盘旋鸣叫,仿佛在庆祝这个美好的清晨。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形成了新的习惯:清晨在栈道见面,她跑步,他画画;然后一起去镇上的老字号早餐店吃豆浆油条;下午在书店读书,或者各自帮家里干活;傍晚如果都有空,就去海边散步。


    陈颂一发现温之礼看似温和,实则非常固执。他可以连续一周画同一片海域,只为捕捉不同光线下的细微变化。而温之礼则发现陈颂一表面开朗,实则敏感细腻,会为一首诗中的某个意象感动半天,也会因为书中人物的遭遇偷偷抹眼泪。


    一周后的傍晚,他们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分享一副耳机听音乐。夕阳把海面染成金色,远处的渔船开始返航。


    “我发现一件事。”温之礼突然说。


    “什么?”


    “我们认识才七天,却感觉像认识很久了。”


    陈颂一望着海天相接处,没有回答。但她心里知道,这正是她想说的话。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