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峨嵋山

作者:冻青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峨嵋武术在巴蜀内自古有名,战国时峨嵋山曾有名为司徒玄空的人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被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


    周立行这一番阴差阳错,跟一个头顶长白毛的猴王打了这么久,再接触到峨眉通臂拳的时候,如醍醐灌顶,自然而然融会贯通。


    毕竟是猴狲舵把子,战力必须要强,他的这通臂拳,打得神形兼备,还颇有禅意。


    山顶的和尚们听说有这么个小和尚,也是好奇,邀周立行到峨眉山顶看佛光,和他切磋拳法,同时也教给了他拳术以外的其他武术,如变化之后的通臂掌、通臂连环刀、通臂连环棍,以及白猿刀、双刀、花枪、双剑、单剑、短剑等练法。


    周立行在山上也没啥子事,别人敢教,他就敢学。别人不教的,过目不忘的他也敢偷学。总之,日子过得充实得很。


    习武是个力气活儿,小孩子打熬筋骨更是需要营养。活动量上去,饭量跟着也上去。


    在寺里,虽说不杀生不吃肉,鸡蛋豆腐还是管够的,可周立行还是不可避免的馋肉了。


    于是,静空发现,他的静善小师弟眼神越来越绿,不是盯着天上飞的鸟,树上跳的松鼠,就是林间奔跑的野鸡,时不时跃动的野狸子。


    一眼看过去,杀气腾腾的!


    甚至半夜睡觉的时候,他都听到周立行磨着牙咽着口水,还说着:


    “钵钵鸡……藤椒鸭……烟熏腊肉……麻辣香肠……红烧牛板筋……卤水麻辣烫……卤肉咔饼子……”


    静空:“……”


    大半夜的报的全是好吃的,这还让人怎么睡?!


    毕竟静空也是从大户人家来的,没出家之前也是钟爱美食。平时里没人念叨就算了,现在夜夜听这些,那还得了!


    佛心不稳啊!


    在连续五天周立行睡着做梦都心念念第报肉菜名后,静空发了狠,用一整天的时间,在厨房给周立行干出了一桌素宴。


    菜籽油、花生油、核桃油、酱油等素油全部用上,雪魔芋、腐乳、豆干都拿出来,用素食给做出了肉菜的模样和香味,甚至用豆腐给做出了腊肉香肠的模样!


    “我偷怂的小师弟,你就当这个是肉,吃吧,了个心愿,以后别半夜三更的念叨了!”


    静空眼袋淤青,他是真的遭不住了。


    再不给小师弟点素肉吃,这小师弟怕是要漫山遍野地杀生了……


    这一顿饭,周立行吃得肚子滚圆,老主持也饱了口福,其他僧人都蹭了菜,还被一些香客看上了。


    至此之后,静空不得不在厨房帮了很久的忙,香客们平日里大鱼大肉也不一定天天吃,偏还愿意爬山而来,只为吃一口素肉。


    小孩子能吃就能长,有了师兄的专门投喂,周立行的身高体重迅速追了起来,甚至抽条得比同龄人还略高一些,肤色也褪去了黄气,白皙起来,那秀气的五官便再也埋没不住。


    来寺里上香的一些太太小姐,有时候会打趣周立行,说这静善越来越不像小和尚,倒是秀气得像小尼姑了。


    周立行听了气得晚上多吃了一碗饭,第二天拿菜籽油把脸涂黄,发誓要像和尚不像尼姑,让全寺的人笑话了好几天。


    山中岁月缓,忽瞬已三年。


    1935年,十五岁的周立行身量长开,他的五官灵动,身姿舒展,气质中那股子狠劲也中和了许多。


    也许是热爱林间与猴子们戏耍,他的体型依旧劲瘦匀称,加上少年的英俊豪气,惹得香客们极为喜爱,再也没有人调侃他像小尼姑了。


    也许是跟静空同吃同睡的缘故,周立行和静空行走坐卧等神态,愈发有些相似,别人乍眼一看,还以为是两兄弟。


    静空则是真的把周立行当成了自己的小弟弟,对他十分爱护。


    *


    这年的冬日分外的寒冷,积雪压满山道,上山拜佛的人都少了许多。


    老主持年纪越大,便少外出走动,更喜欢留在寺里点释。外出的事情,基本都是大师兄静诚代劳。


    前来上香抽签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老主持多年积攒的人脉也广,闲暇之时,总有香客居士或其他僧人来喝茶闲谈。


    他一向喜欢把相貌最好看的静空和静善带在身边奉茶,摆茶碗阵。周立行因此从香客们口中,听到了许多山下的各地的事儿,对全四川有了一些了解。


    形形色色的人,讲了许多不一样的故事。


    有的讲袍哥人家行走江湖的善恶传奇,有的绘声绘色描述军阀刘湘和军阀杨森对待姨太太的不同态度,有的抱怨外面日本鬼子侵占国土、国民政府不御外敌专打内战,有的颇为惊险地讲述红军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度大渡河的传闻,还有的悄悄咪咪跟老主持探讨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是不是也算菩萨兵,毕竟对劳苦群众来说也算是渡灾解厄救苦救难……


    四川的军阀和部队在全国范围里都算是奇葩,武器装备是全国最差的,对打仗的态度也是最散漫的,一开始打仗有四不打:农忙时节不打,收割时节不打,庄稼地里不打,红白喜事不打。真的打起来了,谁都怕自己死了,婆娘娃儿让别人给接手。帮长官抢防区收税而已,不值得拼命,要是对面的是自己的袍哥兄弟或者远亲,那大伙儿枪朝天打,起哄一阵糊弄上官也很正常。所谓“假打”一词,便也从此而来。


    更有趣的是,有的袍哥武装、地方联防团保安团等乡间队伍,每家都有好几套服装,遇到军阀打仗了,哪个赢了他们马上换哪个军阀的一套衣服,换装迅捷,变脸娴熟,永远向赢家表忠心。


    因此四川的军阀混战,从1912年打到1935年,大小400多场战争,战场上死的人并不多。


    一开始的四川老百姓,看军阀打仗如看戏,只要不惹火上身,平日里生活还是过得下去的。


    但到了后期,军阀们为了筹集军费,在各自防区内任意预征田赋,从1年预征1、2次发展到7、8次,甚至多达十几次,明明此刻才1935年,各防区的税已经征到了1975-1989年,最厉害的已经预征到了100年以后的2035年!


    除预征田赋外,还有各种“地方附加税”,往往比正税高几倍到十几倍,令人瞠目结舌。


    听香客们讲峨边县附加税为正税的29倍,雷波县高达73倍,其他勒索更是有增无减。老百姓们的生活状况愈加凄惨,但逢年景不好,川内各地暴动此伏彼起。(引用四川党史网:西南地区红一角红旗漫卷川西北——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与作用)


    讽刺的便是,死在抗税暴动中人,远多于死在军阀争地盘的人。


    这一年,据说那苏区的红军长征进入川南,中央军驱狼吞虎,借着围追堵截红军的名头,开始收拾各地军阀。一开始军阀刘湘眼见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吓得赶紧去找蒋中正的中央军来帮忙。


    蒋中正以协助川军追剿敌军为名,派参谋团进入重庆。然后,参谋团的牌子很快换成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的牌子,专管川、滇、黔、康西南各省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


    不久蒋中正以帮助军阀刘湘统一川康为借口,亲自入川主持,其目的是想直接掌握川、康两省实权。刘湘这才惊觉,蒋中正的中央军不是来帮忙的,是来接管的,这般鸠占鹊巢,反客为主,和当年刘备入蜀倒是颇为相似。


    这些消息,是周立行当年在洪雅柳江的小山村里很难听到的,就算是在柳江码头,那些走南闯北的商人们,也远不如峨嵋这边的多。周立行的见识,在这些旁人不经意的闲谈里,增长了许多。


    这一日,寺里来了静空的亲人,说是静空的母亲病逝了。


    静空当即哭红了眼,老主持劝说他回去一趟,又不放心静空一人,便让静善也跟着下山去、


    周立行得了老主持的委托,立即跟着师兄下了山。


    静空带着周立行回了一趟久别的家中,给母亲上香磕头诵经,却不多作停留,就像是了却了他真正的尘缘一般,拂袖而去。


    周立行安静地跟着去,安静地跟着走,一言不发。


    沉默的师兄弟二人到峨眉县城中,准备购置一些寺中需要的物资。


    日头正盛,突然两声爆炸如烈雷,惊得周立行抬头看天,不懂这是哪里来的晴天霹雳。


    静空则是瞳孔紧缩,他听出来这是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静空一把抓住周立行,“莫乱跑,多半是又有军阀派系争地盘,我们莫要牵扯进去,先躲避起来。”


    周立行瞪大眼,他还没有看到过军队火拼,心中好奇得很,忍不住伸长脖子往爆炸方向看。


    静空拉着周立行往路边就近的茶馆中躲,哪知道那茶馆里坐着的一群精壮袍哥们,竟然呼啦啦拿着刀枪冲出来,口里喊着:“信号提前了!肯定有变故,兄弟们,起义了!策应红军入川!发展新的苏区!建立雷(波)马(边)屏(山)峨(眉)根据地!冲啊!”


    这群人腰间都系着红棉带,立即往县政府东西辕处赶去。


    周立行试图跟着去看热闹,静空实在是忍不住了,揪着小师弟一个过肩摔,把周立行摔得眼冒金星后扛上了肩膀,东西也不买了,赶紧地往寺里回。


    这一番短暂的插曲,让周立行抓心挠肝,他特别想知道这次的什么起义,进行到了什么地步。


    没过几日,几只不同着装的军阀部队上了峨嵋山,挨个儿寺庙地清查人员。


    寺庙里许多香客莫名其妙地被抓走,说什么涉嫌通共,参加峨眉暴动,要让家人出重金才能赎回。


    回岸寺的老主持自听了静空回来的转述,当日就闭了寺门,请走了所有的香客居士,这才没有惹上麻烦。


    这一晃过了年,山上积雪初融,回岸寺重开大门,才有香客来聊起了这件事。


    “……谁也没想到,那《川康新闻》社社长,24军的中校参谋何克希,竟然是……共产党员!”


    “年初那会儿,听说红军有一支到了川黔边区,这何克希胆子大呀,把自己手里掌握的地方兵力和袍哥堂口武装起来,想要在小凉山雷马屏峨地区建根据地,嚯哟!他那是想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连成一片,创建一个新的苏区呢!”


    “要是真的咱们四川也有个苏区,那穷苦的老百姓可就有地方过好日子了,真可惜……”


    老主持默默听着,周立行站在旁边,给那男人续上茶水。


    “咱们峨眉啊,两个舵把子方吉廷、高德辉都带着堂口的兄弟们加入了……那天起事的人,都用红棉带系腰为标志!”


    “只可惜有人告密,计划被打乱!有一路人去峨边县,错过了方吉廷这边的人,被抓回峨眉关进大牢。”


    “另一路人退守八仙洞,据说只逃走一人,剩下的都牺牲了……”


    “何克希带队往洪雅那边撤,据说是打起了游击……”


    听到家乡洪雅,周立行的耳朵动了动,他没有出声,这是大人谈话的场合,无论是礼节还是话题,他都不能插嘴。


    老和尚适时地接话,“怪不得前段时间,许多军爷四处清乡,宁可错抓不可放过,但被捕者三日之内,未有出钱保释的,就直接杀掉,……据说抓起来杀了上百人,阿弥陀佛……”


    周立行听得手中茶水一顿,未曾想到竟如此草菅人命。


    那男人也是叹气,“这世道乱啊,明明日本人已经虎视眈眈,咱们自己还在打来打去的,恼火得很。”


    老和尚低眉垂目,“大势所趋,施主,若是避无可避,何妨随心所欲。”


    那男人笑了,“行,那要是以后有机会,我就出川去打日本人了!”


    这话说的老和尚也笑了,“施主忠心爱国,一片赤诚之心可嘉。”


    周立行默默地听在心里,虽然不太懂什么是苏区,什么是共产党,什么是打日本人,但这似乎是很厉害的事情。


    *


    1935年8月,国民军事委员会在峨嵋山报国寺举办“峨嵋军官训练团”,培训川、康、滇、黔军政要员,主要目的是整肃地方,巩固西南局面,以图一举定天下。


    蒋老大对这次军训非常重视,亲自担任团长并主持了开学典礼。


    典礼完成后,因峨嵋山钟灵毓秀、佛教圣地名声响亮,蒋老大自然是要上山游玩一番,尤其是听说山上有和尚高人可预知百年之事,他更是生了兴趣。


    随从属下告知蒋老大,山上野猴众多顽劣不逊,袭击游人。蒋不以为意,结果一干随从侍卫们行至半山密林处,果然被猴群围抢。


    侍卫们赶紧丢出去准备好的食物,然而这些军人丢的,竟全是军需罐头,猴子们抓耳挠腮打不开,更加愤怒,全力来袭,甚有猴头能挥舞竹棍打人,打得还颇有棍法!


    恰逢有猴子突破防守,举着棍子要打他,蒋看的颇为震惊,情急之下,他脱下帽子驱赶猴儿。


    猴儿们一见这人竟是个光头,误以为是山上僧人换了衣衫,顿时一哄而散,跑了个精光。


    *


    那边蒋老大继续往山上寻寺内高人,这边的“斗战胜佛”已经接到了猴子猴孙们的新上供:


    打不开的罐头若干,不会用的手枪几把。


    周立行和静空二人面面相觑,还没来得说什么,那送供奉的几只猴子便跑了。


    静空拿起罐头看上面的字,周立行则是直接把枪塞进了床铺下面。


    “小师弟……”静空觉得不妥,“今日肯定是有紧要的大人物上山了,猴子们抢的这些东西,应该是军队的。”


    “我们留下这些东西,会有祸患,不如……”


    周立行想了想也是,“那我找地方埋了吧。”


    静空本想说不如送还给报国寺那边的的军官培训团,但回头一想,若是那些眼高于顶的傲慢军官们,误以为山里的和尚养猴群抢东西,那反倒是好事没做成,麻烦惹一堆。


    这年头的人,对军队可是没任何好感。于是,静空默许了静善的提议,由着他找块布头把这些东西包起来,自行找个地方埋了。


    周立行卷着东西出门,就近找个不吹风不淋雨的密林树洞藏了起来,一回寺里,听静空说老主持急着寻他,连忙赶去老主持的屋内。【你现在阅读的是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