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断肠谋(一)

作者:有木栖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昭明五年,五月初七,蝼蝈鸣,新夏至。


    自女帝登基以来,整饬吏治,严惩贪墨,长安城内外渐显清平气象。


    端午佳节刚刚过去,曲江畔的节庆气氛还未完全消散,仍有几个商贩推着轮车在卖些糕点瓜果,虽然已经赶不上端午时的热闹,但是仍有余韵。


    这会子已近正午,人渐渐少了。卖烧饼的赵大郎熄了推车上的炉火,扯下汗巾往脸上胡乱摸了两下,又张望了半天,见日头越来越大,索性将推车推到道旁树荫下歇息。


    赵大郎招呼边上正打着络子的白寡妇:“白嫂子,今儿个进项如何?”


    白寡妇抬起头斜睨了赵大郎一眼,方才慢悠悠的开口:“赚几个辛苦钱罢了,比不上赵大郎你,这么半天又赚不少吧。”


    赵大郎嘿嘿两声,嘴上谦逊,眉梢眼角却藏不住得意。


    两人不咸不淡的扯了两句家常,赵大郎突然神神秘秘地凑过来,压低了嗓子:“嫂子可听说了?张家那桩腌臜案子,怕是今日就要判了!也不知那张二和他那寡廉鲜耻的嫂子,是斩是流。”


    白寡妇诧异了一下,忙不迭放下手中已在收尾的络子:“今儿个判?大郎你怎知道的?”显然她也是听说过这事的,她啐了一口,“要我说就该杀,叔嫂通奸,竟还谋害亲夫长兄,千刀万剐都便宜了他们!”


    赵大郎隐隐有些得意,能在这眼高于顶的寡妇面前拿着些腔调,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白寡妇催了几次,他才说:“我家那口子的娘家,不就挨着大理寺守门的黄老三家么?前日端午她带着孩子回去,听黄老三漏的口风。说是大理寺的那位女少卿特意将案子押到节后才判,就是要熬熬那对狗男女的心肝!”


    两人凑在一处,将那对叔嫂骂了个狗血淋头,末了又奉承起大理寺少卿如何明察秋毫、风姿卓绝云云,仿佛亲眼所见一般,直待日头烤得人皮焦肉燥,方才各自散去。


    赵大郎那拐了几道弯的消息,倒有几分准头。此刻大理寺公堂之上,肃杀之气弥漫。张延嗣、柳茹娘这对犯案男女跪在堂前,案情早已厘清,只待定罪。


    柳茹娘惶然四顾,眼见左右胥吏皆面色如铁,一股悲凉直透心底,身子一软,瘫坐在地,低低呜咽起来。张延嗣却目露凶光,死死盯着上首端坐的大理寺少卿——徐镜。


    徐镜身着深绯色圆领官服,袖口密绣玄色獬豸暗纹,头戴幞头,肤色冷白,一双眸子深如寒潭,藏着不动声色的锐利,远山眉斜飞入鬓,带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凛然。仪态端凝,与朝中其他四品大员别无二致。垂首看了看卷宗,徐镜抬眼示意边上的录事继续记录。


    “啪!”惊堂木一声脆响,柳茹娘瞬间噤声。


    “张延嗣,死者张延祖胞弟;柳茹娘,张延祖之妻。死者经营绸缎庄,家资颇丰。你二人罔顾人伦,通奸日久,为谋夺家产,于五月初三合谋毒杀张延祖,可认罪?”徐镜声音清冷,字字如冰。


    “没有!妾身…妾身没想害大郎!”柳茹娘急急抬头,泪眼婆娑,“是…是二郎逼我的!他说大郎不死,我俩就永远见不得光…那毒药…也是二郎弄来的……”话音未落,张延嗣已猛地转头,似是不敢置信,愤恨地盯着柳茹娘,若不是衙差死死按着,怕是已经扑将上去。


    徐镜冷眼旁观,待柳茹娘声息渐弱,才转向张延嗣:“张延嗣,你有何话说?”


    张延嗣瞪了半晌,忽地发出一串嘶哑怪笑,状若癫狂,吓得柳氏瑟缩不止:“嗬嗬…都是这贱妇,要不是她引诱我,我不可能杀我大哥!”


    好一笔糊涂账,这二人看似情深意重,为苟合竟能干出杀兄毒夫之事,实则不过是贪利轻义之辈,真到了这种时候还不是只顾互相攀扯,毫无悔改之意。


    徐镜心中掠过一丝疲惫与悲悯,面上却愈发霜寒,吐字亦带凛冽之气:“《礼记》有云:‘叔嫂不通问’!尔等悖逆人伦,谋财害命,天理难容!铁证如山,既已认罪,本官亦不必多言。依律,判你二人绞刑,秋后处决。”


    判词落地,张柳二人如遭雷击,瞬间委顿如泥。待衙役上前提人,凄厉的嚎哭才骤然爆发。


    可此时悔过又有何用呢?徐镜不无叹息地想着。


    下了堂,徐镜有些疲惫,一边往廨房走去,一边抬手揉了揉眉心,彩线看着她担忧的开口:“少卿是不是太累了?”徐镜尚未来得及回答,她已自己答了自己,“这几日少卿又要忙着端午节庆随侍陛下,又要办案,肯定累着了。”


    彩线不是大理寺的官吏,只是随侍徐镜,刚才审案子的时候在偏屋等候,没看到公堂上的丑态。徐镜摇了摇头,幸好没让彩线看到,否则以这丫头的性子,还不知要如何义愤填膺。


    徐镜叹口气,偏过头与彩线说起刚才案子的审判结果。


    廨房距离公堂不远,说两句话的功夫就到了,见门大开就知道里头必定有人。徐镜向来谨慎,虽说大理寺是官署,又设在皇城内,但廨房里面的卷宗都是要案,要是流传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但凡她离开廨房必会落锁。


    果不其然,进门一瞧坐在座位上看案卷的正是大理寺卿陶穆清,她的顶头上司。


    彩线识趣地在门外止步。


    徐镜一步跨进大门,精神一松,向陶寺卿行了个礼,嘴角微微带笑道:“陶公尚在?”看了眼案上,又说:“怎不唤人添茶?”


    这位陶公耳顺之年,须发皆以花白,精神却矍铄,豁达宽厚,尤爱提携后进。当初徐镜以女子之身履职刑部,后来又升任大理寺少卿,朝野之上物议纷纷,他始终力排众议,手把手带着她走到如今,是以徐镜对他很是敬重。


    陶寺卿摆手笑道:“免了免了,老朽这把年纪,过午饮茶,夜里怕是要瞪眼到天明了。”


    又问:“如何?案子审的可顺?”言语间可见二人亲近。


    徐镜答:“顺利,案情明了,证据确凿,二人认罪也快。”徐镜顿了顿,终是叹息,“只是末了仍在互相攀诬,全无悔过之心。”


    陶穆清对此亦感无奈:“人心鬼蜮,此等情形,你我亦非初见。我等职责,唯在查明真相,秉公而断,以慰亡魂。”


    他沉默片刻,话锋一转:“徽音啊,你前番所提律法教化一事,老夫深以为然。若能使百姓多知律法,明晓作奸犯科之果报,知晓何事当诉诸公堂,或可少些人间惨剧。”


    徐镜点头:“是,只是推行起来,恐非易事。”


    老头眼睛一瞪:“怕什么!若事事轻易可成,还要我等作甚?此乃大善之举!”


    看着陶寺卿这副模样,徐镜终是忍俊不禁,偏过头去轻笑。


    陶寺卿亦笑,摆摆手:“扯远了。方才你去审案前,正说到京兆府。结果你急匆匆要走。”说着又伸出手指点点徐镜,“老夫等你,是要告知一事,京兆那边的新少尹前两日到任了,杜府尹说过几日休沐在东市景泰楼,引你二人一见。往后同城为官,少不了要打交道。”


    徐镜皱了皱眉,顾忌着陶寺卿面子,到底把拒绝的话咽了下去。


    陶穆清最是知晓自己手下这个爱将的脾气秉性,劝道:“这位裴少尹,老夫见过一面,瞧着是个利落人。听闻是李相荐于陛下,在丰州别驾任上治水卓有成效,断案识人亦颇有手段。”


    徐镜不愿去赴宴固然有自己性子冷淡,不善交际之故,但也是因为她受够了前任京兆少尹。


    徐镜自知京兆府与大理寺大不相同。京畿重地,权贵云集,既要治理长安、万年两县百万生民,又得周旋于簪缨朱紫之间,其难如履薄冰。


    前任少尹为人虽好,却失之懦弱,又无根基,遇事常拖泥带水,尤其涉权贵案件,更是瞻前顾后,唯恐轻重失当。


    大理寺与京兆府协同办案最多,徐镜任大理寺少卿才一年,已遇近十起案件京兆移送案卷迟滞,或畏惧权贵而试图草草了结。


    索性吏部不是吃干饭的,那位少尹在京兆这个位置只坐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被贬到下州去当司马了。


    徐镜回过神来,陶寺卿仍温言道:“徽音啊,老夫观这裴少尹,比前任强上许多。人家履新未满两日,你这案子的卷宗已整理齐备送了过来,足见其处事之明快。”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再拒绝显然是徐镜不识抬举。无奈,她抿抿唇,应了下来,约定过两日休沐一起去赴宴。


    新人作者,第一次写文,求轻喷!


    小说背景部分参考唐朝,例如里坊制度、官制等,私设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断肠谋(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