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裹了蜜糖一样向前滑行。我渐渐在技术研发的领域崭露头角,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深夜归家成了常态,周末被无休止的电话会议和邮件挤占。疲惫像一层无形的膜,隔开了我和晚晚。她眼里的光,似乎在我一次次揉着太阳穴说“太累了,改天吧”时,不易察觉地黯淡下去。我看见了,心里也会掠过一丝愧疚的刺痛,但项目节点、上司期望、团队压力……像无数只手推着我向前狂奔,容不得片刻喘息去抚慰那双等待的眼睛。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忙碌里,沈薇出现了。她是公司新招的技术支持,履历漂亮,名校毕业,更难得的是思维敏捷,对技术细节的把握精准得惊人。在某个焦头烂额的项目攻坚期,我负责的一个核心算法模块遭遇瓶颈,连续几天毫无进展,整个团队的气氛都降到了冰点。就在我对着满屏报错的代码几乎绝望时,一杯还氤氲着热气的黑咖啡轻轻放到了我的手边。
“林工,试试把第三层递归的边界条件放宽0.5%看看?我看日志里数据溢出的点,似乎都卡在极限阈值附近。”沈薇的声音不高,带着恰到好处的冷静和自信。
我愣了一下,几乎是本能地按照她的建议修改了参数。运行。屏幕上的错误提示瞬间消失了,测试数据瀑布般流畅地刷过,一切正常!
那一刻,沈薇在我眼中简直如同救世主降临。她不仅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更在后续一系列技术难题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执行力。她总是能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递上关键的数据分析,或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方案中的疏漏。她聪明、高效、善解人意,从不抱怨加班,甚至在项目庆功宴上,也能不动声色地替我挡掉那些灌向我的烈酒。
“林工太累了,这杯我代他。”她端着酒杯,笑容得体,眼神扫过我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我心中涌起感激,也混杂着一种被理解的熨帖。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这样一个能力超强又“懂事”的伙伴,很难不让人产生依赖感。
一次深夜,一个紧急的生产环境故障把所有人从睡梦中揪了起来。电话会议里一片混乱,各方推诿扯皮。我头痛欲裂,对着复杂的日志束手无策。又是沈薇,在嘈杂的背景音里清晰地梳理出线索,迅速定位了问题根源,并给出了可行的热修复方案。当系统终于恢复平稳,窗外天色已经蒙蒙发亮。我瘫在椅子上,精疲力尽。
“林工,喝点水吧。”沈薇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她不知何时出去了,手里端着一杯温热的蜂蜜水,还有一小盒解酒护肝的药片,“熬大夜最伤身了,这个吃了会舒服点。”
这份细致入微的体贴,在极度疲惫和压力之下,像一股暖流,瞬间瓦解了我所有的防备。我接过水杯和药片,喉咙有些发堵,只能低声说:“谢谢。”
“客气什么,”沈薇笑了笑,眼神温和,“搭档嘛,互相扶持应该的。”她顿了顿,声音放得更轻了些,“林工也别太拼了,嫂子……在家该担心了。”
提到晚晚,我心里莫名地紧了一下,随即又被更深的疲惫淹没。晚晚……她大概早已习惯了我的晚归和不归吧。这种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沈薇递过来的、需要紧急签字的报告拉回了现实。
偶尔几次,我和沈薇一起加班到深夜后顺路回家(她的公寓确实和我家方向一致),在车里,她会聊起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大学时的趣事,或者吐槽某个难缠的客户。她的谈吐风趣,见解独到,确实能让人暂时忘却工作的烦闷。有一次,她甚至敏锐地察觉到我胃部不适,中途停下车,去24小时便利店给我买了热牛奶和胃药。这些点滴累积起来的好感与感激,像细密的藤蔓,悄然缠绕。
有一次,晚晚在帮我整理西装时,状似无意地提起:“屿,你们部门那个沈薇……好像跟你关系挺近的?”
我正对着镜子打领带,闻言随口道:“嗯,她技术很强,帮了我不少忙,是个好搭档。”
“哦,”晚晚的声音淡淡的,听不出太多情绪,“就是觉得……她看你的眼神,有点特别。”她帮我抚平衣领的褶皱,动作依旧温柔,但指尖似乎带着一丝凉意。
我当时正被一个技术方案卡得心烦意乱,闻言有些不耐烦,觉得是晚晚过于敏感了。“想什么呢?人家能力强,人缘好,对谁都挺照顾的。别瞎琢磨。”我扣好最后一粒纽扣,拿起公文包,“今天有个重要评审,可能很晚。”
晚晚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嗯”了一声。我匆匆出门,没有回头看她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眸。那串蓝色的风铃在清晨微凉的风里轻轻晃动,发出细微的叮铃,像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裂痕,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忙碌、疲惫和某种不自知的、对“便利”的依赖中,无声地滋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