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梧桐影里的相遇

作者:楠烟c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1925年初春,上海法租界。


    梧桐树新抽的嫩芽在微风中轻颤,阳光透过枝叶间隙,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沈静姝推开“博古轩”的雕花木门,铜铃发出清脆声响。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浮动着纸张、墨香与淡淡樟脑的气息,这是她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味道。


    “小姐来啦。”店里的老伙计张伯从柜台后抬头,笑眯眯地招呼,“新到的那批古籍已经放在里间了。”


    “辛苦张伯了。”沈静姝微笑颔首,将手提包放在一旁的黄花梨木椅上。她今天穿了一件月白色旗袍,领口袖边绣着淡青色缠枝纹,衬得肌肤如雪。乌黑的长发挽成简单的发髻,只用一支白玉簪子固定,整个人素净得如同一幅水墨画。


    里间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十余册线装书,沈静姝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最上面一册。纸张已经泛黄,但保存完好,书页间还夹着不知哪位前人留下的银杏叶书签。


    “《陶庵梦忆》,明崇祯刻本……”她轻声念道,指尖抚过书页上工整的版刻字迹,“张岱的笔触,三百年后读来依然生动如初。”


    正当她沉浸在校对书目的工作中,店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紧接着是张伯提高的嗓音:“几位军爷,小店做的是正经生意…”


    “奉命搜查反动书籍!让开!”


    木门被粗暴地推开,撞在墙上发出巨响。沈静姝心头一跳,手中的书册差点滑落。她定了定神,摘下手套走出里间。


    店里站着五六个身着灰蓝色军装的士兵,为首的年轻军官背光而立,高挺的鼻梁在脸上投下一道阴影,帽檐下的眼睛锐利如鹰。他腰间配枪的皮革带随着步伐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这位长官,”沈静姝压下心头不安,声音平稳,“不知有何贵干?”


    军官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片刻,从内袋掏出一纸公文:“奉上峰命令,搜查可疑书籍。”他的声音低沉冷硬,不带丝毫感情。


    沈静姝接过公文扫了一眼,是淞沪护军使署的搜查令。


    她不动声色地递回去:“小店经营的都是古籍字画,绝无违禁内容。长官请便。”


    军官一挥手,士兵们开始在店里翻找。沈静姝看着他们粗鲁的动作,心疼得眉头微蹙,却不敢出言阻止。


    一个年轻士兵抓起一摞线装书就要抖开检查,军官突然厉声喝道:“轻拿轻放!那是明版《文选》,弄坏了你三年军饷都赔不起!”


    士兵吓得差点把书掉在地上,慌忙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沈静姝惊讶地看向军官,没想到一个武夫竟能一眼认出古籍版本。


    “你叫什么名字?”军官突然问道。


    “沈静姝。”她答道,随即补充,“这家店是我父亲沈修远的产业。”


    军官的表情微不可察地变了一下。他伸手:“证件。”


    沈静姝从手提包里取出证件递过去。


    军官翻开细看,当看到“父:沈修远”三个字时,眼神明显一凝。


    “沈修远…可是曾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的沈先生?”


    “正是家父。”沈静姝有些惊讶,“长官认识家父?”


    军官没有回答,而是转向正在翻箱倒柜的士兵们:“动作轻点!这些都是珍贵古籍,弄坏了你们赔不起!”


    士兵们闻言都放轻了动作。沈静姝诧异地看了军官一眼,正对上他投来的目光。那双眼睛在近距离看竟是出奇的清亮,与方才的冷峻判若两人。


    搜查持续了约莫一刻钟。一个士兵从角落里翻出几本新式装订的书籍,兴奋地喊道:“报告程参谋!找到可疑书籍!”


    军官——现在沈静姝知道他姓程了——大步走过去接过那几本书。


    沈静姝心头一紧,那是她私下收藏的几本《新青年》杂志和鲁迅的《呐喊》。


    程参谋快速翻检书页,眉头越皱越紧。沈静姝的手心沁出冷汗,这几本书足以让她的父亲陷入麻烦。


    “不过是些普通读物。”程参谋突然合上书页,语气平淡,“商务印书馆公开发行的,算什么反动书籍?放回去。”


    士兵迟疑道:“可是周副官说……”


    “我说放回去。”程参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士兵只得照做。沈静姝悄悄松了口气,却更加困惑了。她确信那几本《新青年》中有李大钊的文章,在这个年头绝对是**。


    搜查无果,士兵们陆续退出。程参谋走在最后,在门口顿了顿,回头深深看了沈静姝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让沈静姝心头莫名一颤。


    待军车驶远,张伯才长舒一口气:“吓死老朽了!小姐临危不乱,真是有沈先生的风范。”


    沈静姝摇摇头,俯身整理被翻乱的书籍:“这位程参谋…有些奇怪。”


    “可不是?凶神恶煞地进来,突然又客气起来。”张伯嘀咕着,“不过那位长官看着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沈静姝走到书架前,取出那几本险些惹祸的《新青年》,若有所思。她翻开其中一册,发现里面夹着一张字条:“近日风声紧,暂勿集会。——明远”


    她迅速将字条揉碎,心跳加速。许明远是她在文学沙龙认识的朋友,经常带来一些进步书籍。如果这张字条被发现……


    当晚,沈家洋房的餐厅里,沈静姝向父亲提起白天的遭遇。


    “是一位姓程的军官?”沈修远放下筷子,眉头微皱,“年纪大约二十七八,眉间有颗小痣?”


    沈静姝惊讶地点头:“父亲认识?”


    沈修远长叹一声,眼角皱纹显得更深了:“如果没猜错,应该是程景珩。他曾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学生?”沈静姝更惊讶了,“可他是个军官……”


    “是啊,军官。”沈修远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惋惜,“景珩出身绍兴程氏,书香门第,天资聪颖,十六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尤其擅长古籍校勘。若不是家道中落…他本应是做学问的人啊。”


    沈静姝想起那双清亮的眼睛,突然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复杂。


    一个本该执笔的手,如今却握着枪……


    “他父亲程世昌与我同年中举,后来在教育部任职。民国六年张勋复辟时,因公开反对帝制被捕,死在狱中。”沈修远的声音低沉下来,“那时景珩刚满十八岁,家产被抄没,母亲不久也郁郁而终。我本想资助他继续学业,谁知他一声不响投了军…”


    沈静姝心头一震。她记得父亲曾提过程世昌的名字,说是难得的清流之士,没想到竟是程景珩的父亲。


    “他今天…特意让士兵们小心对待店里的书。”沈静姝轻声说,“还放过了几本本该是**的《新青年》。”


    沈修远目光一凝:“《新青年》?静姝,你从哪里…”


    “只是……随便看看。”沈静姝低头扒饭,避开父亲的目光。


    沈修远沉默片刻,叹道:“时局动荡,你一个女孩子,要格外小心。不过景珩这孩子…”他摇摇头,没有说下去。


    窗外,一弯新月爬上梧桐树梢,洒下清冷光辉。沈静姝莫名想起那个意味深长的回眸,心中泛起一丝难以名状的波澜。


    晚饭后,沈静姝回到自己房间,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本蓝皮日记本。她翻开空白的一页,提笔写道:


    “民国十四年三月初七,今日店中遇军警搜查。为首者姓程,名景珩,曾是父亲学生。其人外表冷峻,却能识古籍版本,且暗中护我……”


    笔尖在纸上顿了顿,她又继续写道:


    “眼神清亮如寒潭,眉间一点朱砂痣,甚是特别。不知为何,总觉此人非表面那般简单。”


    合上日记本,沈静姝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梧桐树影婆娑,远处偶尔传来汽车的鸣笛声。这座不夜城表面繁华依旧,暗地里却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在法租界边缘的一栋洋房里,程景珩正站在窗前,手中把玩着一枚古旧的铜印——那是他十八岁离家时,从父亲书房带走的唯一物件。


    “沈修远的女儿…”他喃喃自语,眼前浮现出那个身着月白旗袍的倩影,“竟已出落得如此…”


    书桌上摊开着今天的搜查报告,关于《新青年》的部分被他刻意略去。他知道这样做有多危险——周副官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的位置,随时准备抓住他的把柄。


    程景珩从抽屉深处取出一本手抄诗集,扉页上题着“静庵杂咏”四个字,落款是“沈修远赠景珩贤弟”。


    那是八年前的往事了,那时的他还是个满腹诗书的少年,而沈静姝不过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


    他自嘲地笑了笑,将诗集重新锁进抽屉。


    如今的他是军阀麾下的参谋官,而她是进步文人的女儿。


    乱世之中,这样的身份注定是对立的。


    但为什么,当看到她那几本《新青年》时,他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保护她?是因为恩师的情谊,还是因为……她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惊慌触动了他心底某处柔软?


    程景珩解下军装外套,从领口摸出一块贴身佩戴的玉佩——程家祖传的“双鱼戏莲”。冰凉的玉璧上已有了他的体温。


    “父亲,若您在天有灵,会原谅我今日的选择吗?”他对着虚空轻声问道。


    窗外,一轮冷月无声地注视着这座繁华与危机并存的城市,注视着两个被时代洪流推着前行的年轻人,他们的命运在这一天悄然交织。


    嘿嘿嘿嘿暑假快乐~看文也快乐~[熊猫头][熊猫头][熊猫头][橙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梧桐影里的相遇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