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景象悄然变化。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平整的柏油马路,低矮的砖瓦房被购物中心取代。白熙数着经过的高架桥,每一根立柱都像巨大的钢铁森林。他下意识摸向帆布包里的笔记本,扉页上用铅笔写着"海洋生物学研究计划",字迹被汗水晕染得有些模糊。
滨海东客运站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刺目的光,白熙在人群中踉跄了一下。白熙就这样随着人群被挤出了汽车站,眼前繁华的一幕还是让白熙心不由感慨万分。他站在车站口久久没有离去,背上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布袋,手里拉着一个大尺寸的行李箱,白熙站在那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时不时的有拉客的司机前来:
“小伙子,你去哪里啊?走不走?”
“哦,不了,谢谢。”
每一次白熙都会这样礼貌地回应每一位上前拉客的司机。白熙就这样观察着四周,滨海在全国的排名并没有靠前,但因为拥有优良港口的原因,这座城市的造船业尤为发达,是北方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和船坞。过了许久,白熙便朝着海洋大学的方向离开了。
穿着职业装的白领抱着咖啡快步走过,行李箱滚轮与地面摩擦的声响让他想起渔村里拖曳渔网的声音。沿着导航软件的指示,白熙穿过步行街。橱窗里陈列的潜水装备让他驻足,标价牌上的数字令他咋舌——这足够修补半年的渔网。街边奶茶店飘来甜腻的香气,与渔村海风中的咸腥截然不同。他看见路口水果店面摆放的整整齐齐的南方柑橘,果皮上的纹路像极了潮汐冲刷的沙滩。
拐过第三个路口时,海浪声突然变得清晰。白熙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帆布鞋踏在木质栈道上发出咚咚声响。海风卷起他额前的碎发,咸湿的气息中夹杂着海草的清香。远处,白色的浪花在礁石上碎裂,又迅速重组,这让他想起小时候蹲在码头,看潮水一次次淹没退潮时露出的贝壳。
路牌上"海洋大学路"的字样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路边有着不少的海洋生物雕像,白熙抚摸着铸铁栏杆上的海豚浮雕,指尖触到某个凹陷处,那里似乎残留着经年累月的海盐结晶。当滨海海洋大学的校门终于出现在视野中时,他的呼吸骤然停滞——拱形门廊上雕刻着鲸落的图案,花岗岩底座刻着校训
"知海·护海·向海"。
穿过校门时,白熙的帆布包不慎撞到了花坛边缘。散落的不仅是课本,还有用玻璃瓶装着的渔村海水。阳光透过玻璃瓶,将淡蓝色的液体投射在地面,形成颤动的光斑。他慌忙去捡,却听见身后传来轻笑。
"新生?"
穿着实验服的学长弯腰帮忙,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荧光笔,
"需要帮忙吗?”
他接过白熙手中的玻璃瓶,对着阳光端详,
"这海水的浊度...是从养殖区取的?"
白熙点点头,喉咙突然发紧。学长指着远处的实验楼:
"三楼有显微镜,要不要试试测测盐度?"
这个提议像一粒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虽然白熙觉得这位学长有些自来熟,甚至还不问缘由的把他的玻璃瓶给接过去了,但他对于研究的渴望还是战胜了一切,因为在渔村里,他只能用最简陋的方法测量海水密度,而此刻,那些曾在课本上看到的精密仪器,似乎触手可及。
“小学弟,可以吗?”
学长的一番话,将白熙从幻想中拉了回来。他赶忙点点头道:
“可以,不过我这些东西有点麻烦…”
“没事,我帮你先放在实验楼的一楼吧,你放心没有人会拿你的东西的。”
说着学长一只手接过白熙肩膀上挂着的布袋,另一只手则是紧紧地攥着玻璃瓶。二人共同朝着实验楼走去。
“你是提前来的保送生吗?”
“额,是的。”
“学弟不赖嘛,今年就你一个保送生,其他高考录取的学弟学妹们还要过一周才来报到,所以学校连新手报到的各项流程工作都还没有开始做呢,应该是后天才开始安排布置…”
“ 哦,原来是这样啊?难怪说今天学校门口除了一幅欢迎新生的横幅以外就什么也没有。”
……
“到了,咱们把东西放在哪里,走,一起上去吧 。”
电梯门在三楼打开的瞬间,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仪器运转的嗡鸣声扑面而来。白熙的帆布鞋在瓷砖地面打滑,他慌忙扶住墙,掌心触到冰凉的金属扶手。学长回头露出温和的笑,白大褂口袋里的荧光笔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第一次来实验室,小心这些防滑垫,下雨天总有人摔跤。"
实验室的玻璃墙让白熙屏住了呼吸。成排的离心机泛着冷光,培养箱里的海藻在蓝光下舒展,电子显微镜的显示屏上跳动着彩色波纹。他攥紧帆布包,生怕玻璃瓶里的海水洒出——那瓶承载着渔村记忆的海水,此刻竟要与这些精密仪器产生交集。
"来,先把样本放在这里。"
学长指了指恒温操作台,金属台面倒映出白熙紧张的神情。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玻璃瓶,瓶口残留的海盐在阳光下闪烁,像撒落的细碎星辰。学长戴上乳胶手套,拿起移液枪的动作行云流水:
"先测盐度,你以前用过折射仪吗?"
白熙摇摇头,喉结动了动:
"在渔村...我们用比重计。"
话出口才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多土气,耳根发烫。但学长只是笑着把折射仪推过来:
"原理相通的。你看,取一滴海水滴在棱镜上——"
他的手腕翻转,透明液体在玻璃表面凝成完美的水珠,"透过目镜就能看到盐度数值。"
白熙俯身时,鼻尖几乎要贴上镜片。目镜里的刻度线逐渐清晰,数字定格在33.8‰。
"比标准海水略低,"
学长在记录本上飞速书写,"可能是近海养殖区淡水注入的影响?你取海水的地方,有没有看到红树林?"
这个问题像钥匙突然打开了记忆的匣子。白熙想起退潮时泥泞滩涂上的红树林,气根交错间藏着招潮蟹,村民总说那些盘根错节的根系是海岸的卫士。"有!"他声音不自觉拔高,
"涨潮时树冠像浮在水面,退潮后树根会冒出气泡。"
学长停下记录的笔,镜片后的眼睛亮起来:
"那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你注意过气泡的频率吗?不同潮汐时段,红树林的气体交换速率会有变化。”
他突然转身,从试剂架上取下几个试管,"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模拟不同盐度下的呼吸速率。"
白熙看着学长往试管里注入不同浓度的盐水,蓝绿色的溴麝香草酚蓝试剂在液体中晕开。
"这个指示剂会根据酸碱度变色,"
学长解释道,"红树林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让溶液变酸。"他把剪成小段的红树气根放入试管,橡胶塞封住管口时发出轻微的"啵"声。
等待结果的间隙,白熙的目光被墙上的海报吸引。那是一张深海探测图,发光的管虫丛立在热液喷口周围,像一片幽蓝的森林。
"这些生物能在极端环境生存,"学长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它们的基因序列里藏着人类无法想象的秘密。"
"就像我们渔村的弹涂鱼!"
白熙脱口而出,
"退潮后它们能在泥地上跳跃,用皮肤呼吸。有人说它们是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物种。"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唐突了,赶紧闭上嘴。但学长却来了兴致,拉过椅子坐下:
"详细说说!这种生态观察最珍贵了,很多论文数据都比不上亲眼所见。"
白熙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牛仔裤上的线头,讲述起童年蹲在滩涂边观察弹涂鱼的经历。它们鼓胀的鳃腔,用胸鳍爬行的姿态,还有求偶时夸张的跳跃舞蹈。学长边听边在手机备忘录里记录,末了突然问:
"你想不想把这些写成报告?我可以帮你联系海洋生态期刊。"
白熙猛地抬头,撞进学长认真的眼神。窗外的夕阳不知何时染红了半边天,给实验台上的试管镀上金边。那些装着红树气根的试管里,溶液已经开始微微变黄——这细微的色彩变化,竟和他描述弹涂鱼时的激动心情一样真实可触。
"真的可以吗?"
他听见自己沙哑的声音。玻璃瓶里剩余的海水在夕阳下摇晃,泛起细碎的光,仿佛在回应这个问题。学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
"当然。科研本来就该扎根于真实的观察。对了,下周有个滩涂采样活动,要不要一起来?"
白熙点头时,帆布包里的笔记本随着动作窸窣作响。他忽然想起离家前在渔村码头的那个清晨,潮水退去后留下的贝壳、海藻和沙蟹洞。原来那些蹲在泥地里的时光,那些被海风和咸水浸透的记忆,都不是无用的过往。此刻,它们正通过这些试管、仪器,与更广阔的海洋世界产生奇妙的共振。
江辞盯着记录本上的数据,忽然重重拍了下额头:
"对了,学弟唉,你说我这个记性啊,都忘记了,怎么称呼你啊?我叫江辞。"
他摘下沾着海水渍的护目镜,镜片后的眼睛弯成两道月牙,白大褂口袋里的荧光笔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白熙正小心翼翼将玻璃瓶塞回帆布包,指尖还残留着折射仪冰凉的触感。他愣了半秒,随后笑出声来——原来从取样到分析,两人竟只顾着聊红树林和弹涂鱼,连最基本的自我介绍都抛在脑后。
"我是大一新生白熙,"他直起身,帆布包肩带滑落在手臂,"请江辞学长以后多多关照。"
"白熙,好名字。"
江辞将实验报告整齐叠好,突然从抽屉里翻出张泛黄的手绘地图,
"滨海这带的潮间带分布,我标了几个采样点。"他用红笔圈出某处,"下周要去这个废弃码头,你不是想看招潮蟹的共生关系?那儿的泥滩最典型。"
白熙的目光黏在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上。潮汐时刻表、物种分布图例、甚至用不同颜色标注的危险区域。他的手指无意识抚过"白沙滩"的标记,那是渔村里他最熟悉的海域。
"学长,这些都是你自己画的?"
"闲着没事瞎琢磨。”
江辞挠挠头,耳尖微微发红,"其实有些数据还缺实地验证,正好你对滩涂熟悉..."他突然停住,"啊,太唐突了,你刚入学肯定很忙。"
"我有时间!"
白熙脱口而出,意识到失态后又慌忙补充,
"我是海洋生物专业,这些实践机会...很难得。"
他想起行李箱夹层里那本翻烂的《潮间带生物图鉴》,渔村的月光下,他曾无数次对着图鉴辨认滩涂上的小生物。
两人并肩走出实验楼时,暮色已经漫过天际线。江辞指着远处亮着暖黄色灯光的建筑:
"那是海生馆,顶楼的观景台能看到整个海湾的夜景。"
他突然压低声音,"听说期末考后,会有学长偷偷在那儿办观星会。"
白熙仰头望去,玻璃穹顶在夜色中像倒扣的银河。海风掠过他的发梢,带着比渔村更浓烈的咸涩。江辞的白大褂下摆被风吹得鼓起,口袋里的荧光笔不知何时换成了贝壳形状的钥匙扣,在路灯下闪着温润的光。
"其实刚看到你那瓶海水,"江辞突然开口,"就想起自己大一的时候。"他踢开脚边的石子,"从内陆来的,第一次见到海,傻乎乎装了瓶水当宝贝。"
白熙笑出声:"我还以为只有我会这么做。"他抱紧帆布包,玻璃瓶在布料下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叮咚声,像远处若有若无的浪涛。
分别时,江辞往他手里塞了张便签,清秀的字迹写着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联系方式。
"有事随时找我,"
学长转身时,白大褂背后印着的"海洋生态研究组"字样在夜色中忽明忽暗,
"对了,下次带你去尝学校后门的海鲜粥,比食堂的好吃十倍。"
………
白熙独自走向寝室楼,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经过喷水池时,月光在水面碎成粼粼银片,让他想起渔村里那个总倒映着星子的小码头。手机突然震动,是江辞发来的消息:
附件是红树林呼吸速率的文献,睡前可以看看。
他抱着沉甸甸的行囊,忽然觉得这条路不再漫长。夜风裹着海水的气息掠过耳畔,远处传来隐约的潮声,像是整个海洋在对他轻声呼唤。
沿着林荫道走向宿舍区时,白熙注意到路边的科普展板。其中一张展示着深海生物的照片,发光水母在幽蓝的海水中舒展触须,这让他想起某个暴雨夜,父亲带他去码头收网,渔网里跃出的磷光小鱼在黑暗中划出银亮的弧线。
推开寝室门的瞬间,空调的凉风裹挟着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靠窗的书桌上,整齐摆放着《海洋生态学》《浮游生物图谱》。因为白熙是保送生,所以学校为他安排了两人的宿舍,宿舍的环境极佳,靠窗的方向面对着大海,不仅有独立的洗浴和卫生间,还有一个相对较大的露台。另外一名室友还要等到,个星期后才能来,所以整间二十平的宿舍暂时只有白熙一个人住。白起将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并从行李箱中掏出那个珍贵的铁盒,放进了属于自己的书桌柜里面。
做好一切之后,他翻开笔记本,在扉页写下新的一行字:
"今天,我终于站在了梦想开始的地方。"
窗外的海风掀起纸页,恍惚间,白熙仿佛看见多年后的自己穿着潜水服,在深邃的海底记录珊瑚礁的生长,而此刻手中的笔,正为那份蓝图勾勒出第一笔轮廓。
夜色渐浓,他的心中升腾起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这片陌生又迷人的海域,终将见证他从追光者,成为照亮海洋奥秘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