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Chapter 4

作者:林棠晚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九月的画室总弥漫着松节油和阳光暴晒后的灰尘味。苏长夏趴在画架前,炭笔在素描纸上拖出粗粝的线条,试图复刻沈秋霜“锈蚀年轮”模型里那道扭曲的钢骨。


    但无论怎么调整,线条都透着刻意的僵硬,不像沈秋霜的设计,仿佛锈蚀本身就是生长的肌理。


    “又在研究你的冰山女神?”林晚晚抱着颜料盒路过,用胳膊肘撞了撞她的背,“昨天我在图书馆看到沈秋霜的新论文了,《论工业遗迹改造中的时间叙事》,看得我头都大了。”


    苏长夏猛地抬头,炭笔在纸上划出一道突兀的弧线:“论文?哪个图书馆?”


    “建筑系资料室,锁在玻璃柜里呢,跟文物似的。”林晚晚挑眉,“我说夏夏,你这追星追得有点离谱了啊,从画册追到论文,下一步是不是要去扒她大学成绩单了?”


    她没接话,心里却像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自从那场雨过后,沈秋霜的名字就像颜料里的群青,不经意间就渗透进所有画面。


    她开始疯狂搜集沈秋霜的资料:从早期用回收钢材做的装置艺术,到后来轰动一时的“废墟剧场”改造项目,甚至连她在访谈里随口提到的“建筑应像树的年轮,记录时间的伤痕”,都被苏长夏抄在速写本的扉页。


    下午的阳光斜穿过画室窗户,在她摊开的《当代建筑思潮》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书中某篇分析沈秋霜设计理念的文章被她用荧光笔涂得密密麻麻,尤其是关于“负空间叙事”的段落——“真正的建筑呼吸感,存在于墙体与光影的缝隙之间,如同记忆存在于遗忘的褶皱里”。


    她反复读着这句话,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上沈秋霜的名字。这个女人总能把冰冷的材料说得像有生命,像在讲一个关于时间和伤痕的故事。而她自己的画,似乎总缺了点什么,是故事感,还是沈秋霜所说的“时间的褶皱”?


    “如果……如果直接问她呢?”这个念头冒出来时,苏长夏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


    她想起沈秋霜工作室的官网首页,底部有个不起眼的“学术交流”邮箱。


    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划到那个邮箱地址,字母排列得整齐而冷漠,像沈秋霜本人。她打开邮件客户端,新建邮件的界面空白得刺眼。主题栏该写什么?“请教设计问题”?太正式了。“关于锈蚀年轮的一点想法”?又太冒昧。


    她删删改改半个多小时,最后只写了个“您好”。正文更是反复推敲:“沈老师,我是上次展览的志愿者苏长夏。最近在学习您关于工业遗迹改造的理论,对‘负空间叙事’的概念有些困惑……”写到这里,她又停住了,觉得自己的问题太基础,像个小学生在向教授请教加减乘除。


    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发送键,仿佛扔掉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手机“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时,她猛地把手机扣在桌上,心脏还在胸腔里狂跳。


    “发出去了?”林晚晚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吓了她一跳。


    “嗯……”她声音发虚,脸颊发烫,“就是随便问问,不一定会回的。”


    话虽如此,接下来的几天,她却像守着糖果盒的孩子,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邮箱。上课时、画画时、甚至吃饭时,手机都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林晚晚嘲笑她“像等初恋男友回信的傻姑娘”,她嘴上反驳,心里却隐隐期待着那声邮件提示音。


    直到第三天傍晚,她在画室收拾画具时,手机突然“叮”了一声。


    苏长夏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她几乎是扑过去拿起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那个熟悉的邮箱地址。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点开邮件,里面只有短短两行字:


    “苏同学:


    负空间的本质是‘被看见的缺失’,可结合你近期创作中的光影处理再思考。沈秋霜”


    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多余的修饰,却精准地戳中了她困惑的核心。苏长夏盯着屏幕,反复读着那两行字,仿佛能看见沈秋霜低头打字时,指尖在键盘上利落敲击的样子。


    那句“结合你近期创作”让她心头一暖,原来她真的……看了她的邮件,甚至还留意到了她的创作?


    她把那封邮件反反复复读了十几遍,直到每一个字都刻进脑子里。林晚晚凑过来看了眼,咋舌道:“我的天,冰山女神居然真回了?还说得这么……一针见血。”


    苏长夏没说话,只是把手机揣进兜里,指尖还残留着屏幕的余温。她知道,那声邮件提示音,不仅仅是回复,更是一道细微的裂缝,让她窥见了那座冰山背后,可能存在的、微弱的光。


    从那以后,苏长夏的邮箱成了她和沈秋霜之间隐秘的通道。她会小心翼翼地请教关于结构美学的问题,沈秋霜总会在一到两天内回复,言辞依旧简洁,却总能在她思维的死胡同里打开一扇窗。有时是一句“观察老城区的屋檐滴水痕迹”,有时是一张随手拍的、街角生锈的铁皮屋顶照片,配文“时间的笔触”。


    每一次回复都像一份珍贵的礼物,被苏长夏截图保存,反复琢磨。她的画开始悄然变化,画布上出现了更多阴影的层次,那些原本被她忽略的“空白”,渐渐有了呼吸感。


    林晚晚说她“像是被沈秋霜附体了”,她只是笑笑,没说自己对着那些邮件,曾在深夜的画室里偷偷练习过沈秋霜的签名。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五的下午。苏长夏在建筑系资料室找到了一本沈秋霜早年参与编写的《城市肌理与建筑记忆》,书的最后几页有几处铅笔批注,字迹苍劲有力,像极了邮件里的风格。她激动地拍下照片,想发邮件告诉沈秋霜,却在编辑框里犹豫了。


    总这样隔着屏幕交流,像在吹一个随时会破的泡泡。


    她想见她,想看看她说话时眉峰蹙起的样子,想确认那股雪松香是不是真的存在,而不是她的幻觉。


    “有了!”她忽然想起沈秋霜在一次访谈里提到,每周五下午会去学校附近的“时光书店”处理邮件。这个信息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她心里漾开层层涟漪。


    周六早上,苏长夏特意换上了新买的白色连衣裙,对着镜子反复调整领口的蝴蝶结。林晚晚在一旁看得直摇头:“我说你能不能有点出息?不就是见个网友……哦不,是网友导师,至于这么紧张吗?”


    “我不是紧张,”她嘴上反驳,却忍不住又补了层淡色口红,“我就是……想去谢谢她,顺便送点东西。”


    她指的是昨晚熬夜画的一幅小速写——画的是沈秋霜“锈蚀年轮”模型的局部,用细腻的铅笔线条勾勒出金属的锈蚀纹理,旁边还配了句小字:“谢谢您的指点,让我看见时间的形状。”


    书店就在学校后门不远处,木质的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


    苏长夏攥着画稿的手心出了汗,推开门时,门上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响声。店内很安静,弥漫着旧书和咖啡的香气。她一眼就看见了坐在窗边的沈秋霜。


    她穿着一件浅灰色的针织衫,头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纤细的脖颈。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她身上,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褪去了展览上的冷硬,显得格外安静。她正低头看着笔记本电脑,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神情专注。


    苏长夏的心跳瞬间加速,脚步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她该怎么开口?说“我路过顺便进来看看”?还是直接递上画稿?会不会太唐突了?


    就在她犹豫不决时,沈秋霜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看了过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苏长夏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沈秋霜的眼神依旧平静,却在看到她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沈……沈老师。”她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声音却比预想中要小,“真巧,您也在这里。”


    沈秋霜合上电脑,嘴角似乎微微上扬了一下,像冬日湖面裂开的一道细缝:“苏同学。有事吗?”


    “我……”苏长夏攥紧了手里的画稿,指尖都有些发白,“我在附近看书,想着……想着上次您邮件里提到的那个负空间的问题,我好像有点新想法,想……想当面请教您一下。”


    说完这句话,她才意识到自己的借口有多蹩脚。脸上的热度一路蔓延到耳根,她几乎能感觉到沈秋霜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正静静地看着她。


    空气有那么几秒钟的凝固。苏长夏紧张地抠着画稿的边缘,心里已经做好了被婉拒的准备。


    没想到,沈秋霜却轻轻点了点头,指了指对面的空位:“坐吧。正好我也需要休息一下。”


    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长夏小心翼翼地坐下,把画稿放在桌上,却没敢推过去。她能闻到沈秋霜身上那股熟悉的雪松香,比在雨夜里闻到的更淡,像一层薄薄的纱,笼罩在她周身。


    “你说的新想法是指?”沈秋霜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平静。


    苏长夏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撞进沈秋霜那双深邃的眼眸里。她忽然觉得,刚才那些紧张和尴尬,似乎都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慢慢消散了。


    也许,靠近那座冰山的第一步,并没有她想象中那么难。至少,此刻的阳光很好,咖啡很香,而她对面的人,正耐心地等着她开口。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