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五湖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江氏道:“要我说这向五郎不是个玩意儿!原本他家公婆也知道些好歹,见儿子回来,虽则高兴,也不说媳妇的事。他回家没几日,就有一帮闲汉每日去他家门前鼓噪,一天来回几趟地走过,又调戏他家娘子。他就知道了,要休妻。”


    “这也难怪他,男子汉没有忍得这个的。”贞娘顺嘴接了一句。


    江氏听了不悦,冷笑道:


    “嫂嫂好不晓事!若说他是个男子汉时,怎么灾年抛下爹娘不养活?他家媳妇,若不干这营生,去哪里讨饭来?


    “如今无灾,腆着脸又回乡里,未见在外头混出个些名堂,一事无成不说,倒寻老婆的不是?却不问问这些年爹娘是靠谁来替他养活?”


    说罢,气忿忿的,指天骂地不绝。


    贞娘不敢反驳,等她骂一阵,歇了声,才趁隙问道:“那如今怎么办理?他家二老却不与媳妇主张么?“


    江氏道:“这却不知了。他向家也有几个族老,他家断不开官司,就闹到族里,总见个分晓。“


    贞娘哀叹不已,半日道:“向家族规甚严。算算这近百年间,也得过五六个节妇旌表,出过三四个举人。早年殉夫的那个李四姐,不是他们庄上的?我看这媳妇就是闹上去,也是没结果的。”


    又问:“她有儿女没有?”


    “有一个女儿,比善姐儿大一岁,属龙的。”江氏见贞娘如此说,心里也知道多半如此,只是胸中仍然义愤不平,


    “若是我,就闹到官府,也要问个明白?男子汉不养家,做媳妇的孝顺公婆,养活儿女,却犯了哪条罪?”


    “世情如此,就是闹到官府,也是一样。”贞娘不愿多谈这些,站起来走到门首,喊妙善回屋休息。


    妙善答应,把凳子提进屋,针线篓子仍归柜中,正要走,被江氏扯住她衣袖:“善姐儿,婶婶知道,你是知书识字的。这事,你来评评理儿。”


    贞娘吓了一跳,忙拉开江氏:“她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些甚么?”


    妙善只作没听见,摇头道:“我才只顾做活儿,不曾留心婶婶和娘说的甚么。婶婶问我,我又不知缘由。”


    贞娘连声道:“正是这话。好孩子,这不是你该听的。快进去罢。”说着只顾推妙善,催她回房。


    谁知那边江氏走来,扯开贞娘,夺过妙善,按她在自己座上,把向家事复又备述一遍,末了问道:“你说,这事若告上公堂,谁是有理的,谁是没理的?”


    却说刘进和刘山恰好出来,走到门边,正听见里面争执,刘进就拉住弟弟,将身藏在门后,欲待听女儿怎样回答。


    妙善凝神细思,半日道:“《礼记》说:‘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古人有卖身葬父的,都称孝义,如今听这向五嫂事迹,就如同古人卖身葬父,理之相同。孝义为先,贞节在后,向五嫂固然污体,心地光明。”


    江氏喜道:“果然善姐儿读过书的,说话恁般好听。依你说,他夫妻二人,自然是他老婆有理,不该休了。”


    妙善正要答话,刘进已然大笑进门,喜不自胜,抚须道:“好!我没白教养你一场,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大义。难得!难得!”


    妙善慌不迭起身,与父亲见礼。


    贞娘让丈夫坐了,说:“她小孩儿家,胡乱说的。官人休理她。”


    刘进细端详女儿,见她站着也有人胸口高,眉目清楚,口角伶俐,已是出落得偌大个女孩儿模样,愈加得意,当下吩咐来旺,买些鸡、鹅、鱼,切两斤牛肉,预备晚上与弟弟好生吃几杯。


    刘山推辞不过,只得答应。


    晚上果然安排一桌好酒好菜,自家骨肉,也不分男女,刘进上座,刘山关席,贞娘与江氏打横,推杯换盏,直吃到一更将过,眼看快要宵禁,刘山夫妇才告辞家去。


    那边妙善仍是托病,自在后面吃了。


    过后一连几日无事,到了月尾。


    闵府上张大娘子差人来说:“天气渐暖,正好去逛逛。玉皇山的桃花开得极是漂亮。我这里备了车轿,嫂子只管明早来。“


    到第二日,贞娘就携妙善过去。


    妙善今日打扮得簇新,梳双环髻,穿一领宽袖白绫短袄,罩鹦哥绿潞绸比甲,下身天青色裙子,露出一双云头履,衣带上系着那对鹅黄穿珠盘长络,腕上一对赤金镯子。


    这对金镯也是贞娘去年过生日打的,还没戴过,先拿来给妙善充门面。


    妙善向前拜见了,张娘子并身旁几个姬妾家人,都叫她起来,赞不绝口:“这孩子一年大似一年,出落得美人似的。嫂子有福,还不知招个什么样女婿?”


    贞娘自己只是家常的翠蓝绸衣白纱裙,狄髻上插一对刻蝙蝠金钗,腕上只戴两只莲花纹银镯子,笼着手道:“还指望她咧?只会淘气!”


    闵二姐在旁只是笑,她一眼就望见,妙善今带了她亲手打的络子,早要飞奔过去,被亲娘赵月娥按住了。


    赵月娥在闵清风家排行第三,人都唤作三娘,她听贞娘这话,便向闵二姐脸上掐了一下,笑骂道:“嫂子羞我们哩。善姐儿还淘气,我们这个得叫做‘魔王’了。你俩今儿坐一顶轿子,可小心着。不许作乱。听见没?”


    闵二姐和妙善都答应了。


    大家叙过家常,出门上轿,仆妇们抱着食盒、痰盂等跟轿,一行迤逦出了城门,又行了十几里路,才到玉皇庙门首。


    女眷出行,自然前几日就先打发人就知会过,玉皇庙孙监院前一日就吩咐洒扫庭院,不许放进闲杂人等,叫一班坤道都在厢房中闭门做功课,领着几个没留头的小道童,自家大清早在山门处专候。


    进得山门,当先是一座五开间轩敞大殿,供的是三清四御,大家礼拜敬香。


    张娘子为首,捐了五十两香火,贞娘同赵月娥都是十两,其余人等也都随了份子,不过五两、三两的。


    孙监院不计多寡,都一一拜谢过,叫小道童在功德簿上记录名字,说:“早晚做法事,善信们名字都在上头,神灵都知道,必然赐福。”


    说着领着她们来至侧殿,这里供的药王孙思邈、关二圣、文昌帝君的神像,俱是年初时节新上过漆,看去各个身形高大,神采飞扬。


    妙善和闵二姐肩擦着肩、手挽着手,两个仰头一路走一路看,见文昌帝君是持如意骑白驴,药王则是持虎撑坐虎。


    妙善不认识虎撑,还问:“药王手里拿的铁环是甚么?”


    闵二姐道:“这你也不晓得?这是虎撑,撑老虎嘴巴的。药王进山采药,遇见一只大虫,嘴里流血,求他医治,他害怕大虫咬断手臂,就把随身一只铜环撑开老虎嘴巴,才与它敷药。老虎感激救命之恩,故此后人只要带着这个进山,大虫就不吃他。“


    妙善听得点头,她之前只晓得孙思邈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传世,倒不知这个典故。


    前面走的孙监院听见她们议论,向张娘子恭维道:“半年不见,姐儿愈发灵秀出众。今日一见面,瞧她比去年长高了半尺有余,转眼就是大姑娘了。“


    张娘子谢她夸赞。孙监院又请众人到后堂坐,奉上茶点:“娘子们稍坐,斋饭一时便来。“


    趁着小道童们放桌摆凳,跑来跑去的功夫,孙监院便说起:“娘子知道最近的新闻吗?向家庄上,出了一桩奇事。“


    张娘子道:“我也听说的,是向五嫂的事不是?也是个苦命人。不知如今怎的了?“


    众人里也有知道的,不知道。知道的便向其余人七嘴八舌说了一遍。


    赵月娥听了一遭,就说:“这原是个糊涂人。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古今岂有她这样迂的?”


    妙善挨着闵二姐坐,听见这话笑了一下,这句话虽糙,她想起孔夫子还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可见先秦人也不像今时人这般迂。


    闵家第二个娘子笑道:“三娘,你是经过的。自然晓得。“


    赵月娥自幼被父母卖到楼大户家学弹唱,到十五岁年纪,被他家管家讨去做填房,没几年管家死了,她嫌楼大户戏了她又不给名分,来年就私自跟一个做客的盐商跑了,谁知到盐商家里,他大老婆不容,常打骂与她,她就卷了首饰做盘缠,又跑回分水县来。


    那时楼大户的房子已被闵太监买了,见她会弹琵琶,就收留在府上,做个女乐,到闵清风当家作主时,就与她梳了狄髻,安在房中做了第三个小妾。


    赵月娥是个厉害性子,有何不是,她自家说便罢,却不耐人说,立时柳眉倒竖,骂道:“二娘,你休说三道四,指猪骂狗。你说我便罢了,怎的把大姐姐也扯在里面?”


    原来张大娘子也是死了先夫,才嫁给闵清风做继室,他夫妻一般是二婚。


    闵家二娘慌不迭起来赔罪。张娘子脸色不好,只不好在人前计较,便不理会她罢了。


    这时道童们一前一后担着食盒,把斋饭都陆续端上来,婆子们一边安著布菜,张娘子一边领着众人到桌边坐下。


    孙监院见她们要吃饭,忙上前告退。


    张娘子道:“不敢耽误监院功课,您自去便了。我们自家娘儿们说笑玩乐,不用人陪侍。“


    孙监院便唤过那几个小道童来,叫她们留在在门外答应,自家往外走。


    刚走两步,还未出门,就被赵月娥叫住:“你这老道,好生无礼。既说了前由,就该说完才走,怎么吊人胃口?且住了,说毕再去不迟。”


    孙监院回身唱个喏:“这也无甚好说的,先前大家都说尽了。这妇人两日前已自尽了,就是在我庙内烧化的。“


    大家听了,惋惜一回,议论一回,也就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