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璇玑楼,柳如烟将春县之事,原原本本地向韩杜鹃做了汇报。
“此事你办得很好。”
韩杜鹃看着柳如烟,眼中满是赞许。
“不仅追回了物资,更重要的是借官府的手,拔掉了二皇子的一颗重要棋子,还全了我璇玑楼的面子。”
“楼主那边,对你也是大加赞赏。”
接下来的日子柳如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她每日的生活,简单而又规律。
上午,在听竹小苑打坐修炼,巩固自己的境界,卡在洞明初期已经半年了.问过三娘,三娘却笑骂她在炫耀。
下午,则会悄悄出城,去往京郊的那个小院,教导那些女孩们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而外界的风云,却在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态势变幻着。
大旱,最终还是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席卷了整个大胤南部。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无数的灾民为了活命,开始背井离乡,向着北方涌来。
一时间,整个大胤,都陷入了一种恐慌与动荡之中。
太子王曌,临危受命,率领着赈灾大军,日夜兼程,奔赴灾区。
他采纳了柳如烟的建议。
“赈灾粮里,掺沙子。”
“米面里面,掺麸糠。”
这两条看似毫无人性的政令,在灾区,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有效地,将那些企图浑水摸鱼的刁民,与真正食不果腹的灾民,区分了开来。
也让有限的粮食,能够救活更多的人。
王曌身先士卒,与灾民同吃同住,亲自坐镇指挥,调度粮草,安置流民。
但他的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都要明亮。
这扬天灾,对他而言是一扬巨大的考验,也是一扬前所未有的历练。
让他,真正地,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储君,蜕变成了一个心怀天下,体恤民生的未来帝王。
而另一边。
被柳如烟寄予厚望的常怀远,也没有让她失望。
他所在的滨州,作为抵御第一波灾民潮的,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但常怀远,却展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与才干。
他早已在柳如烟的提点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开挖沟渠,引水灌溉,保证了滨州本地的粮食收成。
提前设立粥棚,储备物资,为接纳灾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当那如潮水般涌来的灾民,抵达滨州时。
他们看到的,不是混乱,不是绝望。
而是一个,井然有序,充满了希望的滨州。
有热气腾腾的粥喝,有临时的住所可以安身。
常怀远更是亲自坐镇粥棚,安抚灾民的情绪,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地,将数十万灾民,稳在了滨州,为太子的大军,争取了最宝贵的缓冲时间。
“滨州常怀远,有经天纬地之才!”
这是太子王曌,在听完滨州的汇报后,给出的评价。
一时间,常怀远的名字,传遍了朝野。
一个毫无根基的寒门探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选择了一个最差的去处时,却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立下了这泼天的功劳。
一战封神!
柳如烟在听竹小苑,听着沈星移带回来的这些消息,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
常怀远这颗棋子,她没有下错。
而就在这天灾人祸,天下动荡之际。
盛京城内,却也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却让柳如烟多留了一个心眼的事情。
当初,在万寿节上,随着西楚使团一同前来的,那位自称是得道高僧的西域和尚,万法。
在万寿节之后并未离去,而是留在了盛京。
他凭借着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和一些故弄玄虚的“神通”,很快,便在盛京的权贵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
他宣扬佛法,普渡众生,每日里,游走于各大豪门府邸,为那些心中空虚的贵妇小姐们,讲经说法,排忧解难。
他还以赈灾的名义,发起了募捐。
无数的豪绅富商,为了博一个乐善好施的好名声,纷纷解囊。
一时间,这位万法和尚,风头无两,俨然成了盛京城内新的精神领袖。
柳如烟听着沈星移的汇报,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派人盯紧他。”
她不信佛。
她只信,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善。
一个来历不明的西域和尚,在这天下大乱之际,突然冒出来大肆敛财,收拢人心。
其背后若说没有图谋,她是不信的。
日子,就在这波澜不惊,却又暗流涌动中,一天天过去。
柳如烟的生活,重心渐渐地,转移到了城郊的那个小院。
那四十六个聋哑女孩,成了她心中,最沉甸甸的牵挂。
她每日都会抽出半天的时间,亲自去教导她们。
从最基本的,如何洗衣做饭,如何打理内务,到教她们识字,写字。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也极其枯燥的过程。
这些女孩,从小便生活在黑暗与绝望之中,她们的心,早已被一层厚厚的坚冰封锁了起来。
她们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畏惧与不信任。
柳如烟,用自己最大的耐心,一点一点地去温暖她们,去融化她们心中的坚冰。
她从不打骂,从不呵斥。
她会亲手,为她们梳理打结的头发。
她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在沙盘上,教她们写下自己的新名字。
她会买来漂亮的头花和衣料,让她们,重新找回,属于少女的爱美之心。
渐渐地,女孩们的眼中,那层麻木的死灰色,开始褪去。
她们的脸上,开始出现了,一丝丝的,微弱的笑容。
她们会用自己笨拙的方式,向柳如烟,表达自己的感激。
或许是一杯刚刚烧开的热水。
或许是一颗她们在院子里找到的,野生的酸枣。
每一次,柳如烟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这种感觉,与她在权谋算计中获得的快感截然不同。
那是一种,更加纯粹,也更加踏实的,成就感。
然而她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她可以养她们一时,却养不了一世。
她必须,给她们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本事。
一个,能让她们,重新挺起胸膛,活得有尊严的,本事。
可她们,是聋哑人。
这世上,有什么技艺,是不需要听,也不需要说的?
刺绣?女红?
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