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正文完结】

作者:雪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125章


    “陛下,臣以为小谢大人所求不妥。”


    在历时整整一盏茶的死寂后,终于有人在这落针可闻的大殿中发声。


    朝中之人为了区分谢清宴与谢廷玉,当二人同时在场时,会特意以小谢大人来称呼谢廷玉。


    谢廷玉不由抬眸看向说话的此人,是上次在凤阁议事时主张以和亲来息事宁人的薛掌事。


    薛掌事持芴出列,言语朗朗,说得凿凿有词,“陛下,谢大人克敌之功,臣等不敢妄议。然功过岂可相抵?当年她擅劫帝卿,引发战端,虽终得胜,然此目无纲纪之举,岂能因后功而抹杀?若开此先例,他日诸将效仿,以武犯禁,朝廷法度何在?”


    谢廷玉指腹轻抚象笏边缘。她啧了一声,不愧是文官啊,有一张舌头就是会说话,直接给她扣上破坏朝廷法度的帽子。


    但,好像也并未说错?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又有人出列,“陛下!谢大人之功,虽彪炳史册,然祖制如山,岂可因功而废?帝卿下嫁,应当辞爵,此乃百世不易之规。今日若开此先例,后世皆以功要挟,礼法何存?国体何在?臣等泣血,万请陛下三思!”


    可以,搬出了那条祖宗铁律。此制虽流传百年,却非姬氏所创,实为前朝司马氏旧规。姬氏革鼎之后,诸多制度因循未改。


    谢清宴闻言,眼风如刃扫过二人。虽听得一阵怒火,因此事系女儿自身所请,终究阖眸未语。


    有人反对,自然亦有人支持。


    谢廷玉只觉得身旁耳风阵阵,眼角觑到袁望舒出列,只听她慷慨激昂道:“陛下,谢大人土断富国,征战扩土。此等不世之功,难道还抵不过一纸祖制?昔日祖制为防外戚专权,然谢大人对陛下之忠心,天地可鉴!若以此功求一婚旨,尚不能得,岂非令天下功臣寒心?”


    王兰之应声出列附议。


    随着这两位战功赫赫的将领率先表态,加之谢廷玉如今在司戎府的显赫地位,数名武官相继出列,齐声附议。


    薛掌事还欲再谏,姬洵抬手止住。她缓缓起身,步下御阶,行至谢廷玉面前,虚扶其臂令其平身。


    此举已然是在向满朝文武释放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


    “朕——”


    姬洵伸手轻捏谢廷玉掌心,“相信老师的忠贞。”


    她转眸看向薛掌事,“薛卿在朝多年,何以仍天真地认为,两国交锋真是因老师一人之举?”


    薛掌事冷汗岑岑,面色发白,“臣……”


    “众卿口口声声祖制,”姬洵截断话语,目光扫过满朝朱紫,“可还记得麒麟殿上叛军刀斧相逼之时,是老师星夜驰援平定乱局,是帝卿将朕护在身后!若无她二人,社稷早已倾覆!在朕心中,她们不仅是臣子,更是至亲!”


    她转身重登御座,声如金石,“老师之功,再造山河,非寻常爵禄可赏。朕意已决,特许老师谢廷玉不辞官爵,尚帝卿姬怜。此举非为私情,乃为昭告天下,忠勇者,朕必不负。于国有功者,律法亦当为其让路!”


    谢廷玉深深叩首:“臣谢主隆恩,感激不尽。”


    后续再说什么加封食邑,赐丹书铁券云云,谢廷玉半个字都未听进。满心满脑只反复回荡着那金声玉振的两个字——


    成亲。


    她要和怜怜成亲啦!


    不是月下私会,不是金屋藏娇,而是要堂堂正正地用朱轮华毂,将她的怜怜风风光光迎入谢氏宗祠。


    朝会方散,谢廷玉当殿求亲的佳话已如生双翼,顷刻传遍建康。茶坊酒肆,市井巷陌,人人皆在议论这桩惊世姻缘。


    事后,谢廷玉被袁望舒、王兰之、崔元瑛三人硬拉到酒馆,如同审问犯人一般,被团团围住。


    谢廷玉讶然:“你们要干嘛?你们不要过来啊!”


    王兰之先开口,满脸狐疑:“你和帝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崔元瑛立刻举手抢答:“我知道!”


    王兰之瞥她一眼,听她一本正经地说:“就是那个……让我想想……蹴鞠穿杨比赛之后。我搬到谢氏山庄住的那阵子,可是亲眼见过谢二鬼鬼祟祟地带个儿郎回来,那就是帝卿,对吧?”


    谢廷玉纠正:“没有偷偷摸摸,我是光明正大在夜里带回来的。”


    袁望舒朝崔元瑛冷嗤一声,慢悠悠反驳:“笑话,明明是在清凉山庄的赏花宴,就已经暗通款曲了。”


    三人一齐扭头盯着谢廷玉。


    谢廷玉举起酒盏,干脆一碗水端平,“嗯……你们各自都说得很在理。来来来,喝酒,二姐不说大姐。”


    既行婚仪,姬怜自然不便再住在谢园长好院。而帝卿府久未洒扫,谢鹤澜当机立断,待谢廷玉前往衙署理事后,即刻遣人将姬怜迎回宫中婆娑阁暂住,言明此乃“新婚不同房”的古礼。


    为防谢廷玉夜探宫闱,谢鹤澜又亲自邀人至蓬莱殿,苦口劝诫,类似于新婚前三日断不可相见,否则于姻缘有妨云云。


    谢廷玉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当真老老实实没有爬墙,爬窗一次。某位美人也是很信这些什么传闻,只得忍耐寂寞,将窗阖得严严实实,但实则心里那个难过苦涩只有他自己知道。


    此番帝卿下嫁乃皇室大婚,吉期经太常院慎重卜算,定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初三。


    较之上回被迫和亲的冷清,此番婆娑阁处处张灯结彩,宫人终日为喜服,婚仪忙碌不息。


    姬怜与谢鹤澜并肩坐在正殿,看宫侍们鱼贯呈上各式喜服。


    谢鹤澜含笑轻抚绣纹:“喜欢什么花样?这儿有鸾凤和鸣、鸳鸯交颈……”见姬怜指尖流连于那件并蒂莲纹的婚服,笑问,“中意这个?”


    姬怜眼波盈盈:“我曾赠她一柄玉梳,上头刻的也是并蒂莲。”


    谢鹤澜微怔:“何时所赠?”


    姬怜答:“就是她出征剿匪那时。”


    二人又兴致勃勃地挑选起团扇、簪子、妆奁,讨论之时,姬怜眼中满是待嫁的欢欣。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已是二月初三。


    晨光熹微中,婆娑阁内外忙碌非凡。


    绛珠正垂首检视妆奁中的簪钗,忽而急声唤道:“那支攒珠金凤衔珠簪怎不见了?”


    一名宫侍捧着另一妆奁趋步而入:“绛珠哥哥取错了,簪子在此处。”


    绛珠将发簪斜斜插入姬怜云鬓,缀以珠钿,又执胭脂为他唇瓣染上一抹秾艳。


    姬怜望着铜镜里的自己,目若桃花,水波潋滟,眉眼含笑。他忍不住轻抚衣摆上的并蒂莲纹,低声问:“她可会喜欢这般模样?”


    “谢大人对殿下一往情深,自然是喜欢的。”


    绛珠边说边取来衣桁上备好的青罗宽袍,为他层层着衣,最后将托盘里的泥金鸳鸯花瓣团扇轻置于他掌中:“殿下,吉时到了。”


    一群人簇拥着姬怜来至太极殿前。


    谢鹤澜小心为他簪上两支金步摇,“往后她要是欺负你,你便告诉我。”


    姬怜垂眸轻笑,“是。”


    他向姬洵与谢鹤澜郑重行礼。


    转身时,在茫茫人海中一眼便望见立于丹墀之下,红纱辇车旁的英挺女郎。她同样身着绯红喜服,头戴七珠赤金冠,英俊飒爽。


    啊,那是他的妻主,未来要与之共度一生的人。她就在那儿站着,远远地望着自己。


    姬怜呼吸一窒,手拿团扇半遮面,一步又一步地往下走,直至谢廷玉身前。


    两人不由对视一眼。


    姬怜听她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又听她诚心夸赞,“怜怜,你这样真好看。”


    心神荡漾间,被她扶着抬步入辇车。


    曼妙红纱垂落,眼前漫开朦胧霞色。姬怜抬眸,望着谢廷玉翻身上马,听她高声道:“迎帝卿——启程!”


    官道两侧百姓欢呼如潮。


    恍惚间,又听见那个骑在母亲肩头的小女孩脆声道:“娘亲,这次帝卿没有哭,他在团扇后面偷偷笑呢!”


    一路行来,有不少百姓纷纷涌至仪仗前讨要喜糖铜钱。谢廷玉笑逐颜开,将满捧喜糖向前方抛洒。


    迎亲仪仗最终抵达帝卿府。


    依祖制,帝卿下嫁,妻主与帝卿需在帝卿府行婚仪,入居。但其实都没差,毕竟帝卿府旁边就是谢园。


    谢廷玉手扶姬怜下马车,姬怜便踩在地上一块接一块的毡席,这是寓意传宗接代,待至大门前,他提起腰间的衣衫,跨过门槛上的马鞍,此为婚后生活平平安安。


    依婚仪章程,二人行至正厅。在司仪唱和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上端坐的谢清宴与谢主君,三则妻夫对拜。


    礼成后,二人各执半边葫芦共饮合卺酒,四周宾客欢声雷动。


    崔元瑛啧啧两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居然会是四个人当中唯一还没有成亲的那个。”


    新人被众人簇拥着在厅内分发喜糖,满堂皆是嬉闹祝福。


    司仪朗声高唱:“恭送新人入洞房——”


    谢廷玉牵着姬怜正欲离开,天际忽飘来一袭红纱,盈盈落下。恰一阵清风拂过,将那轻纱卷起又展开,不偏不倚覆在姬怜头上。


    他一手执团扇,一手与谢廷玉十指相扣,满心满眼皆系于身旁之人。红纱朦胧了视线,却隔不断他凝望妻主的灼灼目光。


    那绯色轻纱下,一双明眸仍紧紧追随着谢廷玉的身影。


    谢廷玉望着轻纱下姬怜的面容。眉若远山,水波盈盈,脸衬桃花瓣,秋波湛湛妖娆态。


    心念微动,她已不由自主地撩起红纱钻入其中,轻轻拨开挡在二人之间的团扇,如往日般捧住他的脸庞,不由分说地吻了上去。


    那轻纱轻轻鼓动,分明遮不住里头的情意,自然让人一眼便知晓她二人正在亲吻。


    偷偷从皇宫跑出来的姬洵看见此幕,双手捂住眼,直嚷:“老师又在和小叔光天化日之下亲亲。”


    四周宾客看得心潮澎湃,虽觉有伤风化,却都挪不开眼。


    姬怜心颤得不能自已,阵阵热气自颈间漫上,闭目承吻,想:“大抵,我会用往后余生,反复回味今日的每一刻。”


    ——


    史书记载。


    谢廷玉,陈郡谢氏之后。幼时体弱,远赴上清观修行,年十八方归建康。虽少时多病,然武艺超群,韬略过人,勇猛无双,初显锋芒于平定建康暴乱。后力行土断之策,屡次出征剿匪,收复失地,抗击夷狄,深得天子姬洵信重。


    永康三年,帝卿姬怜下嫁谢廷玉。二人鹣鲽情深,白首偕老,育有二女一子。谢廷玉终身未纳侧室,独与帝卿恩爱不移,世所罕见。


    谢廷玉战功彪炳,封武安侯,食邑千户,官至大将军。其母谢清宴逝后,继任大司徒、凤阁令,鞠躬尽瘁,匡扶社稷,尽心辅佐皇帝治国,堪称一代贤臣。


    (正文完)——


    作者有话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秋波湛湛妖娆态——《西游记》吴承恩


    ————魔.蝎`小`说 M`o`x`i`e`x`s. c`o`m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