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份看似没心没肺的豁达,让秦思齐知道,赵明远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如同往常一样的相处和这份不被功名差距所影响的兄弟情谊。
九月十八日,天高气爽,金桂飘香。武昌府城仿佛仍沉浸在乡试放榜的余韵中,而布政使司衙门更是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准备迎接三年一度的文坛盛事——鹿鸣宴。
辰时末刻,九十名新科举人已齐聚衙门外广场。人人身着崭新的蓝色绸缎圆领袍,头戴黑色儒巾,腰系素银带,按名次高低排成整齐肃穆的队列。
秦思齐位列第三十,站在队伍的中前部,能清晰地感受到身边同年们激动而紧张的气息。赞礼官一声令下,队伍在悠扬的钟磬声中,缓缓步入布置得庄重华美的宴会大厅。
厅内,以主考官由朝廷派遣的翰林官、监临官通常由巡抚或资深按察使担任、湖广布政使、按察使等为首的一众省垣高官早已依序端坐上位,官袍绯紫,威仪棣棣。
第一项:祭孔大典。 仪式由主考官主持。所有人与会官员、新科举人,面向临时设立的至圣先师孔子牌位,行最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
每一次叩首都需触地有声,每一次起身都需仪态端正。秦思齐随着赞礼官的唱喏,完成每一个动作。香烟缭绕中,感受到千百年来无数士人于此间传承的文脉与责任。
第二项:庭参谒见。 祭孔完毕,新科举人按名次依次向主考官、布政使等主要官员行庭参礼。以国家预备官员的身份正式拜见上官。
轮到秦思齐时,他稳住心神,上前三步,依照连日所学的礼仪,躬身、作揖、行礼,动作流畅而恭敬,既不显怯懦,也无丝毫倨傲。布政使大人目光扫过秦思齐,见其年轻俊朗,举止得体,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
第三项:恩赏荣身。 布政使起身,代表朝廷和地方官府,发表一番文采斐然又语重心长的训话,勉励众举子笃学慎行,上报君恩,下恤民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
随后,便有吏员端上早已备好的赏赐。每位举人都得到了象征荣耀与喜庆的金花(精致的金属花朵,可插于帽檐),以及红、蓝两匹上好的彩缎。
第四项:鹿鸣宴饮。 众人依名次入座。席面布置精致而不失典雅,体现了官宴的规格与气度。菜品以寓意吉祥的鹿肉(取其“禄”意)、羊肉、鱼脍为主,辅以时令菜蔬,佐以湖广本地产的佳酿。
身穿官服的乐工在一旁演奏《诗经·小雅·鹿鸣》等典雅乐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古老旋律回荡在厅堂,营造出一种庄重而欢愉的独特氛围。
席间,官员们也会与邻近的举人交谈几句,多是勉励与问询。布政使果然特意对秦思齐多说了两句:“汝年少有为,当勤勉向学,来年春闱,再为湖广争光。”
秦思齐忙起身恭敬应答:“学生谨遵大人教诲,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厚望!”心中澎湃不已。
整场宴会礼仪严谨,无人喧哗笑闹。这些来自湖广各府州的新科举人,通过这场最高规格的官方盛宴,正式被接纳入了国家的预备官僚体系,彼此之间也因同年之谊,结下了一张初步的人情网络。
鹿鸣宴后数日,武昌府知府也循例举办了府庆宴。相较于省级宴会的庄严宏大,府级宴会的氛围轻松了许多,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宴会地点设在府衙花园内。知府大人笑容可掬,热情洋溢。他先是亲自为每一位本府籍贯的新科举人颁发了举人执照。
这份盖有武昌府府衙鲜红大印的官方文书,才是真正在法律和世俗意义上认可他们举人身份的硬通货,比鹿鸣宴上的金花彩缎更为实用。此外,每人还获赠了一把题有“黄鹤凌云”四字的精美折扇,极具武昌地方特色。
宴席间,还请来了本地知名的戏班,上演《吕蒙正赶斋》等讲述寒门士子中举翻身的经典曲目,戏文情节引得众举人唏嘘感慨,更添激励之意。
更为重要的是,知府在宴席上详细讲解了举人所享有的免差徭特权(按规定,举人身份可免二丁徭役,此特权还可惠及直系亲属乃至部分族亲),并清晰地告知了前往所在县衙办理相关手续的具体流程和所需文书。
鹿鸣宴与府庆宴的官方面纱落下后,新科举人们之间的交往才真正开始活跃起来。就在府庆宴后的第二天,一份份制作精良的请柬便被送到了各位举人下榻的寓所。这是由本届解元公和几位年高德劭、家境丰裕的经魁(前五名)共同发起,由全体九十名新科举人分摊费用,在湖广会馆举办的同年宴。
与官方宴会的庄重拘谨不同,同年宴的气氛要轻松自在得多。这里没有绯袍玉带的高官压阵,只有一群刚刚经历了人生最重要一次飞跃的举人。
湖广会馆的大厅内,桌椅的摆放不再严格依名次,而是更多地按照籍贯地域或原先所在的县学、府学自然聚拢。乡音俚语,欢声笑语,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秦思齐自然而然地与几位同属武昌府的举人坐在了一桌。大家互相介绍,原本只是闻名或有一面之缘,此刻因同年这层坚实的关系,瞬间拉近了距离。
宴会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很快到来交换履历。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是构建未来官场人脉网的基石。每位举人都提前准备好了一叠自已亲笔书写的手刺或小幅卷轴,上面详细写着:
姓名、籍贯(具体到县)家族简要(父祖功名、职业,并非炫富,而是表明家族清白和文化传承)
原肄业学堂(如德化县学、武昌府学等)本次乡试名次座师姓名(即主考官和房师)
未来暂居地(通常是在省城或京师的联络地址)
有时还会附上一两句治学心得或共勉之语。
秦思齐也准备了自已的履历,用的是赵明远送的上好宣纸,字迹工整清秀。他起身,与其他同桌、邻桌的同年们互相交换。这个过程并非简单地递交纸张,往往伴随着一番寒暄和互相吹捧。
“久仰秦举人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少年英才!”
“张兄过誉了!兄台经义精熟,弟拜读文章时便已心折!”
“李年兄,日后在京,还望多多提携!”
“彼此彼此!我等同年,正该同心协力!”
一时间,厅内人流穿梭,笑语盈盈,充满了类似后世“社交的气氛。秦思齐收获了一大叠各式各样的履历。这里面有本届的解元、经魁,也有许多与他名次相仿、志趣相投之人。
这些人,将是他未来赴京赶考、甚至踏入仕途后最重要的同年关系网。
紧接着,另一个重要议题被提上日程——约定会试同行。湖广距北京路途遥远,耗时数月,结伴而行不仅能互相照应、切磋学问,更能分摊车马船资,降低开销。很快,以府县为单位的小团体便开始热烈讨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