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8章 神医开道,聚人心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等待布政使司回文,武昌城在死亡线上挣扎得更加惨烈。李通判将自已关在书房,对着时策,反复推演每一个环节,思虑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变数。


    秦思齐则被安排在府衙偏厢,同样被严密的药气包裹,他沉默地整理着李通判交给他的、关于城中尚存医者、富户商贾、物资存留等零散信息,心中那幅残酷的武昌地图愈发清晰。


    布政使司的回文比预想中更快。显然,知道武昌的惨状和失控的风险。批文只有冰冷的八个字:“事急从权,准予所请!” 下方盖着猩红的布政使司大印。


    当那封印着权力火漆的公文匣送到李通判手中时,李通判整个人都振奋了,这是他的机会到了!


    他屏退左右,只留秦思齐在书房。将批文轻轻放在案上,李通判的目光第一次如此复杂地落在眼前的秦思齐身上。欣赏其才,忌惮其智,更明白其无根浮萍般的脆弱。


    李通判的声音低沉而郑重:“权柄,我已拿到。此去,步步杀机,九死一生。你我同坐一条船。我搏前程,你搏什么?”


    秦思齐抬起头,眼中是超越年龄的平静:“搏命,救能救之人。也是自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那是他上一世,经历过的绝望。被封的三个月里,听着小区里传来的救护车声...


    李通判眼中精光一闪,“你年纪太小,无根无基。此间谋划,若成,泼天功劳,必有无数饿狼环伺,欲分一杯羹,甚至取而代之,杀人灭口!你那份惊世骇俗的原稿在我手中,便是你我同舟共济的凭据!我保你事成之后,全身而退,得偿所愿。但你须谨记,自今日起,你即是我幕中一无名参赞,所言所行,皆出我意!明白否?”


    秦思齐默然片刻,深深一揖:“思齐明白。愿为大人马前卒,肝脑涂地。”


    “第一步,”李通判不再废话,手指重重戳在立神医那一项!必须找到一个能担起‘神医’名号的人!要快!”


    秦思齐早有准备,他从袖中抽出一张薄纸,上面是几个潦草的名字和简略信息:“城中名医,或亡或逃,或自身染疫。但百医堂坐堂老医师,王济民可当此任。此人年近七旬,医术精湛,尤擅伤寒温病。性情耿介,不畏权贵,早年因不肯为某权贵妾室诊脉而得罪上官,被排挤至此。如今孤身一人,仍留守药铺,免费为贫民施药此老,或有济世救民之心,可堪一用!”


    李通判目光如电:“就他了!立刻请来!要恭敬!”


    半个时辰后,府衙后堂。须发皆白的王济民被两名戴着厚布口罩的衙役护送进来。老人背着一个陈旧的药箱,脸上沟壑纵横,唯有一双眼睛,虽布满血丝,却带着一股倔强与悲愤。他冷冷地看着端坐主位的李通判,没有丝毫畏惧。


    李通判起身,拱手,姿态放得很低:“张老大夫,冒昧相请,情非得已。武昌遭此大劫,满城生灵涂炭,本官痛心疾首!今有一活民之策,需借老先生圣手仁心,力挽狂澜!不知老先生可愿为这满城百姓,搏上一搏?”


    王济民沉默地看着李通判,想了想开口道:“大人要老朽如何搏?老朽一介草民,残躯一副,药石罔效者众,又能如何?”


    李通判走到王济民面前:“本官要老先生做的,非是寻常诊脉开方!本官要借老先生之名,立神医之望!安定惶惶人心,号令防疫之措!”


    他快速而清晰地抛出了计划的核心:公开治疗、赠药以神医之姿现身!


    王济民浑浊的老眼猛地睁大,脸上皱纹剧烈抖动,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又像是被深深刺痛:“荒谬!鬼神之说,岂可轻信?老朽行医一生,只知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此等装神弄鬼、欺世盗名之举,断不敢为!大人另请高明吧!” 他说罢,转身欲走。


    “张大夫!” 李通判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威严和一丝悲怆,“你看看窗外!听听这满城的哭声!寻常医道,救得了几人?人心已溃!若无神明之望,谁信防疫之策?谁从清扫之令?谁服隔离之规?等死而已!”


    他逼近一步,目光死死锁住王济民:“本官要的不是鬼神!要的是百姓眼中那一点活下去的信仰!要的是您这位行医一生、救人无数的仁心医者,站到他们面前,告诉他们,疫可防!秽可除!命可活!告诉他们,神明未弃武昌!


    告诉他们,官府未弃子民!此非欺世,乃救世之权宜!您手中所施之药,乃朝廷所颁避瘟良方!您所泼之水,乃驱秽消毒之苍术艾草浓汤!真药真水,何来虚妄?老先生一生清名,难道还比不上这满城嗷嗷待毙的性命吗?”


    王济民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李通判的话,如同重锤,狠狠砸在他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他想起药铺外排着的、绝望的长队。


    想起自已空有一身医术却回天乏术的无力,他猛地闭上眼,两行浑浊的老泪顺着深刻的皱纹滚落。


    良久,王济民睁开眼,那双清亮的眼眸里,悲愤未消,却多了一股近乎悲壮的决绝。他抬手,用袖子狠狠擦去眼泪:“好!老朽这条残命,就赌给这满城的活人了!大人要老朽何时何地显圣?”


    李通判心中巨石落地,眼中迸射出慑人的光芒:“明日!午时!府衙门前高台!本官,亲自为神医护法!”


    他转身,看向角落里如同影子般的秦思齐:“思齐!传令下去!”


    府衙门前的高台连夜搭起。粗木为架,厚板铺面,简陋却足够醒目。天色未明,李通判调派的民壮衙役已如蚁群出动。戴着粗麻布缝制的简易口罩(内里填塞着捣碎的艾草、苍术末),手上裹着厚厚的粗布手套,在衙役的呼喝和监督下,沉默而奋力地清理着这条象征官威的街道。


    铁锹刮过石板,发出刺耳的声响,铲起堆积如山的垃圾、秽物和早已干涸发黑的血迹、呕吐物。污水沟渠被粗暴地疏通,恶臭的淤泥被一铲铲挖出。


    低洼处的死水被舀干,泼洒上大把大把刺鼻的生石灰。推车吱呀作响,满载着污秽,朝着城外指定的深坑艰难行去。焚烧垃圾的浓烟在几个角落升起,带着焦糊和石灰的呛人气息,虽然依旧难闻。


    李通判一身半旧的青布箭衣,未着官服,仅戴着与民壮别无二致的粗麻口罩,亲自在街头督工。他身形挺拔,目光如炬,不时指着某个角落厉声呵斥清理不力的衙役,又或是扶一把因疲惫而踉跄的民夫。


    汗水浸透了他的鬓角,泥土沾污了他的靴面,他恍若未觉。秦思齐如同他的影子,紧随其后,同样蒙面,眼神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细节,将执行中的疏漏和需要调整之处低声报给李通判。


    “看!李大人亲自在铲泥!”


    “真的在清街了,那味儿好像淡了点?”


    “老天爷,官府真动手了?”


    沿街紧闭的门窗后,一双双麻木而惊疑的眼睛透过缝隙,李通判的身影,变得巨大起来,让人陆续加入进行,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与此同时,府衙后堂,张济民枯坐在铜镜前。两名手脚麻利的仆妇,小心翼翼地为他梳理着那稀疏如霜雪的白发,束成一个一丝不苟的道髻,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老人闭着眼,任由仆妇摆布,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行医一生,悬壶济世,靠的是望闻问切,凭的是药石针砭。何曾想过,有朝一日要以如此荒诞不经的方式,去救治一座城池?


    李通判和秦思齐已悄然进来,两人同样换上了干净的便服,带着口罩道:“张神医,时辰快到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