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5章 经义策问

作者:爱吃焖黄羊肉的杨婵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时间如流水,长江的夏汛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将武昌城根的江水染成愈发浑浊。


    学院里严教习今日,并未直接开讲经义,而是将一本翻得卷了边的《邸报汇编》和一沓誊抄工整的策论范文重重放在案上,压下了书斋内因夏日闷热,而起的细微躁动。


    “秋闱在即,甲班诸生已入号舍,潜心磨枪。”带着武昌官话特有的顿挫,砸在每个人心上,“尔等乙班,虽尚有年余,然乡试之难,如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今日起,课业重心,移于‘经、史、策’三端!经义乃根本,史鉴乃明灯,时务策问,更是尔等日后牧民安邦之试金石!”


    手指点向摊开的《孟子·尽心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日,当用于策问!”


    眼光扫过座下诸生:“若以‘尽心事君’为题,尔等如何破题、承题?如何引经据典,阐发孟子此心性之论,关联君臣之道?又如何避免空谈心性,落于虚浮,而能切中时弊,直指为臣者当如何‘尽心’于实务?”


    书斋内一片肃然,“再看史鉴!”严崇礼又拿起一本《资治通鉴纲目》,翻到“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兵变”一节,“此变之起,非独兵士缺饷,更在朝廷上下壅蔽,君臣离心!德宗之失,在不能‘尽’其察民情、恤军士之心!


    尔等细读此段,试拟一策论题,论‘君心与民心’、‘上情与下情’如何通达?若尔为朝臣,当以何策匡正君失,抚慰军心,防患于未然?”


    他敲着书页:“史书非死物!其中兴衰治乱,俱是活生生的策问题库!读史,当思今日之武昌、湖广乃至天下,可有类同之隐患?当如何未雨绸缪?”


    秦思齐脑中飞速运转,想着如何破解,写出相应策问。


    严崇礼的声音陡然拔高,拿起那本《邸报汇编》,翻到最新一页:“最后,重中之重,时务策!”,湖广布政使司上月奏报:去岁至今,江汉并涨,多处圩垸溃决,流民渐增。朝廷虽下拨钱粮,然杯水车薪。此即摆在尔等眼前的策问!”


    严教习继续着:“若尔为武昌知府,当如何应对此水患后困局?如何赈济流民,防其生乱?如何修复圩堤,以图长远?钱粮从何筹措?如何防止胥吏中饱?此策问,需条分缕析,切中肯綮!既要引圣贤‘仁政’之言,更要有实实在在的治术!空谈道德,无补于事;只言利害,失却根本!”


    他拿起一份誊抄的策论范文:“此乃湖广乡试头名之策答卷,论‘备荒仓储’。尔等传阅细品!看其如何以《周礼》‘遗人’之制为引,详析本朝‘预备仓’、‘社仓’之利弊,再结合湖广鱼米之乡实情,提出‘丰年增储于州县,灾年借贷于富户,官为担保,薄息周转’之策!引经据典,凿凿有据;剖析时弊,一针见血;所提对策,切实可行!此方为策问上品!”


    书斋内只剩下纸张翻动和笔墨记载声。严崇礼的讲授,将“经义、史鉴、时务”分开,结合讲述给诸位学子。让其明悟。


    五月的尾巴,武昌城已有了几分燥热。这日清晨,秦思齐与赵明远向严教习告了假。因为二人要送别先生云间客。


    两人赶到时,云间客已收拾妥当。身无长物,只一个青布包袱,斜挎着他那管从不离身的紫竹洞笛。赵老爷亲自送到二门,管家捧着一个沉甸甸的蓝布褡裢。


    赵老爷拱手:“先生此去,山高水长,望自珍重。”


    云间客回礼,而后扫过赵明远,落在秦思齐脸上。秦思齐与赵明远齐齐躬身长揖:“学生恭送先生!”


    云间客抬手虚扶,大步流星走向闹事的街道。行至入口时,他停步,并未回头,清越的声音如同笛孔中逸出的单音:“笛之一道,贵乎心手相应,气韵天成。非大痴迷、大执着者,难窥其径。我此去,只为寻一个真正有天赋的传人。你们无此等天赋,有缘再会。”


    言毕,青衫背影很快被人流涌动的街市吞没。


    赵明远怅然:“天赋…先生终究嫌我们笨拙。”


    秦思齐默然。有些天赋,不是以勤补拙,以命相搏。就能得道的,讲究一个悟性。


    日子滑入流火六月。武昌城开始像个巨大蒸笼。


    一日课毕,严崇礼未散学。他目光扫过座下诸生:“甲班诸生已闭门谢客。尔等乙班,亦不可懈怠。然读书需养气。”


    抛一个切磋的话题:“府学已定,六月十五,东湖烟波亭畔,邀两湖、经心书院乙班学子,举行文会雅集。一为切磋制艺,砥砺学问;二为观览湖山,涵养文心。此乃武昌文坛盛事,关乎书院声誉!雅集之上,策论、诗赋、书画皆可展示,然重头仍在经义辩难与时务策问切磋!望尔等精心准备,莫堕书院名头!”


    “烟波亭雅集?” 座下骚动。三所书院,江汉学风最正;两湖背景深厚;经心新锐敢言。这无异于一场关乎书院颜面和个人声名的提前较量!学子们眼中燃起火苗。


    赵明远兴奋凑近:“思齐!到时候我们组队,定能大放异彩!”


    秦思齐心念微动。东湖烟波,若能笔墨描摹,确是快事。但旋即,严教习“重头在制艺切磋”如重锤落下。雅集上的书画扬名,是锦上添花,还是玩物丧志?秦思齐想了想,还是要以为义辩难与时务策问为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