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乱与愁

作者:放羊小星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头疼啊。


    张裴仁很头疼,魔岩唱片旗下的歌手,一个比一个个性。


    如果给‘卡子’办一场演唱会,然后让何永、张憷、窦威当嘉宾,他们三个肯定不愿意。


    卡子呢,又不参加拼盘。


    总不能把卡子撇下吧?


    不带上‘卡子’,他是真担心票卖不出去。


    红磡是上万人的大场子,一张门票几百块,三人当中也就窦威在香江有点名气。


    但那个人气撑不下上万人的场子。


    接下来一个月,张裴仁左思右想,还是没找到突破口。


    眼瞅着快过年了,他也懒得去想,先回宝岛过年!


    1月底,魔岩唱片的宝岛人哗啦啦全走了。


    春节到了。


    李杰也在准备过年,今年过年,毛毛提议去长安过年,但他把这个建议给否了。


    孩子太小,现在的交通又没那么便利。


    来回一趟太受罪。


    所以。


    年前一周,老周从长安赶到了燕京,今年他们一家人在燕京过年。


    不同于去年,今年这个年,周家内部是一片欢声。


    特别是老周夫妇。


    孙子有了,儿子也赚了‘大钱’。


    他们并不知道版税是从90多万扣到7万多,他们只知道儿子年前带了七万多回来。


    1994年,长安职工平均工资是4172元一年。


    儿子的版税七万多块,是一个职工18年的收入总和,就这,还得不吃不喝。


    他们家是双职工,存了大半辈子的钱,存款也没有七万多。


    怪不得那些公司蜂拥而至的推歌星。


    这是真赚钱。


    侯耀闻:“看这张,电影明星!”


    黄红:“电视明星!”


    候:“不行啊!你电视怎么比电影明星大?”


    黄:“现在哪有时间看电影?都在家看电视!不管演得多差,先混个脸熟!”


    候:“别急,管上!相声演员,不仅脸熟,而且喜闻乐见!”


    黄:“压上!小品演员!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胖!”


    候:“别着急,管上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每月光工资,三百多块!”


    黄:“不就三百多块吗?通俗歌星,出场费三万!”


    此时,电视机播放的是1994年春晚,屏幕里黄红和侯耀闻表演的小品叫《打扑克》。


    讲的是一位采购员在火车上偶遇老同学记者,为了消遣,两人用手里的名片打扑克。


    老周夫妇和毛毛都看得很乐呵,不过,一听歌手出场费三万,老周狠狠一震。


    接着,他看向李杰。


    “现在歌手出场费真要三万?”


    “差不多吧,三万还算便宜的。”


    李杰直言道:“有些港台歌手出场费要几十万,像毛阿闵、娜英这些当红歌手,出场费保底要三五万。”


    “那么多?”


    这个数字明显给老周带来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不得不震撼。


    露个面就能拿几万块,这种冲击力,简直难以想象。


    “爸,其实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钱的。”


    毛毛跟着解释道。


    “只有最当红的那些人才能拿到,而且,几十万的都是港台歌手,我们这边的,最贵的也就18万。”


    “18万?那也太多了啊。”


    “场次很少的。”


    毛毛口中的18万是指崔建的商演报价,不过,这个价格是有价无市。


    大部分商家有这个钱都去找港台明星了,在当下的环境里,哪怕是港台二三线歌手,也比内地歌手有面。


    之所以有这种大环境,一是跟港台歌曲大行其道有关,二是崇洋媚外的风气。


    港台地区的人均收入是内地的几十倍。


    三呢,是有意引导的结果。


    毕竟。


    香江回归在即。


    当然,这些事毛毛都是听李杰说的,她原本只觉得太过份了,大家都是人,凭什么差那么多。


    “是这样的。”


    李杰跟着附和道:“现在类似的商演市场很乱,有时候去了也不一定能拿到钱,拿到钱,也不一定能走。”


    “不能走?”


    周母惊讶道。


    “嗯。”


    李杰多解释了几句。


    “商演,或者说走穴吧,通常都是商家找到当地的穴头,然后再由当地的穴头找到燕京、羊城的穴头。”


    “再由穴头找到歌手的公司或者经纪人。”


    “如果是大城市,可能还比较好,但一些城市的穴头通常都有一些黑色背景。”


    “他们的路子野得很。”


    “所以,现在很多歌星都是先看到钱再去,不过,这样也有问题,那些穴头、商家也担心拿了钱不去,或者被骗。”


    和其他行业一样,商演、唱片市场也是在野蛮生长。


    一个字,乱!


    别说是90年代,便是千禧年,还是如此,后世,刘得桦去东北商演,不仅挨了耳光,人还被扣了。


    而这,只是众多‘冲突’的缩影。


    “那还是你这样好。”


    周母感慨道:“那些钱,咱们不挣。”


    “嗯,嗯。”


    李杰跟着点头,这份钱,他就是想挣也挣不到,毕竟,摇滚歌手的知名度远不如通俗歌星。


    一年到头也接不到一份询价。


    而且,他也上不了电视、主流电台,在大众面前压根没有名气。


    没名气,谁找你?


    这样的日常,其实也挺好。


    发专辑的版税已经足够他日常使用,上不了电视、电台,主流报纸,专辑封面、内部也没有他的照片。


    知名度不高,出门不用戴墨镜、口罩,多好。


    真要像《漫长的季节》里‘沈墨’那么火,出个门都麻烦的要死。


    不一会儿,孩子醒了。


    李杰和毛毛听到哭声,连忙抱起孩子去房间喂奶。


    他们家是母乳喂养。


    喂完孩子,李杰又给毛毛来了一套按摩。


    多催催才能多。


    而老周夫妇则是在客厅继续看春晚,两人一边看,一边聊天。


    “现在真是时代变了。”


    “你懂什么,这叫市场化改造。”


    “还市场化改造,回头把你的编制下了。”


    听到老周的话,周母瞪了他一眼。


    “看你还改造!”


    时间进入1994年,文工团改制的风也吹到了长安,市文工团也迎来改制的浪潮。


    不过。


    改制对他们这些‘老人’的影响不大,对于那些想入编的人,难度就太大了。


    按照目前的风向,未来估计是退一个,招一个。


    一个萝卜一个坑。


    甚至退二招一,退三招一,也不一定。


    因为不赚钱。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他们市文工团,包括央乐团、中央芭蕾舞团等全国知名的团体也是如此。


    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


    没办法。


    现在几乎没什么人听古典乐、看芭蕾舞、音乐剧,而且门票价格也贵,一场古典乐门票大几十。


    其实,也不是没人看。


    如果是一些国外的乐团来,门票还是很好卖的,哪怕卖一两百,都有人买。


    但。


    那些乐团又不是天天演出。


    偶尔来一趟。


    他们本地的团队,要的不是哪一场爆满。


    只是,太难了。


    是以。


    很多团体都选择‘不演不赔’,上面的拨款,都得紧着人员工资,不能全赔了。


    “对了,这次来,团长跟我说了一件事。”


    老周话锋一转,顺势说道。


    “你要不要办个病退?”


    “什么意思?”


    周母没好气道:“老周,大过年的,我不想跟你吵。”


    “不是,我肯定站在你这边。”


    老周讪讪一笑,略带讨好的说道。


    “我的意思是,卡子以后要忙事业,孩子还小,毛毛一个人带孩子太累。”


    “还有,人也不能老是在家吧,等孩子大一点,毛毛也该找点事做,不说赚什么钱,至少不能跟社会脱节,你说是不是?”


    一听到跟孙子、儿媳妇相关,周母心底的怒气消除了几分。


    对于这个儿媳妇,她是打心眼里喜欢。


    “所以呢?”


    眼见媳妇松口,老周继续道。


    “以后,你得多帮帮忙,这样毛毛才有时间,对不对,我的想法是,你先退。”


    “过两年呢,等孩子大了一点,我也退,我也过来。”


    半晌,周母开口道。


    “退可以,但退休工资、医疗、住房都得讲清楚,不然的话,我可不退。”


    她说这话当然是有底气的。


    请假?


    请假又怎么了?


    团里又不是她一个人请长假,就他们团,除了逢年过节,平时根本没有演出。


    即便有演出,登台表演的也不是他们这些‘老人’。


    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打头。


    她在团里更多是培训一些年轻人,给他们上上课,上课的人很多,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


    不过。


    老周不一样。


    他是乐团的人,年纪大小无所谓。


    “我回头问问团长那边。”


    老周觉得这事应该比较好说,毕竟是团长主动找他的,是有求于人。


    就是工龄比较麻烦。


    周母是15岁入团,到今年工龄正好30年,如果这时候退,退休金只能按照85%计发。


    如果再多五年,那就能按照90%发。


    5%的差别看着不是很多,但日积月累,也不是一笔小钱。


    老周跟周母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是17岁入团,今年工龄是33年,他之前说过两年退,正好满35年。


    “嗯,你问问,看看能不能过五年再退,他那边要是有什么人,先挂靠着也不是不行。”


    说着,周母忽的感慨道。


    “到了燕京这边,我才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怕是熬不住。”


    搁在他们那个年代,文工团是顶顶好的职业,既是铁饭碗,又是文艺工作者,面子、里子都有。


    现在嘛,不一样了。


    文工团那点工资够干嘛的?


    她听毛毛提过,央芭、央乐团的很多乐手都辞职下海了。


    实在是熬不住。


    物价涨得比工资还快,一个月300-400块钱,如果是单职工家庭,还要养孩子,那日子太紧巴了。


    再说,文工团的开支也高,有很多社交活动。


    得亏乐器什么的不用自己买,不然,那点钱都不够买乐器的。


    大年初五。


    李杰带着老周出门采购‘特产’,难得来一趟燕京,过年回家肯定要给家里的亲戚买点东西。


    而且,李杰也要跟着回去拜拜年。


    “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


    让那快乐围绕在你身边,


    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


    你永远都幸福……”


    年后,燕京的大街小巷都飘荡着孙玥的那首《祝你平安》。


    主要是歌词讨喜。


    事实上,这首歌的首唱并不是孙玥,《祝你平安》原本是电视剧《都市平安夜》的主题曲,首唱的人是娜英。


    不过。


    电视剧还没播,孙玥就找到创作者刘青,买下版权,砸下重金又是录歌,又是拍mv。


    然后,一唱而红!


    其实这也是一种抢歌行为,但类似的行为在圈内很常见,去年,毛拧和张咪就因为争抢《蓝蓝的夜,蓝蓝的梦》发生激烈冲突。


    双方大打出手。


    香江那边也差不多,陈慧闲和梅燕芳之间的‘千夕之争’,也是大名鼎鼎的抢歌事件。


    两人争夺的歌是改编自日本歌手近藤真彦的《夕阳之歌》,这首歌被改编成了两首歌。


    一首是《千千阙歌》,一首是中文填词的《夕阳之歌》。


    再比如谭永麟和汤宝如争抢玉置浩二的《酒红色的心》,杭天琦、李古一、柳小庆争抢《前门情思大碗茶》,陈泓、耿宁争夺《常回家看看》等等。


    简直不胜枚举。


    各种明争暗斗不比演员撕番、抢戏差多少,不过,类似的事都发生在幕后,很多人都不了解。


    三天后。


    李杰和老周带着一大堆的东西踏上了飞往长安的飞机。


    是的。


    他们没有坐火车。


    上次去长安不坐飞机坐火车,那是因为随行人员太多,坐飞机的成本太高。


    一张机票7-800块,十几个人一趟要1万多,来回两三万。


    滚石是有钱,那没错。


    但《丑奴儿》的制作费用只有50万,坐飞机那是把钱花在刀把上。


    “你今年有什么安排没有?”


    回长安途中,老周突然问起李杰工作上的事。


    “写歌,录歌吧,应该没有其他的活动。”


    “都在燕京?”


    “差不多吧。”


    李杰没准备到处乱跑,主要是宝岛那边去太麻烦,香江那边国语歌市场又很小。


    “那就好,你平时有空多帮忙带带孩子。”


    随后,老周把他们两口子的退休计划说了一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