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月份,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政策正式出台。
在利改税政策出台之前,像诸如电子管厂这样的国营企业需要向国家上缴全部利润,而企业经营所需的各项费用,如厂房建设,设备更新,抗震加固费,员工福利费等等也由国家拨款,如果企业出现亏损,同样由国家补贴。
而利改税政策就是由原先企业向国家上缴全部利润改为向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税率为企业利润的55%。而剩下的部分也并不全部留归企业,而是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再进行分配。
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可以自己留下一部分利润。
利改税政策的动机是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因为企业可以留利,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生产发展的主动性。
这项改革举措对于那些经营状况良好、未来预期收益增高的企业来说无疑有促进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对于电子管厂来说,效用并不明显。过高的税率就决定了电子管厂其实留不下多少利润,而留下的利润也完全不够解决她现在的问题。
5月份的时候,电子管厂的半导体厂房改造动工了。一拖再拖的811工程终于再次启动。
厂房开始动工之后,厂里又开始研究解决生产设备的问题。
半导体的生产设备当时西方仍然对我们禁运,想要直接从国外进口难上加难。
一大早,所有的厂领导就聚在一起开会,研究怎么解决半导体生产设备的问题。
张克祥望着下面一群部门领导,全场鸦雀无声。
“都别不说话啊,当初是你们极力争取上马半导体项目的,现在厂房动工了,设备你们看看有什么办法解决一下。”张克祥扫视了一群众人说道。
之前支持上马半导体项目的一位车间主任说道:“目前西方对我们禁运半导体设备,我们想买肯定是买不到了,我的意见还是要自己开发。我觉得,我们想想办法弄来样机,哪怕是淘汰的也没关系,自己摸索着开发。”
有人反驳道:“关键是现在淘汰的我们也弄不来,西方对我们技术封锁,连淘汰下来的设备都不卖给我们。”
“能不能向部里在反映一下,请求他们跟外贸部商量一下,想想办法。”
有人冷哼一声:“部里……部里能支持我们建厂房已经不容易了。况且外贸要是能从国外买来不早就买了吗?”
“能不能跟兄弟厂说说,让他们把设备先借给我们研究研究。”
“那怎么可能呢?你把设备借走,人家还怎么生产?况且,我们要研究就得拆解,拆了之后你保证一定可以装回去吗?”
“这……”
“那就问问有没有他们不用的设备,我们现在的关键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是一片空白。他们如果有设备能给我们当然最好,如果没有能支援一下我们技术也好嘛。”
众人看向张克祥,向兄弟厂求援这种事当然由厂长出面更好解决。
张克祥想了想,说道:“我估计他们现在帮不上我们什么忙,他们跟我们一样同样受到技术封锁,对我们恐怕是爱莫能助。刚才柯主任说的那个思路,我是同意的,我们还是要自己研发,技术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等于没有技术。但是我看我们也不要退而求其次,淘汰的技术没有意义。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想办法搞最新的。”
“但是……我们从哪里搞呢?”
众人陷入沉默。
张克祥看了看下面的人,无奈地长叹一口气:“我想办法吧。”
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是会议结束后张克祥还是马上联系了部里和其他各兄弟单位,希望可以获得支援。
张克祥先给403厂的总师董为森打去了电话。
403厂是电子管厂援助的单位之一,当时的硅二极管生产线就是援助给了他们。董为森是当时支援过去的62名技术人员之一,现在已成为403厂的总师。董为森和张克祥是同期进厂,但是两人不在同一部门。
电话响了两声之后,董为森接起了电话。
“为森吗?我张克祥。”
一听到是张克祥,董为森十分高兴:“哦,是克祥啊,咱俩可是好阵子没联系了。”
“是啊,你最近挺好啊?”
“挺好挺好,你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还是老样子。”
董为森听出张克祥语气有些不对,问道:“厂里最近挺好吗?”
“唉……一言难尽。”
张克祥把电子管厂最近的情况跟董为森说了一下,董为森心里也有些难受起来。
“唉……咱厂当年多风光,老周厂长在的时候,那真是如日中天。这才几年啊。”董为森不禁感叹。
“是啊,今时不同往日了。”
两人各自在心中回忆过去,电话中陷入短暂的沉默。
董为森知道张克祥打电话来不可能只是为了叙旧,接着说道:“克祥啊,咱厂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你尽管开口,别不好意思。”
“我确实是有个事情,想问问你们能不能帮忙。”
“你说你说。”
“就是我们想升级一下厂里的半导体厂房,部里已经批了,厂房也动工了。但是生产设备一直解决不了,我想问问,你们有没有设备能借给我们,让我们研究研究,我们想自己搞。”
“这……”董为森有些为难:“克祥,这个不是我不帮你。按理说,774厂是我娘家,我不应该袖手旁观。但是半导体的设备你也知道西方对我们禁运,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搞设备。403厂现在的设备都是好几年前的。国家现在一开放,国外的产品大量进来,我们根本竞争不过国外的厂家,幸亏我们还有军工的订单支撑着。厂里现在也很头疼。我们如果有多余的设备,别说借给你们,我们给你们都没问题。但是现在是真没有。”
这个结果其实在张克祥意料之中。
“行,没事,我就是问问。”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张克祥又给其他几家兄弟厂打去电话,结果都是一样的。
他又给部里写了报告,希望部里支援。结果几天之后文件就批了回来,希望厂里自己解决。
张克祥只好自己再另想办法。
六月份的时候,张克祥跟张卫东两人前往北华市政府,想争取彩电生产线项目。
两人之前已经得到了消息,北华目前有两个计划,一是重新建立新厂,但是建立新厂无疑费用巨大。
而第二个计划,就是把这个项目落在北华市收音机厂。北华收音机厂并不属于部属企业,而是北华市的地方企业,规模不大,一共两百人左右,技术实力也并不算强。但是引进的彩电生产线主要是组装,对于技术实力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两人拿着电子管厂的文件资料,来到北华市政府,找到了负责这个项目的企管处处长马荣德。
马处长弄清两人的来意,笑呵呵地接待了两人。
马处长身材矮胖,十分富态,两个小眼睛总是一眨一眨的,看上去十分的精明。
两人递上文件,详细地介绍了电子管厂的技术能力,并且一再保证如果这个项目可以落在电子管厂,厂里一定会努力经营,而且抓紧开发彩电配套的元器件,早日实现生产配件的自给自足。
其实两人介绍的技术能力,马处长一个字也听不懂。他只是一边认真听着,一边不时同意似的点点头。
“咱们国家第一台黑白电视的电子管就是我们厂提供的,我们绝对有这个技术能力可以搞好彩电。不瞒你说,如果不是厂里的经营情况出了问题,我们早就把彩电的关键技术攻克了。如果这个项目能落在我们厂,我们就能有资金研发新产品。现在国内彩电的生产线全都用国外的零配件,利润被大大压缩了。如果我们自己可以生产,那完全就不用看人脸色了。而且我们还能给全国所有的彩电整机厂供货,774厂的规模绝对有这个能力做到。那时候,咱们国家的彩电产品就不用再依赖国外……”
两人介绍了一个多小时,说得口干舌燥。
马处长笑着点点头:“张厂长,我明白,你们很想得到这个项目。市里对这个项目也非常重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落地彩电生产线,北华肯定是不甘于人后的。你们想拿到这个项目,扭转你们厂的困境,这无可厚非。市里也是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带动本地的经济增长。现在中央跟地方分灶吃饭了,我们肯定也是希望一些经济效益高,前景好的项目都得到妥善的安置,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发展。你们厂的技术实力当然是不用多说,我们也很认可。这样吧,我跟市长报告一下,看看哪天你们当面跟他汇报一下。”
“好的好的,感谢马处长。”
“客气了,客气了。”马处长连声说道,他站起来跟张克祥和张卫东握手。
“希望我们可以合作顺利,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
“一定一定。”
两人兴高采烈地离开了。
一走出市政府大楼,张克祥就对张卫东说道:“我们回去再准备准备,下次跟市长汇报的时候,再详细一点。”
“好,我看下次把咱厂的样管也带上。”
“对,还是你想的周到。”
两人相视一笑。
两人正边说边往外走的时候,三个人同样也走了进来。
双方擦肩而过,都认出了彼此。那三个人正是北华收音机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