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啸的追悼会定在了2月2号举行。如他生前所嘱托的,一切从简。
华主席百忙之中亲临现场参加周龙啸的追悼会。
原定500人规模的追悼会,足足来了一千多人。超出的部分几乎全都是电子管厂的老员工。
从中央到地方不少曾经与周龙啸共事过的领导人也来到现场悼念周龙啸。
整个追悼会现场的气氛沉痛而肃穆。
张克祥跟电子管厂的领导员工们站在会场的东边。
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不光是因为周龙啸的去世,更是因为电子管厂的转型计划。
自从上次从周龙啸家回来以后,张克祥就跟张卫东还有另外几位厂领导在研究电子管厂的转型方案。
对于电子管厂转型的实质其实就是调整产品结构,既然现在的产品卖不出去,就只好开发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
而军工的订单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地已经不可能有任何转机,那么出路就只在民品。
厂领导班子研究了好几个方案,结果发现每一个方案都没有办法马上扭转电子管厂现在的困境。
一个想法渐渐地在张克祥的心中产生。这是一个十分痛苦但好像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就在追悼会的前一天,他叫来了张卫东,准备跟他商量一下。
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张卫东十分震惊地看着他。
“砍掉生产线?”
“对。”张克祥神情严肃地点点头。
张卫东在心中沉思: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仅不容易,甚至有可能出事情。
电子管厂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她的每条产线的建立并不是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是由国家计划来决定。换句话说,厂里每条电子管的生产线都是国家下达给她的生产任务。而现在张克祥要砍掉它们。
“这个事情要不要先报给主管部门询问一下?”
“就算报给上级单位,他们恐怕也只能同意。咱厂现在的情况已经不仅仅是开发新产品就可以解决的了的。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落后。厂里的很多产品已经被半导体器件取代,已经没有人再用了,国家的很多军工单位也都在采购国外的半导体器件。我们继续保留这些生产线毫无意义。我们如果想要转型,这些已经不能盈利甚至亏损的生产线就必须砍掉。否则,咱厂现在的困境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我们再也坚持不住。”
听完了张克祥的解释,张卫东也意识到,砍掉这些生产线已经是厂里自救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了。
电子管厂如此庞大的规模想要转型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他看向张克祥:“你已经决定了?”
张克祥神情严肃地说道:“我们只有轻装简行才更容易转型。”
张卫东低下头,皱着眉头沉思。
他只想了几秒钟,就抬起头看着张克祥,说道:“那就这么做吧,我支持你。出了事咱们两个一起担着。”
追悼会结束后,电子管厂的人陆续退出了会场。
张克祥和张卫东两人并肩向外走去。
“砍掉生产线的事情,你打算什么时候跟厂里说?”
“就明天吧,越拖越困难。况且咱厂也拖不起。”
张卫东看了一眼张卫东,只轻声说道:“好。”
砍掉生产线谈何容易,除了上面的压力以外,张克祥还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下面的压力以及对员工的愧疚。
第二天,厂里召开了关于调整产品结构的征询会,所有部门科室和车间的负责人全部到场参加。
他们当时还不清楚会发生什么。
这场征询会围绕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要砍掉哪些产品。
张克祥看着下面的各个负责人,胸中沉住一口气,告诉自己:不能手软。
他缓缓开口说道:“厂里目前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军工的订单现在锐减,我们想要自救只能往民品的方向发展,拓展新的产品。但是厂里目前很多生产线已经半年多没有接到订单了,如果继续保留这些产品只会拖累厂里。所以这次让大家来开会就是研究讨论一下,哪些产品我们要砍掉。各个车间都说下自己的意见。”
来参会的人闻言马上就好像炸了锅一样,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砍掉生产线?为什么要砍掉生产线?”
“太突然了,一声招呼都不打……”
“怎么能砍掉呢,都是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
…………
…………
张克祥看着下面的人左顾右盼相互私语,使劲地敲了两下桌子。
会议室内安静了下来。
“你们谁有想法,一个个地说。”
张克祥说完,下面的各科室车间负责人全都默不作声。
这当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谁也不愿意厂里砍掉自己负责的生产线。
但是他们心里其实也清楚,张克祥说得对,厂里想要活下去就不得不这么做。很多生产线的亏损情况已经十分严重,而亏损的部分全部由国家补贴。那些生产线不光拖累着电子管厂,也拖累着国家。
各车间负责人全都低着头,默不作声,仿佛在等候宣判一样。
会议室内死一般地寂静。
看到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张克祥决定他先开口。
他一开始就知道这不会是个容易的过程,砍掉生产线就好像是用刀往自己身上拉,但是为了厂的继续发展他不得不这么做。
他决定第一刀由他砍下。
“昨天我跟卫东厂长研究了一下,目前收讯放大管的产品已经长期没有效益,除了少部分管型还有订单以外,其余的管型已经没有了市场。我提议,收讯放大管的产品车间从今天起停止生产。”
收讯放大管曾经是电子管厂最强力的产品系列,其中就包括为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广播电台而研发的“八大管型”。
负责收讯放大管车间的王主任怎么也不会想到,上来第一个就砍掉的产品居然会是自己负责的车间。
张克祥说完,王主任就“噌”地站了起来。
他情绪激动地说道:“厂长,收讯放大管以前是咱厂效益最好的产品啊,之前全国一半以上的产品都是用我们生产的,不能说砍就砍啊。”
张克祥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你说的这些我当然都知道。但是你也说了,以前是咱厂最好的产品,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市场上的半导体器件已经先进太多,已经几乎完全替代了电子管,没人会在用这个产品,我们在保留这个产品没有一点意义。”
“那也不能说砍就砍啊,落后了我们就继续开发新产品,总能开发出市场需要的电子管,现在就因为旧产品卖不动,就要砍掉整个车间,我想不通。”
“这不是你开发新产品就能解决的问题,电子管现在已经彻底落后了,半导体器件各个方面性能都比它强,就算你开发出更先进的收讯放大管,在半导体器件面前它也是落后的,落后的产品你怎么可能指望市场接受它。”
“我还是想不通,收讯放大管是咱厂的功臣,它创造了多少利润啊。就因为它落后了,现在就要彻底抛弃它?”王主任越说越激动。
“对!就因为它落后了,所以我们必须抛弃它!”张克祥突然厉声说道。
张克祥的直截了当让王主任愣在了原地。
“你不能接受,我可以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们现在必须毫不留情地抛弃那些已经落后的产品。”张克祥双眼凌厉地注视着王主任继续说道:“落后会怎么样,你,包括在座的各位心里应该都很清楚。”
王主任继续争辩:“可是收讯放大管的产品是咱厂好不容易一个一个开发出来的,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是不知道多少人的付出。从产品,到技术,再到材料那是多少人的心血啊。当年为了开发八大管型,多少人废寝忘食,彻夜奋战,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你现在说砍掉就砍掉。况且,砍掉之后车间的人去干吗呢?”
王主任说的这些,张克祥心里何尝不清楚。
他看向下面的各个车间主任,知道他们嘴上不说,但是心里也都是这个看法。
他站起来,目光扫向下面的每一个人。
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手抖,这第一刀必须砍下去。
“不错,你说的很对。不止是收讯放大管,其余的很多管型也都是我厂和其他兄弟厂还有一些单位对我们大力的援助才成功开发的。不知道多少人的付出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产品体系。我心中十分清楚这背后的艰辛,八大管型当年的攻艰我也参与了,当年我刚二十岁出头,跟工具科的其他同志们参与了模具的制造,当时吃住都在车间,不分白天黑夜奋斗的场景宛如昨日。”
张克祥的话同样勾起了下面一些厂里老同志的回忆。
“但是,时代在发展,国家要进步。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产品如今已经落后于时代,它们就像藤蔓在束缚着我们。为了赶上时代的发展,我们只能放弃它们。无论这个产品当年的开发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无论这个产品曾经多么重要,当它落后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放弃它,将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否则被时代的抛弃的将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而是我们一整个厂。至于产品砍掉之后车间的员工要干什么,我们可以想办法联系一些可以马上产生效益的替代产品先生产着,等开发出我们自己的新产品再替换。”
“不是,厂长,您再考虑考虑。收讯放大管是功臣啊。再说您让我们车间的人放弃生产收讯放大管,去生产别的东西,大伙心里一时也接受不了啊。”
“接受不了的就离开774厂!愿意辞职的辞职,愿意退休的办提前退休,厂里都支持。”
张克祥如此说完,王主任已经没有了反驳的力气。
之所以从收讯放大管下手,张克祥其实心中也经过了考量,只有让所有人看到厂里连曾经的明星产品都砍掉,才能让众人明白厂里在转型上的决心,后面的很多工作才好推进。
见王主任不再反驳,张克祥仿佛法官判决似的说道:“这个就这么定了,收讯放大管从今天起停止生产。”
王主任叹了一口气,无力地坐在了凳子上,沮丧的神情溢于言表。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唉,我回去怎么跟车间的人说。”
张克祥心中不难受吗?当然难受,收讯放大管就有他参与开发的产品。
那是他一生最骄傲的时候,自己参与开发的产品用在了国内第一台大功率广播发射台上,而且每年都为厂里创下高销量,那种为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荣光伴随了他整个青年时期。然而这份荣光终于还是陨灭了。
张克祥面不改色,说道:“其他车间也都汇报一下情况。”
各个车间开始汇报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还有订货情况。
随着各个车间的汇报,一个又一个的产品被砍掉,电子管厂曾经引以为豪的一个个光辉的“羽翼”一个个的凋落。
张克祥的手段可以说“心狠手辣、毫不手软”,最终全厂只剩下了三十多个原有产品。
会议结束后有的车间主任还坐在凳子上,眼神空洞地看着面前的墙壁,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梦。还有的车间主任直接泪洒当场。
王主任失魂落魄地往车间走去,他们曾经是这座工厂的主力,生产的是占到全国市场一半份额的明星产品。
转眼间,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就被砍掉了,而且再也没有重新恢复的可能。
就像张克祥所说的,即便是生产出更加先进的电子管,在半导体器件面前它也是落后的,落后的东西只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