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刚开年就有好消息传来。
电子管厂拉出了第一根锗单晶,同时制定了制造二极管和三极管的锗单晶技术要求。
这意味电子管厂已经具有了批量生产半导体锗二极管和锗晶体管的能力。
但是半导体实验室并不止步,王成伟随即又马上开始试制硅二极管。
相比于锗二极管,硅二极管的性能更加稳定,而且可以在一百五十度的高温中工作。最重要的是,它的原料更加容易获得,生产成本也更低。
可是硅二极管的生产工艺相比锗二极管要困难得多,王成伟的研发一时陷入了困境。但就在王成伟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场国内的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研发进程。
就在电子管厂启动硅二极管研发不久,周龙啸收到一封总参发来的密件。
周龙啸当时正在办公室里翻阅国外最新的电子管资料,秘书神色匆忙地走了进来。
“厂长,总参来的密件。”
周龙啸稍稍有些吃惊,虽然他们是军工单位,但是总参直接给发密件给他们还是比较少见的。
周龙啸接过文件,朝秘书说道:“你去忙吧。”
“好的。”
秘书走后,周龙啸检查了一下文件,确认档案袋完好无损。
他撕开了档案袋。
周龙啸看完文件后,心中一震,丝毫没有耽搁,赶忙让人叫来了王成伟。
王成伟正在实验室忙着硅二极管的研发,听到周龙啸找他,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厂长,你找我?”
“你来,把门关上。”
王成伟一愣,看着周龙啸神情十分严肃,他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出什么事了,厂长。”
“你现在马上动身去总参参加一个机密会议。记住,一定要保密,对谁都不能说。”
王成伟正一脸的疑惑,周龙啸把密件递给了他。
王成伟看完密件,同样一脸的震惊。
他稍稍平复了下心情,面色凝重地说道:“我明白了,我马上动身。”
“嗯,不用回去拿东西了,他们会接应你,你现在就走。”
“好。”
周龙啸以回老家探亲的名义给王成伟批了假,命他火速赶往总参。
而厂内,除了周龙啸以外,没人知道王成伟的真实去处。
电子管厂收到这封密件的原因还得从去年的九月份说起。
1958年9月24日,国民党18架F-86战机侵入温州上空,我空军马上起飞拦截。双方在交战中,我军一架歼5战斗机被击中,飞行员王自重不幸牺牲。当时我国其实并不清楚王自重驾驶的歼5到底是怎么被击落的。
后来在进行地面搜救时,我军发现了一些导弹残骸还有一枚没有爆炸的导弹,才知道原来台军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空对空导弹武器,也就是后来被世人所熟知的美国的“响尾蛇”导弹。
获得了这些残骸后,国家十分重视,马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了研究和仿制工作,任务代号“55”。
55工程是最高保密项目。周龙啸收到的密件,就是命令他们参加仿制响尾蛇导弹的任务,并负责其中的半导体二极管部分。
王成伟被派往总参参加机密会议,并且在会议之后带回来四只二极管样品,这四个样品刚好就是硅铝键合金节二极管。在当时属于非常先进的半导体二极管。
回厂之后,王成伟先去找周龙啸汇报情况。
听完王成伟的汇报之后,周龙啸脸上的表情已经怒不可遏。
“真是欺人太甚!”周龙啸拍着桌子愤怒地吼道。
“对方使用的这种新式武器非常先进,没人想到居然直接从飞机上发射导弹,而且采用红外线制导,对方在视线范围以外就可以发起攻击。这次的事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总参给所有参与单位都下达了死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总参给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是仿制这种管型。”
王成伟拿出一个盒子,他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四只半导体管。
周龙啸虽然并不十分懂技术,但是他看到那四只半导体管的时候也意识那种半导体管跟他们现在已经能生产的不是一回事。
“你现在马上开始仿制,事关国家安全,这种半导体二极管我们必须马上可以生产。”
“我明白,我马上开始。”
“记住,一定要快,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做出来。”
“厂长,你放心,没有样管我们都能做出来。现在有了样管可以参考,对于我们来说更不在话下。”王成伟信心十足地说道。
周龙啸点点头看向王成伟:“成伟,这件事就看你的了。”
“厂长放心,给我一个月的时间。”
王成伟离开周龙啸的办公室后就启动了对样管的仿制。拿到了更先进的样品之后,王成伟信心十足。一个月的时间,他并不是吹牛。没有样管作为参考,王成伟都能带着人摸索着制造半导体管。现在有了更先进的管子作为参考,研发的难度被大大降低。说白了,抄还不会抄吗?
果然,不到一个月王成伟就仿制出了二极管,成为完成了总参下达的任务。
而这次仿制无疑让电子管厂在半导体二极管的技术上进步不小,很多关键技术随之突破。
随着半导体技术上的进步,周龙啸萌生了进一步扩大半导体器件生产规模的想法。
他叫来了王成伟,准备给了他一个新任务。
“厂长,你找我?”
“成伟啊,你来。”
王成伟坐在了周龙啸面前。
“咱厂目前的半导体生产你怎么看?”
周龙啸上来就问自己对半导体生产的看法让王成伟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
但电子管厂的员工在周龙啸面前从不藏着掖着,向来是有话直说。
王成伟只想了几秒钟,就直言不讳地说道:“厂长,我觉得咱厂现在的半导体生产太小家子气了。”
“哦……怎么个小家子气?”
“厂长,咱厂是万人大厂,哪个车间不是成百上千号人,结果半导体的生产就那么几个人。我打个比方,咱厂要是烧饼,半导体的生产就是上面的芝麻。现在半导体器件的应用是不如电子管,成本也比电子管要高得多。但是这东西潜力大啊。我也明白,生产半导体器件不是国家计划内的任务。但是我觉得,咱厂怎么着也应该适当地扩大一下半导体的生产规模。”
王成伟跟周龙啸想到一起去了。
“嗯。”周龙啸点点头:“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半导体器件虽然不是国家下达给我们的任务,但是我也觉得有必要重视起来。”
听到周龙啸这么说,王成伟突然意识到厂长似乎是有了想法,他眨眨眼等着周龙啸说下去。
“这样吧,我把咱厂的一个电子管的生产车间划给你,专门用来生产半导体器件。另外再给你两百个人的名额,这两百个人你是从厂外招还是从厂内调我不管,你自己决定。你去单独成立一个半导体生产车间,车间主任就是你了。”
听到周龙啸一下子就给了自己一整个车间还有两百个人,王成伟欣喜若狂。
“厂长,真的?”
“这还有假的?”
他激动地说道:“厂长,哎呀,你太英明了。难怪就比我大三岁,你能当厂长呢。”
“不过……”周龙啸打断了他。
王成伟一愣,心道:还有条件?
“厂房和人手我可不是白给你,我得给你安排任务。”
王成伟眨眨眼不说话,等着周龙啸说下去。
“三年,我给你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半导体技术至少要能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
周龙啸特意在“至少”两个字上加重了音调。
王成伟好像立军令状一样,站起来一脸严肃地说道:“厂长,你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周龙啸笑了笑:“那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
“是。”
半导体技术诞生的很早,但其实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各个国家也才发展了几年,我们当时与他们的差距确实不算大。
王成伟敢打包票,心中其实是有底的。
“去吧,赶紧开始准备。”
王成伟满脸激动的神色,离开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看着王成伟离去的背影,周龙啸在心中为电子管厂做着规划:半导体器件这条线如果能站稳脚,电子管厂至少未来二十年内不会落伍了。
而就在电子管厂内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时,一条噩耗突然传来。
中苏关系破裂了。
苏联单方面终止了对我国的援助协议,援助专家也要马上被撤走。
这件事情对于电子管厂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实影响已经不那么大了。
电子管厂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在逐步有计划地减少对苏联的依赖,无论是替代材料的国产化还有新产品的研发方面,都在逐步地自力更生。
苏联停止援助的时候,90%以上的关键材料已经都可以在国内得到满足。
而在电子管的新产品研发方面虽然一开始都是根据苏联的产品进行仿制,但是一旦仿制成功就会在仿制产品的基础之上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方面。苏联可以生产的电子管当时红旗电子管厂已经大多都可以进行生产了。
而在半导体方面,差距则更小了。苏联的发展时间也不算长,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本就不算大,加上电子管厂研发的速度很快,锗材料和全部零部件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而在研发目标上,其实电子管厂当时已经盯上了美国的四极管。
所以当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停止,实际上电子管厂因此受到的影响其实很小。
但在有些领域就并非如此了。
当时很多工业领域我们还严重地依赖苏联,所以当苏联停止援助了,很多领域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比如广播设备。
当时我国的广播设备所用的两种电子管Γ431和Γ433完全都是由苏联提供的。
苏联停止了这两种电子管的供应,意味着我们的广播设备将无管可用,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随时面临着瘫痪的风险。
事情一发生,一机部负责广播设备的同志秦牧火急火燎地前往电子管厂找周龙啸寻求帮助。
秦牧一到电子管厂就说自己要找周龙啸。
电子管厂的人领着他来到厂长办公室,结果周龙啸不在。
问了秘书之后才知道,周龙啸去了车间。
秦牧又跟着秘书去了车间找周龙啸。
周龙啸正在直热式电子管车间了解他们目前的良品率情况。
秘书领着秦牧急匆匆来到周龙啸面前。
“厂长,一机部有人找你。”
听到秘书说是一机部的人,周龙啸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你好,同志。”
秦牧都已经顾不上打招呼了,上来就说道:“周厂长,救急啊。”
听到对方这么说,周龙啸不禁皱起了眉头,询问对方出了什么事情。
“苏联停止了对我们的援助,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用的都是他们提供的电子管。他们一断货,一旦广播设备的电子管出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可以替换的。现在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处在随时瘫痪的风险中,你们厂能不能马上开始仿制广播设备上用的电子管?”
周龙啸一听,不敢耽搁,马上说道:“走,先去我办公室说。”
秦牧跟着周龙啸急匆匆地来到办公室。
“电子管的型号你知道吗?”
“我知道,是Γ431和Γ433这两种。”
听到这两种管型,周龙啸稍稍愣了一下,回忆似的想了想,自言自语地说道:“Γ431……Γ433……这两个型号我好耳熟啊。”
他随即又看向那位同志,说道:“同志,你稍微等我下啊。”
周龙啸走出办公室,让秘书把收讯放大管车间的赵主任叫来。
赵主任来到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厂长,你找我。”
“哦,你来,赵主任,我有个事想跟你确认一下。”
赵主任看了看周龙啸又看了看旁边一机部的同志,走到了跟前。
“咱们厂去年仿制了不少苏联的管型,我记得当时你们车间仿制了几款用在中短波广播电台上的管子。”
“对啊。”
“Γ431和Γ433这两款你有印象吗?”
“哦,这两款啊。”赵主任笑着说道:“已经仿制成功了,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国内一直用苏联的管子,我们打不开市场,就一直没有量产。”
“哦……”周龙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机部的那位同志瞪大了眼睛,突然站起来看向赵主任,一脸不可置信地说道:“你们已经可以生产了吗?”
赵主任被那位同志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被他这么一问竟然有些心虚了。
“对……啊,是Γ431和Γ433吧?”
“你们怎么不早说。”秦牧刚问完就觉得自己这个问题愚蠢。
红旗电子管厂属于二机部,怎么会向他们一机部汇报技术成果呢。
秦牧松了口气似的,笑着说道:“你们真是有远见。”
赵主任摆摆手,说道:“不是我们有远见,是我们厂长有远见。我们厂长说了,苏联能生产的管我们都要能生产,这是我们厂最低的目标。等再过几年,苏联造不出来的管我们也要能生产。”
秦牧激动地走过去握住周龙啸的手:“周厂长,你真是太有远见了。这次真是帮了大忙了,你们是大功一件啊。我回去要跟部长汇报,让他跟二机部沟通,让二机部嘉奖你们。”
“哎,过奖过奖……那这样,我马上让赵主任他们车间先量产一批。先解决了燃眉之急再说。”
“好的好的,感谢感谢。”
周龙啸又看向赵主任:“你们车间最快什么时候能下线一批?”
赵主任想了想说道:“月底之前,我们应该能产五万只。但是……”
赵主任又看向秦牧:“用量你们能保证吗?别我们生产出来,你们又要不了。”
秦牧走过去握住赵主任的手,说道:“那可是太能了,以后全国所有广播设备的电子管就用你们厂的了。”
秦牧说的话当然是情绪激动中开出的空头支票,不可能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用电子管厂的产品的。
但是在广播设备上用的电子管,774厂一度占据着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持续十几年。
电子管厂在产品研发上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一机部的重视。很快他们就接到了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