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回国

作者:姜是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周龙啸一行人的学习一共持续了十个月,比原定计划早两个月就结束了。


    1955年7月,周龙啸等人回到了国内。


    周龙啸回到了国内才发现,工厂的建设进度比他预想的慢了很多。


    依照周龙啸的脾气,当时的建设速度是远远不能让他满意的。他开始想方设法地给工程进度“提提速”。


    从客观的角度说,当时的工程进度其实并不算慢。不止是周龙啸,所有参与电子管厂建设的人员都对此充满了激情。他们年轻,有朝气,在那个年代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在这座即将诞生的共和国明珠上。为了让红旗电子管厂早日开工,每个人都在加班加点地忙碌。


    而且建设电子管厂的工程量是极其巨大的。电子管厂已经不能算是一座工厂,她应该被称为一个小型的社会更加贴切些。


    工厂的全部建设规划,除了厂房车间以外,还包括道路,水管管道,输变电站,地下电缆,专用铁路,邮电局,学校,宿舍,食堂,商店等等。而每座建筑又要考虑土建、通风、电气、炉子等等。


    这无疑是巨大的工程量。


    按照苏联专家的设想,这座工厂四年的时间可以完全竣工已经算快的了。


    然而在周龙啸的心中,关于电子管厂的建成却有另一张时刻表。


    事实证明,基建狂魔的基因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种下了。


    周龙啸当即去找了负责此次承建任务的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负责人王家河,希望对方可以想办法加快施工速度。


    二建就在陆丰区,位于云水桥一带,距离电子管厂的施工地并不远。


    周龙啸在王家河的办公室见到了他。


    周龙啸自我介绍的说道:“你好,我叫周龙啸,是红旗电子管厂的厂长。”


    “哦……是周厂长啊,你好你好。”


    两人相互握手。


    “周厂长来找我,是想要了解一下你们厂的工程进度吧。正好,我最近也想跟你见一面,商量一下你们厂宿舍的工程问题。”


    周龙啸笑笑说道:“其实……我是为了别的事情来找你的。”


    “别的事情?”


    “对,我们厂的工程进度我都去看过了,我是想跟咱们沟通一下,能不能把我们厂的工程进度再加快一些。”


    “加快?”


    “对,我觉得进度有些慢。”


    王家河闻言,心中有些奇怪。


    “我们都是按照施工计划进行的,进度没有慢啊。”


    “我不是说咱们施工慢,我是觉得施工计划慢。能不能想办法再加快一些。”


    “嗯……是要更改施工计划吗?”


    “倒也不用更改吧,在现在的基础上加快一些就行。”


    “但是……这个进度已经是最快的了。而且现在北华还有好几个工业项目都在建设,确实是没有那么多人手了。”


    “这个我明白,所以想要问问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这个项目国家很重视,电子管在军工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关系到国防安全。早日建成,早日投产,那么国家就可以早一天摆脱国外的控制。”


    王家河低头想了想,说道:“我明白了,这个事我来想办法。”


    “那就辛苦啦。”


    “哎,为党和人民,何来辛苦一说?”


    “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包在我身上。”


    两人再次相互握手,告别了彼此。


    在从周龙啸口中得知了电子管对国防的重要性之后,王家河马上开始了行动。


    二建确实是没有额外的施工队了,所有的施工队都在项目上。


    于是王家河决定:就地招募一支新的施工队。


    王家河让人在附近村镇的路口、街道都贴上招工的大字报,担心有些老百姓不识字,又派了人敲着锣在各个村镇走街串巷地高喊:招工啦。


    老百姓纷纷被吸引出来。


    有人站在大字报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上面说的啥?”


    “你没听见喊吗,政府招工呢。”


    “招工?招工干啥啊。”


    “要盖工厂呢。”


    “地里还有那么多活呢,谁有这个闲工夫啊。”


    “哎,政府招工这一个月给多少钱啊。”


    “一个月二十五块。”


    “多少?”


    “二十五啊。”


    “这么多?!这工人比农民怎么多赚这么多呢。”


    “在哪啊,我去报名。”


    “你去报名?你家地不管了?”


    “那我让我儿子去,地里的活我来干。”


    “我也去,你让你儿子叫上我一起。”


    “还有我。”


    报名突然踊跃了起来。


    很快,一支五百人规模的施工队就组织好了。


    这支施工队被带到电子管厂的工地上,和原来的施工队组成两班倒的队伍,昼夜不停地施工,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了。


    晚上施工的时候,照明条件不够,就在工地上点起火把来照明。


    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


    周龙啸还是觉得慢,他准备把设备安装的时间也提前。


    按照建设计划,在厂房全部完成之后才会进行生产设备的组装。电子管厂拥有仪器一万两千多件,这些仪器只需要简单的组装就可以使用。


    关键是另外的三千多台设备,其中还有大型设备。这些设备安装之后还需要调试,然后在进行试生产。这并不是个三两天就能完成的过程。


    周龙啸决定将厂房施工和设备安装同步进行。


    其实施工完成之后才能进行设备安装这样的安排很合理。苏联当时支援的设备中有很多是精密设备,对于安装环境是有一定的防尘要求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坏设备。


    周龙啸叫来了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设备同步安装是否可行。


    技术人员也都犯了难。


    “周厂长,按理说其实是不建议这么做的,精密加工设备的安装环境十分苛刻,如果是在施工还没有完成的车间就组装,车间里的灰尘很有可能影响设备的使用,甚至可能造成损坏。”


    周龙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现在我们有多少设备属于精密设备?”


    “这个……我们没有具体统计过数量,但是至少有一半。”


    “那就行了,有一半是,那就有一半不是,我们就先组装这些。”


    说完,周龙啸就拉着技术人员们挨个查看车间的施工情况,看看哪些车间可以安装设备。


    各个车间的施工进度参差不齐,有些已经基本完成建设,有些刚刚吊顶,还有些刚刚打好地基。


    周龙啸一个车间接一个车间的查看,在确定了哪些车间的地面铺设已经完成,基本可以安装设备之后,周龙啸又跟技术人员开始研究哪些设备的安装对环境没有太高的要求。


    周龙啸与工厂的技术人员商量过之后,挑选了一批大型设备,决定将这些设备的安装与厂房的地面铺设同时交叉进行。


    所以在各个还未完成建设的车间里就出现了这一幕:施工人员在前面铺一部分技术人员就在后面安装一部分,建设速度确实提高了不少。


    但这个做法被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知道后,马上就遭到了他强烈反对。


    伊万诺夫是援助电子管厂的苏联专家总师,当他发现了周龙啸的做法之后,就带着翻译怒气冲冲地来到了周龙啸的办公室,站在办公桌前就开始兴师问罪。


    以下对话由翻译转述。


    “你为什么把那些大型冲压机床提前安装,那厂房还没建设完成,你这么做有可能会损坏设备。而且为什么不先跟我们打声招呼,你想干哈?”


    面对怒气冲冲的伊万诺夫,周龙啸起身走过去,笑着解释道:“这个是这样,现在的进度我们确实觉得有些慢,让设备安装跟厂房建设同时进行确实能加快不少速度。我们也是希望能早日让电子管厂开工,没有别的意思。”


    “那为什么不跟我打招呼,而且你这样做非常冒险,万一损坏了设备,你承担这个责任吗?”


    周龙啸依旧和颜悦色地笑着说:“这个,我们其实是研究过的,那些安装的设备其实都不是精密设备,对安装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高的,而且我们在安装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措施,确保了没有问题才动手的。”


    伊万诺夫依旧咄咄逼人。


    “瞎整你们这是,你知道这是多严重的问题吗?马上停止安装,把设备装回去!”


    伊万诺夫的咄咄逼人让周龙啸的心中也有了一些火气。


    他不客气地说道:“伊万诺夫先生,我很尊重你。但是我是这个厂的厂长,我有权利决定这么做。”


    “工厂不是你一个人建成的,是所有人的心血。现在因为你的决定,如果造成了机器损坏,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我来承担!你放心,出了事,不用你承担责任。”


    “你怎么承担?你承担的了吗?马上停止安装。”


    周龙啸眼见软的不行,使劲一拍桌子,神色转眼就是一副怒容。


    他怒气冲冲地吼道:“我是电子管厂的厂长!这里我说了算!我说安装就安装!”


    周龙啸的手拍在桌子上,发出巨大的轰响,让伊万诺夫十分地震惊。


    作为援助专家,他们还从未被质疑过,更没有人敢对他们拍桌子。


    伊万诺夫见状,也坚决不让步,同样使劲的一拍桌子,表情更加愤怒。


    “想要建设现代化的工厂,就得按照科学的程序,你这样是冒险。”


    伊万诺夫的话并不夸张。


    当时有一些设备确实是在“基本”结束了土建的条件下勉强安装的。


    “冒险就冒险,中国有中国的情况,不能全按照你们那一套来。要是那样慢慢悠悠地,中国要多久才能富强起来?”


    “出了问题,你不怕你上司追究责任吗?”


    “追究责任也是我的问题,也怪不到你头上。”


    “你以为我是怕被追责吗?我是担心你们设备出问题。”


    两人谁也不肯让步,争吵越来越激烈。


    翻译在一旁冷汗都要下来了。


    双方你来我往足足吵了半个小时,周龙啸寸步不让,最终伊万诺夫只好勉强妥协,同意部分设备的安装与厂房建设同时进行,但是仅限非精密设备,而且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除尘作业之后才可以安装,而且安装的时候必须还要有苏联专家在场。


    周龙啸也一一同意。


    这场争吵算是结束了。


    翻译在一旁冷汗直流不是没有原因的。


    周龙啸顶撞苏联专家其实是个很危险的举动。


    那是一个到处以苏为师的年代,顶撞苏联专家,很有可能被打成“典型”。


    周龙啸敢于坚持己见,反对苏联专家的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但是周龙啸敢于坚持己见的做法确实让伊万诺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隐隐觉得这位厂长有些不一样。


    而周龙啸的做法不光极大的加快了工厂的建设速度,确实也没有出现问题。


    苏联专家的担心固然也有道理,但是正如周龙啸所说的,中国有中国的情况。


    在周龙啸的种种努力下,工厂的建设进度被大大提前。


    1956年初,工厂的大部分基建设施都已经完成,三分之二的设备都已经安装完毕。


    但是工厂的建设又面临着新的问题。


    问题就出在剩下的三分之一的设备上。


    工厂的大小设备绝大部分都是由苏联直接提供,剩下少部分由国内的工厂负责制造。


    剩下未安装的这三分之一的设备中有一部分是由苏联提供,但是却迟迟没有到货。


    而剩下的由国内工厂提供的仪器和零配件不是迟迟没有到货就是到货安装了以后发现质量有问题,只好退回去返工。


    当时由国内厂家提供的零部件质量上参差不齐,有些零件因为公差太大根本无法适配,还有些零件安装了以后完全不起作用。


    一家国内工厂提供的用在电路上的零配件,安装上之后,一合闸,滋滋冒火星子。


    早晨的会议上,周龙啸听取了各个车间主任的汇报,详细了解了目前是哪些设备和仪器还没有到货。


    会议结束后,他把供应科的所有人全部叫到了办公室。


    目前应由国内工厂提供的仪器和零配件,没到货的主要集中在天津,上海和东北三个区域。


    周龙啸把供应科只留下两名同志,其余人组成三个坐催小组,分别前往三个地方催货。


    他命令似的说道:“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件,那就是催。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无论如何要催他们赶紧发货,催不到那你们就坐在那里等,什么时候他们发货,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明白吗?”


    “明白!”


    三个坐催小组马上乘坐火车分别前往了自己的任务地点。


    而苏联方面没到货的,只能由周龙啸亲自出马。


    周龙啸找到了伊万诺夫。


    虽然说周龙啸偶尔会与伊万诺夫起争执,但是伊万诺夫心中其实并不讨厌周龙啸,甚至有一丝钦佩。加上周龙啸经常向他请教,所以伊万诺夫心中对周龙啸其实很有好感。


    周龙啸找到伊万诺夫之后,并没有明面上直接了当地催他。况且伊万诺夫也不是这些设备的直接负责人。


    他借口说想要跟伊万诺夫汇报一下目前设备到达的情况。


    周龙啸找他汇报工作,伊万诺夫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周龙啸开始笑着汇报:“丝杠拉管机,缺货。”


    伊万诺夫点点头。


    “长行程冲床,缺货。”


    伊万诺夫面无表情地听着。


    “反拉力马达,缺货。”


    伊万诺夫面色微微有了变化。


    “磨膏机,缺货。”


    听着听着,伊万诺夫发现了不对劲。


    周龙啸向他汇报的设备全都是还没到货的。


    听着翻译口中一句又一句的缺货,伊万诺夫当然明白了周龙啸的意思。


    只好打断说道,他会尽快与国内厂家沟通,让他们尽快发货。


    周龙啸嘴上一边答应着一边说着感谢。


    但是说完了之后,依旧还是纹丝不动地坐在伊万诺夫的办公室里,笑眯眯地看着伊万诺夫。


    伊万诺夫被满脸笑容的周龙啸盯得有些发毛。


    他只好起身,告诉周龙啸,自己现在就去给国内打电话。


    周龙啸看着伊万诺夫打完电话之后,才笑呵呵地告别了伊万诺夫。


    望着周龙啸离去的背影,伊万诺夫无奈地看了翻译一眼,说道:“你们中国人都像他一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吗?”


    翻译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只好尴尬地笑笑。


    从此以后,周龙啸每周五的下午都会去找伊万诺夫“汇报工作”。搞得伊万诺夫每次周五见到周龙啸就知道自己又该去打电话了。


    就这样,在1956年的入夏之前,电子管厂几乎全部设备都完成了安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