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问题刚刚解决,电子管厂马上就又面临新的困境。
按照周龙啸的规划,他是希望在1956年的十月份就能让电子管厂正式开工生产的。而部里同样也是这个意见,并且按照这个时间给他们下达了命令。
如果进度顺利的话,其实十月份开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是事情偏偏就没有那么顺利。
电子管厂除了生产设备是由苏联提供以外,其实连生产原材料也是由苏联提供。
最初的援助协议里,苏联同意提供小管型一个月,大管型三个月的生产原料,以后则需要从苏联进口。
而这批原材料原定今年四月份就应该到货了。
生产设备大部分都已经安装完毕之后,周龙啸就打算进行下一步——试生产。
一是为了让职工提前熟悉流程,二是检验一下设备。
但是苏联的原材料迟迟不到货,试生产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周龙啸为此也反复找过伊万诺夫,但是已经五月份了,原材料还是没有到货。
一天下午,周龙啸正跟技术科的人研究一台大型设备的改进问题,党委书记陈杰急匆匆地走进来。
“老周,出事了!”
周龙啸看过去,问道:“怎么了?”
“刚刚收到苏联方面的通知,他们提供给咱们的原材料预计要下半年十一月份才能到货。”
“什么!”
如果原材料十一月份才能到货的话,那意味着电子管厂十月份一开工就得停工。
周龙啸心急如焚,急得在办公室走来走去。
开工日期已经作为命令下达给他们,已经没有了更改的可能。
况且国家和人民都在期待着这座共和国明珠的建成,一开工就停产这个结果周龙啸不能接受,厂里也不能接受,国家更不可能会接受。
“现在怎么办?”陈杰问道。
周龙啸准备先向部里求援。
“这样,你马上向部里报告,请他们帮助协调看看,就算不能全部到货,让苏联先发一部分原材料也好。我这边再去找外贸部问问,看看他们能不能从国际市场先弄到一批原材料给我们。”
“好。”
两人马上开始分头行动。
陈杰随即写了报告,向部里求援。部里也派人与苏联方面沟通,但是苏联受到当时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确实没有办法按照原定时间供货。
这条路,走不通了。
周龙啸又跟外贸部沟通,希望他们可以从国际市场买到少量的原材料,至少帮助他们撑到苏联的原材料到货。
但是这条路,同样走不通。
原因还是在于国外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封锁上,想要买到普通商品已经不容易,购买大宗工业原料更是难上加难。
而电子管的原材料又种类繁多庞杂,在当时连一丝缝隙都不给你留的严密封锁下,想要通过进口满足电子管的原材料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无异于你拿着钱求人家卖给你,但是人家不卖。
厂领导班子多次开会商讨,也多次与苏联方面沟通过,但是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一天的厂领导例行会上,从厂长周龙啸到副厂长袁富民,再到党委书记陈杰以及各科室主任,厂领导们一个个全都一筹莫展。
办公室内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一种无力的挫败感萦绕在每一个人心头,所有来开会的人全都默不作声。
办公室内安静地一丝轻微的异响也像一声巨大的轰鸣,挑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党委书记陈杰越想越气,突然摘下帽子,狠狠地扔在桌子上,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
突如其来的巨响吓了周围人一跳。
陈杰站起来气愤地嚷道:“他娘的,老子当年爬雪山、过草地,长征都走过来了,一点材料还能难住我?”
他又看向下面的各科室主任:“你们别都垂头丧气的,不就是缺材料吗,想办法解决啊!”
各科室主任都不敢说话,纷纷低着头。
副厂长袁富民有些无奈地说道:“主要现在苏联方面肯定是没办法按时供货了,而通过国际市场购买也没有办法。”
陈杰一下子急了眼:“照你这么说,工厂就不开了?”
“你看你急什么,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就去部里,请他们向上面反映,从国家的层面跟苏联沟通。”
陈杰说完就急匆匆地往外走。
“老陈。”
周龙啸叫住了陈杰。
周龙啸从刚才开始就一直默不作声。但他不说话不是因为灰心丧气,而是他心中其实已经有了别的打算,一个从他在苏联时就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的计划。
“如果苏联能按时供货,那原材料早就应该到了。你跟部里反映,现在也只是给国家添麻烦。苏联他们现在的情况也很棘手,肯定是顾不上我们了。”
“那你说怎么办?”
周龙啸想了想,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用国产材料怎么样?”
众人齐刷刷地看向周龙啸。
这个想法其实周龙啸早在苏联的时候就有了,他最初的构想是等开工以后在逐步使用国产材料替代,慢慢降低使用苏联进口材料的比例,最终全部使用国产材料。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只能提前。
“什么?”陈杰目瞪口呆地望向周龙啸。
“我们用国产材料来进行生产,你们觉得怎么样?”
众人又是沉默不语。
他们的沉默其实是有道理的,如果国内可以稳定供应原材料,那又何必费劲去国外进口呢?
以镍材为例,镍材是电子管的主要结构材料,几乎占到全部用料的70%,然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还没有发现镍矿。
周龙啸见众人沉默,站起身来,扫视了一圈。
“我们现在生产的电子管,所有的东西都是国外的。技术是苏联的,设备是苏联的,连原材料都是苏联的,一只电子管只有空气是国内的,可是电子管是真空的,唯一的空气都被我们抽走了。这样可不行。即便我们能自己生产电子管了,生产材料都不能自足,还是要受制于人。就像现在这样,对方一断货,我们就只能干瞪眼儿。”
下面的一位部门主任说道:“但是现在国内还没有办法生产我们需要的原材料。”
“那就想办法让他们生产!实在生产不出来,那就找别的材料替代。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吗?”
“我看行!”陈杰支持地说道:“你说的对,我们现在就算可以自己生产电子管了,可是如果连生产材料都不能立足国内,生产的主动权就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还谈什么扩大规模,增加产量。而且生产成本也太高了,进口一吨镍材我们要用两百多吨小麦去换,国家的负担太重了。”
周龙啸拍了板:“那就这么定了!马上叫各车间技术负责人全部来这里开会,研究材料替代方案。”
事实证明,这群走过长征,从抗战中锻炼中来的厂领导是不可能被镍材难住的。比这个情况更严峻的问题都不曾挡住过他们,这个困难更不可能。
研究替代材料方案的会议从上午开到深夜,中午和晚上的时候大家就端着饭盆在桌子前,边吃边开会。
这场替代材料的讨论会进行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一个大概的文件终于被整理了出来。
需要从国外进口的关键材料有647种,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化工材料等等。每一种都研究选择了一到两种替代方案。
周龙啸很快就把情况报告给了二机部。
二机部层层上报,这份国产材料替代研究报告最终送到了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的桌子上。
批复只有四个字:全力支持。
一周以后,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等八个工业部部长带领下属厂矿领导和技术人员二百多人来到了红旗电子管厂参观问询,详细地了解了电子管厂目前所缺的材料。
冶金部技术司当即承包了一部分金属材料的供应,其他各工业部也纷纷承担了一部分,而暂时还不能供应的,就各自认领,把材料清单带回去试制替代材料。
有了国家的支持,周龙啸马上在厂里成立了国产替代材料攻坚小组。
开工就停产的危机像一把利剑悬挂在厂里每一个人的心头。厂里上上下下都为此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开发替代材料的工作分为了厂内和厂外两部分。
厂内由技术科和各车间技术人员共同攻艰,周龙啸亲自领导。厂外的则是请求其他工厂或者研究所帮忙开发试制,这个工作由袁富民副厂长负责指挥。
替代材料种类繁多而且复杂,绝对不是单一某个厂甚至某个地区就可以满足的。
袁副厂长亲自带队奔赴大连、哈尔滨、沈阳、上海、天津多地与当地单位详细沟通,拜托他们帮忙试制材料。当知道电子管厂的来意之后,各个单位全部积极响应。
而电子管厂并不仅仅只是开口请求对方帮忙那么简单。除了请他们帮忙试制材料以外,对方如果遇到困难,电子管厂还积极设法帮助他们解决资料、资金和设备包括场地等问题。
就这样,电子管厂的材料国产化之路正式拉开了序幕。
5月26号的时候,袁副厂长带队来到天津。
众人一下火车就准备直奔天津电子器材厂。
袁富民手里拿着地图,其他人围在他身边,反复确认路线。最终,确认了天津电子器材厂的位置。
从火车站到天津电子器材厂要倒五趟公共汽车。
众人一点不耽搁,马上出发前往。
结果,他们中途坐错了车。而更糟糕的是,他们谁也没有发现。
当他们在一个叫薛家庄的地方下车,然后看着地图怎么也对不上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走错了。
“厂长,这好像不对啊,咱不是来这里吧。”
袁富民看着地图,也意识到走错了,赶紧找人问路。
一辆赶着驴车的老乡正好路过。
袁富民拦住了他:“老乡,我问个路,天津电子器材厂怎么走啊?”
“器材厂?那不似红桥区吗?你们嫩么来西郊了?”
“哦……不在这里吗?”
“好嘛,介似西郊区,你再往西走走就到河北了。”
袁富民赶忙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走?”
“你们上器材厂啊?”
“对。”
“桑车吧,我拉你们坐公共汽车去。”
“好好好,感谢感谢。”
“谢嘛啊。”
众人坐着老乡的驴车来到了公共汽车站。
在几番折腾下,终于来到了红桥区。
去天津电子器材厂是没有专门的公共汽车的。众人只好一边问路,一边步行前往。
袁副厂长走在最前面,其他人紧随其后,众人一路快步竞走,走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到达了电子器材厂。
此时,已是黄昏。
袁副厂长长舒一口气,心道:可算到了。然后带头走进了天津电子器材厂。
天津电子器材厂并不是一个大厂,只是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厂。
袁副厂长在车间见到了对方的总师,说明了来意。
“没问题啊,你把试制清单给我,我们来试制。”对方总师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那就麻烦你们了。”
“哎,都是为了党和人民服务嘛。”
“咱们要是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们提,我们能帮上忙的尽量帮忙。”
“嗨,有困难咱不就克服困难嘛,你们放心,这四项材料,我们一定帮你们攻克。”
“那就预祝咱们顺利。”
两人相互友好地握了握手。
袁富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电子器材厂的厂房,又问了一句:“不过,咱们准备在哪里试制呢?”
电子器材厂的厂房车间是建国以前建的,已经十分破旧,而且设备摆放十分拥挤。
“这个……”对方总师似乎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但是他很快就有了办法:“没关系,没有地方我们就在院子里直接试制也可以的。咱们不用担心。”
“可万一要是碰上刮风下雨……”
“小事小事,这都不是困难,都能克服。”对方连连摆手笑笑说道。
袁富民心中有些不落忍。
对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可是在面对自己请求帮忙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这本来也不是他们分内的事情,可是在知道他们是国家重点要建设的项目时,义无反顾地决定出手支援,哪怕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也毫不在意。
袁富民不想让这些对电子管厂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样吧,我跟部里请示一下,看看能不能跟咱们区里沟通一下,让他们安排个地方给咱们。”
对方总师一愣:“真的吗?要是能分配个地方就太好了。”
“我明天就跟部里请示,尽快就给咱们落实。”
“好的好的,哎呀,那可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哪里,是我们要谢谢你们才对。”
“这个……其实我们厂里还缺一台小型发电机,要是……这个……当然,没有也没关系,我们想办法自己解决。”
“我给你两台,就从我们厂直接调拨。就当送给你们了,材料试制完也不用还了。”
“哎呀,袁厂长,太感谢啦。”
第二天,袁富民就给部里发去了电报。二机部很快就联系了当地政府帮忙协调。区政府接到指示后快速响应,很快就批给电子器材厂一块地方用来帮助试制材料。小型发电机也很快就从电子管厂发往电子器材厂。
袁富民担心对方手不够,还专门留下了一个人驻场帮忙。
双方宛如不分彼此一般地团结,同心同力,加班加点地不断试制。
而袁富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又前往南开大学,请求对方帮忙试制其他的材料。
就这样,袁富民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的沟通。
两个月内就与各相关单位达成合作协议176项,其中既有国营大厂,也有一些公私合营的小厂,还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
各个单位都积极响应。
而电子管厂内各个车间也都在热火朝天地试制,本着能解决一个是一个的态度,反复试验。
很快,厂内和外地各协作单位就传来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替代材料一个又一个地被试制成功。
而除了一些国内可以尝试试制的材料以外,还有两大关键原材料需要解决。
首先就是镍材,镍材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发现镍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于是厂里决定用复铝铁或者镀镍铁来代替。
这个任务交给了工程师唐国祥和供应科科长魏璐仁负责。
两人马上前往太原和上海寻找替代材料。
而另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云母片。云母片这个材料在当时的电子管厂的产品中几乎全部都要用到。每年的需求量至少有上百吨。
但是当时国内的矿源只有四川甘孜的丹巴矿源,产量还极少。
周龙啸马上联系了地质部,问询哪里还有矿源。
结果连地质部也不知道。
周龙啸决定自己解决。
他把几个车间的一把手全都叫到办公室来,命令他们前往全国的深山边疆寻找云母矿源。
“你们出去了是代表电子管厂,不要怕,要有胆识,我给你们每个人三万元的自主权利,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云母片的供应问题。”
“明白!”
第二天清晨,八位车间一把手便动身出发,前往内蒙,四川,新疆,陕西等地开发云母矿源。
临走之前,周龙啸特意把前往四川甘孜的二号车间主任赵红华叫来,并交给了他一封信,叮嘱他如果碰上不好解决的事情,可以把这封信拿出来。
红旗电子管厂上下一心,团结内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生产材料的供应问题,誓要保证厂里正常开工。
而原材料的供应仍然面对着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