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7章 动了迁都的念头

作者:工地搬砖捡瓶子的清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特么的,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锦衣卫以后不得漏得跟筛子似的,一点秘密没有?


    这边报给朱允熥,那边就传给了江南集团。


    “铁打的士族,流水的王朝,江南集团数百年的底蕴,除非再出一个黄巢,不然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破灭的。”


    朱允熥沉思道,这件事情不太好解决啊。


    如果要马踏江南,必然破坏朝廷稳定。


    谁让现在还没有能够替换江南集团的派系呢。


    “殿下,那接下来是不是要严密布控监视江南?”蒋瓛询问道。


    黄巢不是那么好有的,但是监视他们还是可以做到的。


    连蒋瓛都想得到,现在一旦全面收拾江南集团,大明就会面临文武失衡,到时候武将那边未必不会出现权臣!


    文武需要制衡。


    朱允熥也许会动江南集团,但绝不是现在。


    朱允熥摇了摇头,“单纯监视治标不治本,江南集团根深蒂固,若不能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监视也只是徒劳。”


    朱允熥眼神深邃,思索着破局之法。


    “殿下,那依殿下之见当如何?”蒋瓛询问道。


    朱允熥背负双手,来回踱步,“科举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改革科举,扩大取士范围,从全国各地选拔人才,培养新的势力来制衡江南集团。”


    蒋瓛眼睛也跟着亮了起来,“殿下英明,如此一来,既能吸纳更多人才为朝廷所用,又能逐渐打破江南集团对仕途的垄断。”


    朱允熥点了点头,“此事需从长计议,要制定详细的科举改革方案,还要逐步推行,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起江南集团的强烈反弹,同时,在这段时间里,你们锦衣卫继续安插人手,收集江南集团的罪证,为日后的行动做好准备。”


    朱允熥可不想接下来搞的科举,莫名其妙也整成了一个南北榜,到时候那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洪武三十年那个南北榜,整得那叫一个乱啊。


    朱元璋开国三十年,都还没有实现统一南北矛盾,收复北方民心。


    至今,北方民心仍未归附,如果这时候北元再度南下,那么想都不用想,南北必然再度分裂。


    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


    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比北方发达的实际情况,但是北方人一名未取,则为历科所不见。


    这事儿仅仅过去了六天,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因此联名上疏,跑到明朝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


    而在京城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皆是有鼻子有眼,直让主考们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这种局面可是闹得满堂皆惊。


    而且搞地域歧视这一条,还真说得过去,因为在洪武年间,南方人骂他们北方人是北狄。


    心里压根不认他们是同族。


    认为他们是被北元同化的异族。


    而北方也因此民心迟迟没有归附大明,南北榜一案,更是让南北民心不合。


    朱允熥还记得在历史上,南北榜案发生后,朱元璋最终是将涉事的主考官刘三吾以蓝玉案余党之名,并找出其早年为胡惟庸案辩解的证据,最终以反叛罪名将其发配西北。


    参与复核考卷的侍读张信等人则被处以凌迟极刑,其他多名涉案官员亦被流放或严惩反正考官背锅


    原先录取的南榜状元陈安被处以车裂之刑,其余榜上的南方举人也全部被罢免。


    随后,朱元璋于洪武三十年六月亲自主持考试,重新选拔了六十一名士子,公布了完全由北方人组成的夏榜,也称北榜。


    可怜这些人被推出来背锅,整出个南北榜来。


    北榜主要是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学子之心,然而并没什么用。


    后来还是朱棣把经济重心重新北移,定都北平,才使得北方民心归附。


    帝都都定在北方了,还不能表明朝廷没有放弃他们北方子民吗?还不能表明朝廷把他们北方子民当一家人吗?


    也是朱棣迁都之后,南北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蒋瓛抱拳领命,“殿下放心,臣这就去安排监视江南。”


    说罢,便匆匆离去,去为朱允熥的大计奔走,江南集团全面监视起来,这可是个大工程啊,锦衣卫得扩招了。


    朱允熥在蒋瓛离开之后,眉头依旧紧皱。


    开恩科考试还远远不够的。


    江南集团在南方根深蒂固,除非不顾国家安定,强势破灭江南集团,但这显然行不通。


    所以……迁都!


    必须要迁都,把帝都迁走!


    江南集团在北方没有多少根基,只要迁都了,所有人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到那时候,江南集团就没有多大优势了。


    如果在宣布科举考试的同时,宣布朝廷迁都北方的消息,必然能吸引北方更多学子考试。


    也能选出更多北方学子进入朝廷,以制衡江南集团。


    只是……迁都北方的话,迁到哪里去好呢?


    难道学成祖迁都北平?


    北平……做帝都?


    北方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呢?


    朱允熥一阵沉思,想了半天只感觉脑瓜疼,干脆不想了,直接去了餐厅。


    饭还没吃呢。


    不过迁都北平对朱允熥来说,利益是最大的,因为朱允熥在那边扎根了十年,朱允熥可以说那里是大本营。


    要是把帝都迁到那里去,必然是比江南集团更占一波先机。


    只是,那里合适吗?亦或者,北方有没有比那里更合适的?


    自己要不要亲自去考察一下再决定?


    可是朱标好像就是出京考察新帝都的位置人才没的。


    江南集团可一点儿也不希望帝都迁走啊,必然费尽心思阻止。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