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天色澄澈,微风和煦。
明家那素来清静的宅院,难得地热闹了起来。
陈知礼与盼儿一家四口一早便到了,带了一堆拜师礼所需的诸项物品。
不多时,顾家老少也在顾四彦的带领下来到,顾苏沐、顾苏合兄弟皆是一身郑重却不失风雅的常服。
钟氏和王氏带着宇宸两口子、宇瀚两口子,也都盛装出行。
紧接着,穆云和方严知也相继而至,他们二人今日是来参加拜师礼的。
明山长的大儿子明溪照夫妇,昨日下午就从书院赶回,恭敬地候在门前迎客。
今日来的还有明山长的几位好友,这些好友都是余杭鼎鼎有名的学者文士。
院内,香案早已设好,红毡铺地,显得格外庄重。
辰时正,吉时已到。
拜师礼正式开始。
陈钧和顾瑞两个小家伙,今日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青衿学袍,小脸绷得紧紧的,显得既紧张又兴奋。
在顾四彦的主持下,两个孩子先是净手,而后端端正正地跪在蒲团之上,向端坐于上位的明山长行三叩首大礼。
“弟子陈钧(顾瑞),今日拜于明师门下,谨遵师训,刻苦向学,修身立德,不负师恩!”
童声清朗,誓言铮铮。
明山长身着深色长袍,面容肃穆,眼中却含着欣慰与慈爱。
他受了全礼,而后起身,将两个孩子一一扶起,又赠予他们早已备好的戒尺与毛笔,寓意严苛督促与书写前程,谆谆教诲了几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礼成。
院内观礼的众人皆露出笑容。
虽依明山长的意思,并未大肆声张,只摆了几桌席面,但席间皆是至交亲朋,气氛反而更加温馨融洽。
杯盏交错间,说的多是勉励学子、恭贺明师的话语。
陈钧跟顾瑞还不时地回答一些老先生的提问,有理有据,也有礼有节,明山长开怀不已。
宴席至午后方散。
明家老两口虽说行李不必多带,但终究是要远行,一下午的光景,也需细细收拾些惯用的物件、珍贵的书籍以及带给儿孙们的江南土仪。
明老夫人摩挲着家中旧物,不免有几分唏嘘,他们这一走,几年内可能都不会回来,相公还是想好好教俩孩子的。
陈知礼下午回到了府衙。
知府大人即将高升离任的消息早已传开,衙门内外笼罩在一片不舍的氛围中。
陈知礼、穆云处理好最后的公务,而是从三班六房缓缓走过,与每一位相识的属官、书吏、衙役乃至门房道别。
陈知礼记得许多人的名字,甚至能说出一些人家中的情况。
他与户房的老人说起当年清理田亩册的辛苦,与刑房的捕头回忆一起勘破疑案的经历,与工房的师傅谈及修筑堤坝时的烈日炎炎……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此刻都化作了一句句温和的叮嘱和真诚的感谢。
“赵先生,往后衙门的账目还需您多费心。”
“王师傅,堤坝每年汛前务必仔细查验,万不可大意。”
……
被他点到名的人,无不受宠若惊,又感动万分,许多人眼眶都红了,只能连连作揖,说着“大人保重”、“盼大人日后步步高升”之类的话。
整个下午,府衙里都弥漫着一种依依惜别的深情。
傍晚,最后的离别宴设在了城中一家不算奢华却十分雅致的酒楼。
除了陈、顾两家以及穆云、方严知,还有几位衙门中分量最重的属官作陪。
宴席之上,不再是官场应酬的虚礼,更多的是挚友、同僚之间的真情流露。
陈知礼举杯,敬众人三年来的鼎力支持与风雨同舟;
穆云感慨,难忘三人携手革新吏治、振兴地方的日日夜夜;
就连平日最为持重的方严知,也多喝了几杯,话语间充满了不舍。
他们回忆起初到余杭时的百废待兴,回忆起遇到困难时的相互扶持,回忆起取得成效时的欢欣鼓舞。
这三年,他们不仅是同僚,更是战友,是知己,几乎朝夕相处,为了共同的目标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方严知看着陈知礼和穆云,心中百感交集。
他深知自己或许很快也会离开江南,甚至有可能不久之后便在京城重聚。
但此刻,他心中的难过却丝毫未减。
因为这离别,意味着一段无比纯粹、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就此落幕。
往日在衙门里随时可以见到、随时可以商议、甚至随时可以争执几句的挚友,此后便天各一方,即便重逢,也终究是换了光景,再难有如今日这般并肩作战、心意相通的境地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陈知礼再次举杯,眼中亦有莹光闪动,“然知礼此生,永不忘江南岁月,永不忘诸位深情厚谊!
今日之别,非为终点,他日京城,盼再与诸君把酒言欢!诸君,珍重!”
“珍重!”
众人齐声应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杯盏声中,是说不尽的惜别意,道不完的兄弟情。
宴席终了,月色已上中天,将这离别的一幕,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方严知有点微醺,穆云也是。
陈知礼让高泽、向南送了穆云归家,他自己则带着高瑞等人送方严知回去。
方严知长叹:“知礼,我真的不想跟你们分开,如果能一辈子就这样在江南也是极好的。”
陈知礼凑近他耳朵:“方兄,如果可能,你愿意继续跟我后面干吗?”
方严知停住了脚步:“你,你什么意思?这不大可能吧?”
“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在人为,方兄,一回京,我就会想办法的,你等我的好消息。”
方严知咧嘴笑起来,离愁一下子就去了九霄云外,“知礼,你说行那就肯定行,我在江南等你的好消息。”
“一定!不过方兄,余杭的慈幼院,你还是给我盯紧点,新来的知府我不是很熟,不过听说为人还不错,同知嘛,可能有些个性,毕竟人家高门庭出来的,为人也不坏,我在京城的时候就跟他打过交道。”
“知礼,你放心,我临走前一定把这些安排的妥妥当当,咱们把这里治理的如此好,新官接手,怎么也会加把劲,稍微一个不注意,对他们名声影响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