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43名声大噪

作者:晓春三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与此同时,陈知礼在余杭府雷厉风行、连破大案(水坝贪腐案、十年血案)的消息,也通过官府的邸报和一些特殊的渠道,传回了京城,传到了大理寺卿李大人的案头。


    李涛仔细阅读着关于陈知礼处理这两桩案件的详细简报,越看越是激动。


    “好!好啊!”


    他忍不住低声赞叹,眼里亮的吓人,“陈知礼此子,果真大才!”


    他对付临江县水坝贪腐案,是直指时弊,铲除积蠹,用的是阳谋,堂堂正正,以势压人,一举挽回官府威信,赢得万民称颂。此乃“能臣”之象。


    更重要的是,此举很有可能挽救了成百上千的百姓。


    那样的豆腐渣工程,只要雨水稍急,随时都可能破坝,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而他处理十年前朱劲松母亲血案,则更显其心思缜密、手段老辣且深谙人心。


    他并非简单地重启调查,而是先暗中摸底,掌握关键证据;


    再巧妙引导苦主,使其主动告官,占尽法理先机;


    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人犯、保护证人、开棺验尸,每一步都精准果断,根本不给对手任何喘息和反扑的机会!


    最后公开审判,明正典刑,彻底了结冤屈,震慑宵小。


    这其中对时机、节奏、人心的把握,以及对律法程序的精准运用,堪称精妙!


    “既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既通权变,又守原则。”


    李涛喃喃自语,脸上满是激赏之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和‘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


    临江水坝若非他坚持查验,今夏必成大患;


    朱劲松一案若非他果断介入,很有可能酿成另一场灭门惨祸!


    这才是真正的大理寺卿该有的眼光和担当!”


    在他心中,陈知礼不再仅仅是一个有潜力的后辈或得力下属,而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接班人苗子。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需要的就是这种既精通律法、明察秋毫,又敢于任事、心怀百姓的人才!


    “只可惜……他如今在江南做得风生水起,陛下和吏部恐怕不会轻易调动。”李涛喜悦之余,又感到一丝遗憾。


    如今的大理寺,他老了,精力有限,下面的人从各个方面都难达到他的要求,更不能跟陈知礼的才能相提并论。


    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随即又想:“无妨,让他在地方再多历练一番,积攒更多的政绩和民望,并非坏事。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待时机成熟,老夫定要将他调回京城,入主大理寺!”


    想到这里,李大人心情舒畅多了,提笔开始写一份给皇帝的秘折,其中除了汇报其他公务外,特意以赞赏的口吻提到了余杭知府陈知礼近期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其处理积年冤狱、消除重大隐患的举措,称其“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实乃干吏”,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这封来自最高司法长官的赞赏,正悄然为陈知礼未来的仕途,铺下一块坚实的基石。


    而江南的陈知礼,此刻尚不知晓这些,他只是一心想着如何治理好脚下这片土地,避免前世的悲剧,守护眼前的安宁。


    李涛大人的秘折尚未抵达御前,余杭府连破大案、知府陈知礼及其佐官穆云、方严知雷厉风行、明察秋毫的事迹,却已通过官员之间的私信、商旅的传颂以及官场邸报的扩散,率先在京城的部分圈子里传扬开来。


    茶楼酒肆、官员府邸,时常能听到议论:


    “听说了吗?曾经的大理寺正,现在的江南余杭那位陈知府,可是个狠角色!一上任就揪出了修坝的贪官,抄家砍头,大快人心!”


    “何止!听说还把一桩十年的血案给翻了案,开棺验尸,把当年的恶霸族长和儿子们一锅端了!真是为民做主的青天!”


    “他手下那个穆同知,也是个能吏,抓人办案毫不含糊!”


    “还有那位方通判,据说是智囊,心思缜密得很呐!”


    “这陈知礼,果然非同凡响!不管在哪里当官都能当出名堂,厉害!厉害!也不知道是吃什么长大的?”


    ……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顾苏合、陈富才以及暂居京城的知文、知行等人耳中。


    顾苏合在与人谈生意时,总有人向他打听这位“江南能吏”侄女婿的事迹,言语间满是羡慕和敬佩。


    顾二爷面上虽谦逊,心中却自是得意非常,这个侄女婿真是给顾家长脸。


    陈富才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走在街上都觉得腰板挺直了几分。


    同住一条胡同的邻居们都知道了他有个在江南当知府、声名鹊起的侄子,对他都客气了许多。


    知文、知行兄弟俩在书院中,也因兄长的贤名而更受同窗的尊重,心中既自豪又倍感压力,读书愈发刻苦起来。


    吴再有和陈轩亦是如此,深知自己与知礼兄差距巨大,唯有奋力追赶。


    江南余杭府衙后堂。


    陈知礼、穆云、方严知三人围坐,中间的茶几上放着几封刚收到的京城来信,但他们的面色却并无多少喜色。


    “京城已在传扬我等之名了。”方严知将一杯茶推到陈知礼面前,语气平静,“名声虽好,却也是压力。日后无数双眼睛都会盯着余杭,我等言行更需谨慎。”


    穆云冷哼一声:“怕什么?行的正坐得直!只要一心为公,那些嚼舌根的随他们说去。倒是这名声,说不定能吓退一些宵小之徒。”


    他更关注实际效果。


    陈知礼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目光沉静:“方兄所言极是,穆兄也有道理。名声是双刃剑,用之善可事半功倍,若自满则必招祸患。我等切不可因这点成绩便沾沾自喜,忘了根本。”


    他放下茶杯,手指蘸了茶水,在桌面上粗略画了一下余杭的水系图:“眼下最重要的,是即将到来的梅雨、汛期。


    春上我们虽大力修缮了临江等几处险工险段,但余杭水系众多,堤坝、河道、水塘历年失修者众,非一夕之功可竟全功。


    若天公作美,细雨和风则罢;若暴雨倾盆,便是对我等这半年工作的真正考验。”


    穆云神色一凛,点头道:“大人说的是。我明日便再带人沿主要河道巡视一遍,督促各乡里加紧疏通淤塞的沟渠,检修小型堰塘。


    尤其是那些往年易发内涝的区域,需提前做好准备,必要时组织百姓撤离。”


    方严知补充道:“还需储备一些防灾物资,如沙袋、木材、粮食、药材等,分置关键点位。


    也要与驻军沟通,若遇险情,可请求官兵支援。


    再者,朱劲松一案了结,大人声威正盛,确实可能会有更多沉冤多年的百姓前来告状。


    府衙需有所准备,既要广开言路,为民申冤,也需防止有人浑水摸鱼,诬告陷害。


    我建议可增设一名经验丰富的刑名书吏,专司初步核验诉状,分类处理。”


    陈知礼赞许地看了看两位得力助手:“二位思虑周详,便如此办理。穆兄,防汛之事,由你总抓,要人给人,要钱拨钱,务必确保安全度汛。


    方兄,积案审理与日常政务,便劳你多费心,新书吏之事即刻去办。至于我……”


    他微微一顿,目光变得深邃:“我会密切关注天气,统筹全局。


    同时,也要想想如何利用此次清丈田亩、打击贪腐带来的威信,进一步推行鼓励农桑、兴修水利的长期之策。


    让余杭百姓真正富足起来,方能经得起任何风雨。”


    三人又详细商议了各项细节,直至夜深。


    窗外,江南的夜空繁星点点,预示着明日可能又是个好天气。


    但陈知礼心中清楚,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