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556章 陆秀夫和小皇帝的死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如何看待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赴死?}


    各朝人士从记忆里划拉了下,也知道这回事,崖山海战,宋军战败,汉人亡国了,陆秀夫带着小皇帝一起赴死。


    在士大夫们看来,这没什么可说的,走到这一步,早就绝望了,国灭了,山河破碎,除了死,还能做什么。


    宋人们此刻的心境除了难受就是痛苦,还有充斥着满满的绝望,绝望赴死,在正常不过了,也许陆秀夫当时的心境也同大家一般。


    赵匡胤黯然神伤了一会儿,其实在他看来陆秀夫投降也能活,但赵昺投降了就是死,但陆秀夫依旧选择了陪着君王去死。


    “这是一位忠臣。”


    范仲淹心里揪了下,“他们都是人杰、是大宋的英雄。”


    苏轼心中闷得慌,“我看到了属于他们身上的气节。”


    岳飞难受的对儿子道:“因为每一代都有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文明才延续了几千年。”


    韩世忠也自谦表示:“陆秀夫他们,我比不上啊。”


    ......


    在忽必烈看来,陆秀夫这些宋朝的臣子,的确是值得敬重的。


    在历朝历代人的评价中,几乎都是正面评价。


    南宋末年


    在中东稳定下来的末帝一行人,这段时间一直在兼并周围的文明。


    毕竟大家是外来人,他们虽然想友好相处,但土著不见得愿意,所以打吧。


    陆秀夫也从小光幕上看到了这个话题,别人会怎么看他,他不知道,但他没有后悔过。


    赵昺的小脸上崩得紧紧的。


    杨太后叹息了一声,拉过小皇帝,“皇儿不要怪丞相,走到那一步,已经没活路了。”


    赵昺乖巧的点点头,“母后,儿臣其实从没怪过丞相,大宋没了,死了那么多将士和百姓,儿臣也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更没脸活下来。”


    顿了顿,赵昺接着说,“儿臣还是大宋的皇帝,平时受到万民敬仰、受到百官朝拜,走到最后一步,朕也不愿意苟活于世,况且元军也不会让我活着的。”


    杨太后很欣慰听到这番话,“你能这样想就好”。


    ......


    各时空在讨论,刘晓希已经在论坛里吃瓜了。


    {网友一:他们当时一定绝望极了。


    崖山在广州沿海崖门以南的一个小山头。


    你能想象到吗?对当时的南宋流亡小朝廷而言,元人从北打到南,其他地方全丢了,就剩下崖山这个小山坡。


    再往南,是茫茫大海。


    你能想到他们当时是何等绝望吗?


    被人从北边赶到南边,最后到海边了。


    偌大的神州,却没有了他们的立足之地。


    张世杰带兵和元军死战,全军覆没。


    陆秀夫当时陪在小皇帝身边,战败了,张世杰曾派人想把小皇帝接走,逃出去。


    可是希望太渺茫了,即便幸运逃出去,可这点残余力量能做什么?


    土地、兵马、人全都没了。


    陆秀夫已经彻底绝望了,眼见复国无望,最终毫不犹豫背着小皇帝跳海。}


    各朝人士都能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到当时南宋臣民的心境,有希望还好,最怕的是没有希望。


    人一旦陷入绝望,走不出来,唯有死了。


    清末、民国的人们是最能感受到的。


    特别是那些奋不顾身,投身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的仁人义士,但多次的失败,也有人迷茫、甚至绝望过。


    可是比起南宋这批人,那是真的一点地盘都没了,都被赶到了海边,要么投降要么死,所有陆秀夫选择带着小皇帝殉国。


    陆秀夫双手捂脸,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哪怕没有经历到上辈子那种程度,他也能感受到自己当时的情绪,心如刀绞。


    张世杰走过来瞅了瞅他,没好气道:“你哭什么,我都还没哭,你想想,你和官家都死了,我TM不是更绝望。”


    文天祥实在不喜欢这悲伤的气氛,不过他也不会安慰人,只能干巴巴的说,“都过去了。”


    张世杰很郁闷在一旁蹲下,“谁有我惨,保一个死一个、死一个我再保一个,最后还是败了。”


    ......


    宋人们心伤得很。


    其他朝代的人们同情惋惜的同时,也在吸取教训。


    尤其是历代帝王,都觉得不能学宋朝重文轻武,瞧瞧,太惨了。


    {网友二:徽钦二帝不体面,陆秀夫给大宋保留了一个体面}


    宋朝百姓们也明白,大概陆大人也怕最后小皇帝被元军抓走,变成徽钦二帝这样。


    大家当然不会有什么质疑,相比被元军杀害,还不如自己殉国。


    {网友三:要是朱祁镇在土木堡的时候选择战死或自杀,哪怕来几个人帮他了断,他如今的评价也不会那么差。


    受过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皇帝是整个国家最该死社稷的人,皇帝不能死社稷,凭什么让百姓为你死社稷}


    各朝老百姓们呆了呆,这话,他们以前不敢说、也不敢听。


    但别说,看后世人说得这么慷慨激昂,他们心里真舒坦。


    君王们一直知道后世人对皇帝没什么敬畏,倒也不觉得扎心。


    明君们不否认这话说得有道理,甚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皇帝都还点了点头。


    如果王朝真的在他们手上亡国,那死也会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赵昺虽然年纪小,但也明白,这话也是支持君王死社稷的。


    朱元璋对朱祁镇没什么好印象,还遗憾的表示,“所以,怎么就没有一个‘陆秀夫’来帮他体面呢。”


    朱棣倒是不在意,因为朱祁镇都不可能出生了。


    朱瞻基稍微心情复杂了点。


    {网友四:可能在陆秀夫看来,小皇帝要是不跳海,落到元人手里,只会死得更惨。


    若是再投降的话,那大宋的脸更是彻底没了}


    宋人们沉默了一丢丢,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当然,大家也没办法再接受一个投降的皇帝。


    一路看下来,各种各样的评论有认同陆秀夫行径的,也有反对的。


    有人认为小皇帝根本不想死、陆秀夫太自私,骂他沽名钓誉、为了成全自己的气节的名声,是个杀人犯等等言论。


    祖辈们知道言论多样性,毕竟不能指望人人都统一一个观念,气节这种东西也不是谁都会在意。


    陆秀夫也不在意别人骂他,认同他的就多看看,反之看两眼就算了。


    做这种决定,他自然明白会饱受争议,但不悔。


    对于这种观念,也有网友反驳了。


    {网友五:都说“陆秀夫自己想死,还背个小孩垫背。”


    我想说,本来该死社稷的应该是小皇帝,陆秀夫可以苟活,但还是陪着小皇帝一起死了。}


    这话得到了宋人们的赞同。


    宋朝百姓们想得很简单,他们不愿意看到陆大人被骂,不管是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他们,都是大宋的民族英雄。


    赵昺心里也很不爽,自己想不想死是自己的事情,但也不是这些人指责丞相的理由。


    现代时空


    针对这事,刘晓希也说着自己的看法。


    “如今的华夏之所以还是华夏,近百年屈辱还能再造华夏,不是异族仁慈,也不是因为那些跪着乞求苟活于世的人,而是源自于那些站着慨然赴死的民族脊梁。


    我们虽然只是普通人,也许做不到像先祖先辈们那样,但我们心里要分清楚:


    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之向往。”


    光幕下


    百姓们眼神越来越亮。


    很多年轻人还默默掏出自己的小本本记下来,也许他们不一定会说话,但可以学,学习这种反驳的话。


    古代文人墨客也针对这话探讨起来。


    “不是谁都愿意跪着生,也有人选择站着死,也许小生做不到,但我佩服这样的人。”


    “有人贪生怕死,不懂这种民族气节罢了。”


    ......


    赵匡胤冷笑道:“赵昺是大宋皇帝,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总不能学赵佶父子吧。”


    赵祯想了想,如果自己亡国,也会选择殉国,落到异族手里会是什么好下场?难道赵佶他们还不是例子?


    大多数人都想得明白。


    民国人士更清楚。


    这个时代是最混乱的时代,有人保家卫国;有人得过且过、醉生梦死;也有人借着国难,大发国难财;还有人甚至连祖宗都不要了,选择出卖同胞...


    人性很复杂,民族气节在战士们这里显得不卑不亢。


    现代时空


    刘晓希突然想到一个人,也给祖辈们介绍了下。


    “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很多人大概不知道他落到清军手里是什么下场,15岁的年纪,被千刀万剐当众凌迟,刮了1003刀,枭首示众。


    如果南宋末帝没有陆秀夫背着跳海,会落到什么下场,这很难说。”


    很多人都被吓到了,之前也只知道洪秀全的儿子被杀,但被刮了一千多刀,这多少是出乎意料之外了。


    光是想想那个场面,胆小的人都打了个寒颤。


    宋朝百姓们都觉得官家还是跳海吧,至少没那么痛苦。


    赵昺脸白了下,他也觉得跳海挺好的,谁知道元人会不会杀自己,比起虚无缥缈的活着,国都没了,还是一死百了好,至少比这洪天贵福好点。


    在清朝一个起义军内部,洪火秀眼里的恨意又深了不少,他儿子死得那么惨,要是不推翻这个狗朝廷,他誓不为人。


    —


    刘晓希不清楚洪秀全的打算,已经点开下一个内容了。


    {古代更夫的日常}


    对‘更夫’这个职业,各朝人士不陌生。


    甚至此刻,就有不少朝代的更夫在看光幕,心里还有点激动。


    相比起更夫们的激动,其他百姓就淡定多了。


    {更夫,这是一种古代职业。


    最早的起源是源于原始巫术,起到驱鬼的作用。


    哪怕是到解放前,都还有打更人,他们经常在半夜的时候敲着锣走在街上。


    有人怀疑这种半夜敲锣的行为会不会扰民,其实吧,存在即合理。


    更夫一般两人一组,两个人有个伴,还能壮壮胆。


    在明朝时期,巡更人一般都是老弱病残的穷人来担任。


    到了清朝,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更夫一般都是以身强力壮的年轻男性为主。}


    古代老百姓们倒是不知道更夫的起源,只知道大家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打更的。


    至于扰民,不至于,习惯了,倒也还好。


    更夫们也纷纷反驳,他们这是在做正事,没有扰民,要是大家不能接受,怕是也没有这个职业了。


    {每晚,更夫都会敲五次锣。


    古人没有钟表,计时没那么方便。


    每晚七点,通常是百姓们吃完晚饭的时候。


    这时候打第一更,也是为了提醒大家小心火烛。


    百姓们在听到打更声后,就知道该去检查灶台有没有熄灭、烛火有没有灭掉。


    因为在古代,一般都是木制房屋或是茅草房,一旦发生火灾,那不光自己家被烧,周围都会被点着。


    更夫此时就起到提醒大家预防火灾的作用。}


    古代的更夫们心里有些异样,这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但看光幕上提到,还有些莫名的骄傲。


    “我们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做饭可以用电,但我们大宋还只能烧火,照明也只能用蜡烛,一不小心,引起火灾就麻烦了。”


    “火灾可不能不小心,特别是晚上都睡下了,一旦起火,那房子没了,人可能也要丧生火海。”


    ......


    百姓们也在吐槽火灾一事。


    “之前那魏娘子家,就是晚上做针线活,迷瞪了,不小心打翻了烛台,结果火势一下就起来了,扑都扑不灭。”大娘说着还心有余悸。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