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40 章 明末张煌言

作者:新玥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忽略掉心中的难受,刘晓希点开了下一个视频。


    {如何评价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


    看到新视频出来,除了唐人们还在想办法拯救他们的白发军外,其他朝代的人逐渐收敛起情绪。


    张煌言是谁,别看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明末抗清,各朝人士基本上就知道时代背景了。


    朱元璋感觉心里有点操蛋,前面才说到唐朝的白发兵,惹人伤感,现在说他明末的抗清英雄,只怕也要把他整难受了。


    朱棣也有这种感觉,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代的爱国者,他大明是落幕了,但还有一帮忠义之辈,不错了。


    崇祯年间


    朱由检不知道这张煌言是谁,但挡不住想找对方的心,作为坚定的反清人士,这样的人就是他需要的。


    一户人家里


    张圭章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心里七上八下的。


    “来人,去把少爷给我叫来。”


    没错,他儿子叫张煌言,虽然不知道和视频里说的是不是一个人,但时代是一样的。


    自己儿子竟然还是抗清英雄,他咋那么不信呢。


    与此同时,一个八岁的少年正在自己的院子里玩闹,抬眼看了下光幕,小眉毛一皱一皱的。


    不远处,一个身着华丽的妇人端着一碗汤来,“玄著,累了吧,先来歇一下,娘炖了鸡汤。


    小少年也不应声,而是两眼紧紧盯着光幕。


    {张煌言,宁波人,和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他出生在万历48年,他父亲张圭章,官至刑部员外郎。


    他母亲在他12岁那年病逝,从此张煌言跟着父亲长大。


    张煌言从小就研习兵法,长期跟着地方士卒学习射箭,还专门去宁波府接受马术和骑射训练。


    崇祯九年,他这年16岁,参加了县试,还考察了骑射,射了三箭都中靶。


    22岁,张煌言考上了举人}


    光幕下


    不少长辈看着自家孩子恨铁不成钢,瞧瞧别人家的,怎么那么聪明好学,结果自家的偏偏就学不进去呢。


    也有长辈满面春风,因为自家二郎也不差,未来同样会前途无量。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不错,是个文武双全的小子。”


    崇祯年间


    朱由检心中一喜,这是他大臣的儿子,既然知道了家庭情况,自然就方便找到人。


    此时的张家


    张圭章已经从一开始的不确定,到现在百分百确定了,这视频上说的正是他儿子。


    此刻他是悲喜交加。


    悲伤的是夫人还有几年就会病逝,喜悦的是自家的混小子有出息了。


    张圭章也不等着儿子来了,而是干脆迈出书房,大步流星的去找儿子。


    张家的内院


    被派来找张煌言的小厮,正和夫人少爷回话呢。


    张夫人虽然伤心历史上自己死得太快,但知道儿子考上举人,喜悦瞬间占据了心房。


    又从小厮口中知道丈夫找儿子,张夫人一看光幕就明白了,“走吧,娘跟你去,你爹知道你以后能考上举人,可得高兴坏了。”


    张煌言现在不在乎自己考不考中举人,他就只看到他娘病逝的消息,内心惶恐不安。


    “娘,我们去看大夫,你一定不会有事的。”


    {张煌言考中举人的时候,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正如火如荼,朝廷也慌啊,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十分重视。


    因此,张煌言又参加了武考科目,再次三发皆中。


    可以说,此人堪称是文武双全,不是今人想象中的文弱书生。


    虽然看着很厉害,但他也不是完美无缺。


    他年少时,爱好修道辟谷炼丹,差点把自己吃死了。


    后来他又喜欢舞刀弄剑。


    他还赌博,差点把家产败光,给他爹气得要死,想起这败家子就来气。


    但他又聪明好学,所以才能接连考上秀才和举人}


    本来很多人还以为这张煌言是从小到大都贼听话懂事、聪明好学的人物,没想到也有不学无术的时候,百姓们的羡慕之情也少了。


    一个大臣心里好受些了,因为他儿子也败家的,“没想到啊,这张家小子也有败家的一面。”


    纨绔子弟朝他爹嘟囔道:“看看、爹,我比张煌言好吧,至少我都没出去赌,最多就是贪玩了点。”


    苦读十几年都没考上举人的书生,很羡慕张煌言有颗聪明的脑瓜子,“虽然有点不学无术的时候,但人家却能考上举人,这天赋比不了。”


    ......


    朱元璋意外的挑挑眉,就跟听故事一样,“这小子的聪颖程度的确高啊,又是败家又是炼丹的,还能文武都有造诣。”


    崇祯年间


    “不错。”朱由检夸了一句。


    他对张煌言年少时是不是个败家子倒是无所谓,谁都有年少不懂事的时候,这是大明的忠臣,其他那些在他眼里不过是小问题。


    此刻的张家


    当张圭章来到内院,寻到儿子时,呼吸都变沉重了。


    张煌言已经很有眼力见的跑一边去,离他爹远一点。


    张夫人在旁边打圆场,“老爷,咱儿子考上举人了,这是祖宗保佑啊。”


    “哼。”张圭章瞪了儿子一眼,但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


    转头看向妻子,目光带着担忧,“夫人,我让人去找大夫了,你不要担心身体,只要以后都好好看病,一定会避免的。”


    张夫人应了,如果能好好活着,她哪会不愿意啊,儿子丈夫她都舍不得。


    {…崇祯十七年,清兵南下,张煌言投笔从戎,自此开启抗清生涯。


    他和很多士大夫不同,他并不鄙视武将士兵、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做派,同样不会只会打嘴炮,还不会在国破之际以死明志。


    他亲自招募义军,身体力行、试图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他尽可能和当时的不少武将保持良好关系,调节各方之间的矛盾。


    可惜的是南明各方势力之间彼此猜忌,矛盾无法调和,没办法统一抗清战线。


    加上他的起点低,等到能站在台前时,手里的牌太少了,无力回天,最终走向失败。


    清军找到了他的隐居地,张煌言被捕了,45岁从容就义。}


    这个结局,看得各朝忠臣心里感慨颇深。


    他们之前都了解过南明的情况,可惜的是在时代浪潮下,无力改变一切。


    文天祥、陆秀夫他们相互对视一眼,一声叹息就像他们的人生。


    崇祯年间


    朱由检心里被扎了一下,那些叛国的混得那么好,这些爱国的却一个个英勇就义。


    王承恩看到自家主子哭,也跟着难受起来。


    “皇上,可要派人去找张煌言?”


    “要。”


    张家


    张圭章现在也不惦记儿子赌博、炼丹的事情了,反而满脑子都是儿子的死,他儿子不仅没有叛国,还是抗清而死的,对得起君王、对得起列祖列宗。


    “吾儿不是孬种。”


    张夫人背过身去抹泪。


    张煌言听着他爹的话愣了下,看了看他爹的脸色,小心翼翼的挪动小碎步过来,“爹,你不揍我了?”


    张圭章心酸的笑了,大手摸了把儿子的头,“嗯,不揍了,不过,你以后不能赌、也能修道炼丹,省得真把自己弄死了。”


    张夫人也看向儿子,满眼不赞同,“你爹说得对,哪能随便炼丹吃,赌博也不行。”


    张煌言点点头,“嗯,我知道了。”


    只要他爹不揍他,一切都可以商量的嘛。


    ......


    —


    {咸丰帝真的给慈安太后留下密诏,要诛杀懿贵妃吗}


    这话题问的,让各朝人士都来了兴趣。


    吃瓜群众们想得很简单,如果真的有这件事,那说明咸丰还是比较了解慈禧的,知道要杀了她对江山社稷好。


    但要是没有这件事,其实在大伙心里影响也不大,反正历史上慈禧就是好好活着的。


    康熙是倾向于希望有这么一件事。


    原因很简单,如果咸丰真的留下密诏,那说明自家后代有政治头脑,都留下诏书让杀了慈禧,但慈安没这样做,这就是抗旨。


    那么放任慈禧这妖妃误国,是慈安的错。


    乾隆的想法也大差不差,他们皇室的名声现在很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慈禧害的。


    要是咸丰留有密诏诛杀慈禧,那皇室的名声就有可能挽回一点。


    道光年间


    道光帝盯了四阿哥奕詝好一会儿。


    奕詝内心忐忑不安,他哪知道自己历史上有没有留下密诏啊。


    同治年间


    载淳一言不发的看着视频,他怎么不知道密诏的事情?


    不过他阿玛有没有留下密诏,不管是生母嫡母肯定也不可能告诉他。


    当然,他倾向于是没有的,但想到他生母的情况,或许阿玛当时真的预料到后面的事情呢。


    所以,他也有些摇摆不确定了。


    钟粹宫里


    贴身伺候的嬷嬷,小心的看了眼太后的脸色,发现没什么变化,这才舒了口气。


    慈安太后淡淡的看了眼光幕,她倒是不在意后世人怎么猜测,就是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多想。


    冷宫这头


    慈禧“呵’了一声,便低下头不再开口。


    院子里打扫的宫女太监还有些诧异,今天这位娘娘竟然没发脾气。


    不过这对他们是好事情。


    这些人心思各异,视频也在缓缓的播放着。


    {...据说历史上,咸丰帝在去世前,因担心懿贵妃有儿子做仰仗,以后当了太后,会专权。


    他担心皇后不是她的对手,就给还是皇后的慈安留下了一道朱谕,用来制衡慈禧。


    内容大概是,如果慈禧做出骄纵不法的事,可以赐死。}


    各时空,还有不少人在争论到底有没有这件事。


    不同于吃瓜群众们,载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倾向于这事是子虚乌有。


    钟粹宫里。


    慈安就跟一个路人甲一样看着视频吃瓜。


    哪怕视频里提到自己,都没多大反应。


    “娘娘,芙蓉糕来了。”老嬷嬷端来一碟点心,她伺候主子几十年了,有没有密诏也清楚。


    冷宫中,慈禧看着视频嗤笑了一声,“狗屁的密诏。”


    {有一次,慈安将密诏的事情无意中泄露出来,被慈禧知道后,就开始下功夫讨好慈安。


    慈安被她哄得很好,感动之余将密诏销毁了。


    不过以上内容仅来自野史。


    关于这份密诏存不存在,无非就是野史说有,但正史却没有这方面记载。}


    看到这里,慈禧一巴掌拍在桌上,手都红了。


    但她也顾不了那么多,实在是忍不住了,冲着光幕咬牙切齿的说道:“先帝从未留下密诏,哀家也没有去哄骗慈安。”


    其实不光是慈禧,就连另一个当事人慈安,此刻也是诧异得不行,这事解释的话,反而给人一种越解释越说不清的错觉,而且即便解释了,民间也不见得会相信,不解释的话对自己的名声也有碍。


    这可真是一件麻烦事。


    载淳心中复杂,他都不清楚,自己到底希望有、还是没有。


    各时空,大部分人也多是认为是假的,野史嘛,没被证实过的。


    {其实,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密诏存在的可能性不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