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刘晓希洗漱后,这才一脸悠闲的掏出手机玩会儿。
点开短视频,率先出来的是一个教学视频。
视频里,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姐姐在教弟弟学英语。
姐姐瞧着也就八九岁,弟弟六七岁的样子。
这一幕并不奇怪,唯一让祖辈们意外的是,姐姐越教越生气,弟弟越学越难过,最后控制不住悲伤,大哭起来。
那真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老祖宗们太能理解了,别的不提,就说他们听了一会儿,那英语都是念的啥啊,什么‘没的盼头’、‘阿夫得儿~’、‘歪瑞谷的’、‘我K骆驼’
听听、听听,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确实是没得盼头。
没一句是听得懂的。
各朝代的学渣们听几句就放弃了,和视频中的小娃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
百姓中除了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同样是脑瓜子嗡嗡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算了,还拗口得很。
古代天资聪颖的读书人都不解其意。
也就是民国少部分留洋归来的人,勉强能猜出原本的词儿。
好不容易看到评论区,祖辈们又沉默了。
【笑死,谁以前的英语书上不是爸死、爷死、奶死】
祖辈们:...
不是爷死、就是奶死,再不济还有爸死,一家都死光了呗。
正在吃东西的人差点被噎到,咳了半天、又喝了不少水才缓过来,“娘嘞,小爷真是差点‘爷死’了。”
老祖宗们是真的服了,整天死死死的,整这出多忌讳啊。
先辈们却是乐得不行,只觉得有意思。
刘晓希还特意解释了一下这几个谐音具体是什么意思。
“奶死,就是英语的nice,有美好的、令人愉快的这类意思,比如nice day ,美好的一天;
u meet you,意思是很高兴见到你。
因为学英语的时候,用中文标记的话方便记忆...”
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老祖宗们还是习惯了中文。
奶死,就是愉快的,嘶,这听起来还是不中听。
在古人们看来,咱的方块字多好看啊,洋文这歪胳膊瘸腿的,记还不方便记忆,贼闹心。
小孩子们倒是没什么感觉,只是跟着刘晓希学‘奶死、爷死’,将长辈们噎得不行。
但孩子这是在学习,大人们虽然不习惯,也随他们去。
小胖子还扭着胖乎乎的身躯,绕着长辈转圈圈,“太好咯、奶死、爷死,我都学会了,爹,我学会了。”
孩子爹一脸生无可恋,“嗯。”
......
现代时空
说着说着,刘晓希还说到了学生和英语之间的苦大仇深,“...网上很多网友就希望,秦始皇有世界地图在手,能把全球都统一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学英语了。”
各朝人士有人点头有人摇头,后世人这么看得起秦始皇,但统一全球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百姓们自然也希望别学什么孬子外语,听都听不懂,瞧瞧后世的孩子都给学哭了,能不学是最好的。
但也有不少理性的人,虽然统一全球不现实,但不学外语倒是能做到的。
嬴政抿了几口茶,微微挑眉。
统一全球虽然有点难度,但几代人来做也不是太难,他敢说现在的大秦放眼全球都是顶尖的存在。
但是如今统一意义不大,人手也不够,占据了地盘没人去管理也不行,如果放着不管,那和现在其实没什么区别。
总之啊,这些事情慢慢来,只要华夏一直屹立在世界巅峰,别说学英语,只怕外国人都要跑来学汉语。
不光是嬴政这样想,很多帝王都是这种想法。
刘彻很理智,“从实际出发,如今统一全球是做不到的,做得到意义也不大,不过只要大汉好好发展,以后让全世界都说汉语。”
“全球那么大,何况各大洲之间如此分散,即便真的打下来,管理就是个大问题,天高皇帝远的,底下人想造反、想自立那还不简单,到时候又会是一个春秋战国。”
李世民说着,又坚定的摆了摆手,统一全球做不到,不过将华夏的地盘扩大、将各方面发展成第一,这还是能行的。
所以,李二的未来目标就是这样了。
朱元璋的想法也很直接粗暴,只要他们大明一直保持世界大国的地位,学外语都是屁话,只有别人来学习的份。
—
结束了上个视频的内容,新视频的标题给唐朝观众都提起精神了。
瞧瞧,‘唐朝白发军’,这不就是说他们大唐的军队嘛。
若说唐以前的朝代,可能就是单纯的好奇吃瓜,但宋元明清知道历史的人却发出声声叹息。
唐朝百姓们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叫‘白发军’,但也没有纠结太多。
李世民撩了撩袍子,干脆坐下来,他现在的情绪已经做到稳了,不管一会儿视频上说什么,他都要稳定。
只是这不是二凤想稳就能稳的。
{华夏几千年,有很多边境的将士们在守护着祖国的安危,他们忠诚又勇敢,一直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国家能兴盛、百姓能安居乐业,靠的是这些保家卫国的军人。
在唐朝也有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比较特殊,也被世人称为白发军。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他们孤独的守卫西域长达五十年,直到战败无一人投降}
各时空,少有人说话。
一旦出声,必然带着哭腔。
原本各朝代的边关将士们都很高兴,因为视频上说,他们勇敢、保家卫国,国家的安定富强有他们的功劳。
这些话语给大家高兴得不行,比吃了蜜还甜。
只是看到视频接着说到白发兵,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难受起来。
唐人们不可置信,但也知道这种事不会有假,这才是最叫人难过的。
“怎么会是白发兵呢,他们在这里守了那么久,就没人去找他们?”
酒楼里正在吃东西的老丈,饭菜也吃不下去了,眼泪瞬间稀里哗啦。
读书人眼里泛起泪光,“五十年啊,从年轻到满头白发,他们就没有想过离开吗,原来我们大唐的将士们也如此英勇。”
姑娘忍不住哭出声来,“求求朝廷去找找他们吧,呜呜呜,他们一定过得很苦,太苦了。”
.......
李靖、尉迟恭、高仙芝、哥舒翰这些大将,喉咙都哽咽了,只是他们猜测的是白发军不在他们的时空,不然指定要上奏去找找。
各路唐军真哭了。
唐朝皇帝们感动的同时,也在心急如焚的想知道人在哪个时空,他们好派人去寻回来。
李渊焦急的走来走去,希望视频给出多一些的信息。
李世民这个视频播放后,已经不复淡定,哭得眼睛都红肿了。
“这些将士们都是大唐的英雄,朕如果知道,一定早就派人去寻了。”
武则天的眼里也有动容,但她也知道白发军不会是在她的时空,“他们辛苦了。”
李隆基擦着眼里的泪,一直没人联系他们,但这些士兵还坚守在阵地,这是大唐的荣光,是大唐的骄傲。
“必须要把人找回来。”
李亨点了点头,不找回来,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
杜甫、李白、高适等众多诗人,此刻话也说不出来,纷纷认真看着光幕,眼里闪着泪光。
……
{白发军的士兵,也就是安西军。
安西军是唐朝最强战力的军队之一。
我们知道在汉唐时期,西域分布着各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公元640年,即贞观14年,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来控制西域。
在鼎盛时期,安西军达到了2.4万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实力衰弱下来。
在西域的安西军,大量精锐被调往中原平叛。
安西留守的军队就只剩下万人。
见状,吐蕃就蠢蠢欲动,趁机出兵攻陷河西走廊,逐步蚕食大唐领土。
唐朝和安西都护府的联系被切断,这里变成了孤岛。
唐朝也不知道安西都护府是否被攻陷,安西都护府也不知道大唐还存不存在}
看到这里,大唐军民百姓的哭得更欢了。
当然,嘴里对吐蕃的咒骂就没停。
农人手里的锄头都扔了,怒骂道:“我X他个龟孙,陛下一定要出兵给吐蕃灭了,这帮臭不要脸的,就会趁机搞事情。”
聚会聊天的书生们说道:“吐蕃狼子野心,一旦大唐表现出虚弱,他们就会趁势而动,还是灭了以防万一。”
军队的士兵们也怒了,“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必须消灭了吐蕃。”
......
武德年间
李渊又气又怒,但现在对吐蕃没办法,大唐刚建立,一切都要先发展,只能先记仇,以后再去报仇雪恨。
贞观年间
李世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心中对吐蕃的怒火更重。
“吐蕃没必要留,周边这些不安分的也没必要留下了,朕要为大唐将士们报仇。
来寻他爹的李承乾和李泰兄弟俩,听了这话,连连赞成。
李泰拍了拍胸脯,“阿耶,你等我长大了,就打兵打仗。”
李承乾也说道:“我也去,他们如此欺人太甚,儿臣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了他们,将这些番邦人赶去西方。”
李世民很欣慰,要不是现在大臣们阻拦,他都想御驾亲征。
天宝年间
李隆基是有出兵吐蕃的打算。
去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就在蠢蠢欲动了。
大概吐蕃王也没想到大唐的内乱这么快就平定,甚至都不需要从安西都护府调兵前来。
不过李隆基是记仇的,等他把内乱导致的烂摊子收拾好,就是出兵的时候了。
同一时间,远在西北的安西都护府,将士们大差不差明白了,有些庆幸这一世没让吐蕃得逞,当然安禄山也没得逞。
{中原和安西都护府的联系被断绝后,双方失联。
西域这头只剩下郭昕和北庭都护李元忠带的安西唐军。
郭昕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侄子,他在唐代宗永泰二年巡抚安西,结果没多久河西走廊就被吐蕃切断。
吐蕃看唐朝内乱,知道机会来了,趁火打劫。
郭昕带领部将通过屯田自给、联合回鹘等方式,多次击退吐蕃的进攻。
一直到建中二年,即781年,安西军守了15年,郭昕终于和中原王朝联系上,派人给唐德宗送了信。
唐德宗虽然给予了嘉奖,但却无力派兵支援,相当于这里被放弃了。
此时,安西军的平均年龄已经40岁了。}
别说是唐人了,各朝人士看到这里,都免不得心里被扎了下。
难过怎么办呢,同情安西军的同时,吐蕃、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都骂了个遍。
唐人们不好骂皇帝,干脆逮着安禄山、史思明、吐蕃人骂。
理由很简单,如果一切好好的,没有内乱,吐蕃人就没机会搞事,那安西军也会好好的。
李世民虽然还在难过,但在两个儿子面前还是收敛了不少,和老二一起骂人。
“...阿耶,我以后一定灭了吐蕃给咱大唐将士报仇、给你出气。”
“阿耶知道,都怪李隆基那混账...”
李承乾也没拦着,骂骂也好,不管是吐蕃还是李隆基,都该骂。
天宝年间
郭子仪的表情很惊讶,他没想到是侄子在带领这群安西军,可是朝廷又派不出多余的兵马,侄儿的压力可想而知。
{808年,即唐宪宗元和三年,吐蕃发动了总攻。
安西军的最后一城龟兹沦陷。
现在的安西军中,不光有坚守了五十年的老兵,还有在边关出生的军二代,全员白发无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