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脸上洋溢着止不住的笑意,又抛出一个好消息:
“不光是茶叶,连用茶渣和特殊香料配比的茶叶蛋卤料包,也都被预订完了!订单排到年底了!”
苏砚秋这下也高兴的很,这不是就有进账了吗:
“这个又是卖给谁了?我记得之前美日优购的崔总和本源生活的陈总都提过,说等茶叶蛋卤料包样品出来,要根据品质适当留货的。”
“哈哈,就是他们两家!”
张露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之前林峰说是要给他们一人送个样品去,结果当天他们两便直接来基地了,然后我们就现场煮了一锅茶叶蛋,20个呢,他们一人吃了10个,就差扶着肚子回去了!!”
“啊?吃那么多,不过也是我们的鸡蛋也好吃。”苏砚秋觉得也正常,他们的鸡蛋口感不是一般的好。
“他们也是怕是因为我们的鸡蛋的原因,本源是自己带的普通土鸡蛋直接过来的,我们煮了两锅呢,虽然普通鸡蛋的蛋白质没有我们的嫩滑,但是经过茶叶包卤煮后,口感也是好的没法形容。”
“所以他们现场就定了所有的销量?”苏砚秋咋舌。
张露语气中充满了扬眉吐气的喜悦:“对,哈哈哈,我以前经营茶厂,最大的难题就是销路,求爷爷告奶奶到处推销。”
“现在可好,完全是反过来,产量拼命追着订单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要不是张露之前经营过这么多年了解真正的市场怎样,她都有种做生意怎么会这么简单的错觉。
“我以为你们也会试着投放其他渠道呢。”苏砚秋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欣慰。
“按你的要求那当然得优先咱们的老伙伴!”
卓佩接过话,语气自然“特别是美日优购,崔总可是下了血本,现在支撑全国14个基地日常运作的智能灌溉系统、小型农机,大部分都是他们以合作赞助的形式提供的。”
“于情于理,有好东西当然得先紧着他们,如果他们不要那么多,我也准备了联系其他渠道,可谁能想到他们居然和本源就包圆了。”
她这话既像是在向苏砚秋汇报工作,又像是在闲话家常。
“我问了美日优购那边不直接卖茶叶卤料包,他们直接在店里卖煮熟的茶叶店,估计就这一个单品都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客流。”
“快回来吃饭了!饭菜都好了,怎么一直站在门口聊个没完!”
外婆中气十足的声音从屋里传来,带着浓浓的关切。
“来了来了!”
三人相视一笑,赶紧往屋里走。
“走,边吃边聊,饿的狠了。”苏砚秋招呼着。
结果一进屋,卓佩和张露比她还熟门熟路,自然地脱下外套挂好,就去厨房帮忙端菜、拿碗筷、摆杯子。
反倒是苏砚秋这个正牌主人,对着自家新厨房有点茫然,想帮忙却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找酒杯子都找了半天,引得张露直笑她:“咦,新家打不着方向了?”
苏砚秋也不恼,笑着摇头:“看样子你们来的次数还挺多,挺熟练的嘛。”
“我们平时开个会都在你家吃饭,你说来的多不多?”
张露也好笑,有时候觉得好像他们的公司不是很正规的样子,总在饭桌上就把事情说了。
饭桌上,气氛温馨而热闹。
柔和的灯光下,苏砚秋看着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外公外婆,他们不但精气神十足,连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了不少,眼神明亮,步履轻盈,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父亲苏自强和母亲罗爱萍好似也褪去了往日市井小民常有的那份小心翼翼和自卑感,谈吐间多了自信与豁达,能自然地与卓佩、林峰他们讨论基地发展和市场行情。
苏砚秋喝着汤,感受着这难得温馨松弛的时刻,随口问外公:“外公,我走这段时间,村里一切都好吧?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吧?”
外公放下酒杯,哈哈一笑,声音洪亮:
“好!好得很!有小峰帮忙跟上面政策对接,协调资源,销路也有小佩她们操心,我就是专心组织好村民把地种好,把田管好,能有什么事?每天虽然忙,但是心里有奔头,浑身是劲!”
“你外公现在的精力好的跟个小伙子似得,”
外婆笑着调侃,“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开着三轮去地里转悠一大圈,哪块地的菜长高了点,哪片叶子黄了点,他都门清,活像个巡视领地的山大王!”
“你这老婆子不会说话!”
外公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忙笑着解释,“人家小峰管那叫‘统筹安排’、‘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巡视’,我那是掌握第一手情况,才能更好地安排每天的工作!”
“哈哈哈哈哈.....”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笑什么,我哪里说的不对!”老罗头差点红了脸,不知道是因为他一本正经的想这些拗口的词语的纠结表情引得众人发笑。
“罗爷爷说得对,也确实做得好,”
林峰放下筷子,认真地说的是大实话,“无论是药材种植、蔬菜轮作还是生态养殖,罗爷爷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调度有方。”
“现在在基地务工的乡亲们也特别信服罗爷爷,安排下去的活都能保质保量完成。”
毕竟工资开得高,活计不算累,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大家都珍惜得很,甚至不少人都想把自己家在外打工的亲人也叫回来,见到老罗头自然都格外热情,都想好好表现,罗老头在基地的威信可比他高多了。
“说起来,现在最大的‘烦恼’倒是,”
外公话锋一转,语气带上了点幸福的无奈,“村里回来创业、找机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加上来往咱们村拉货、谈合作的车啊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唯一卡脖子的就是——咱们村到镇上那条老路,太窄了!平时错个车都提心吊胆,更别说现在经常有大货车、小轿车来来往往,经常堵死。”
“我正琢磨着这两天和村上、镇上打报告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争取点资金和政策,把这条路拓宽成两车道的水泥路,这样大家进出都方便,也更安全!”
“是啊,有时候看他们拉菜满满一车和别人错车时我都心惊胆战,路太窄了,陡坡又多,我还经常让路边工作的那些婶子大爷看到错车帮忙指挥一下。”外婆也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