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二章 寒冬暖衣

作者:一只鱼腿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常青和萧扶黎回到食肆时,常宁正蹲在灶房门口,对着一堆碎布发愁。


    她怀里抱着个豁了口的瓦罐,里面插着几根磨得发亮的绣花针,鼻尖冻得通红,却浑然不觉。


    “小宁,蹲这儿干啥呢?”常青把手里的账本往桌上一放,“冻成这样,咋不进屋?”


    常宁吓了一跳,回头见是常青,赶紧把手里的碎布藏到身后,小声说:“姐,我、我在想事儿。”


    萧扶黎递过一杯热茶:“想什么呢?脸都冻紫了。”


    常宁捧着茶杯暖手,犹豫了半晌才开口:“我今儿去送绣样,看见好多逃难的人穿着单衣,连孩子都没件厚棉袄。我就想,咱食肆门口能不能支个摊子,卖点简单的衣裳,或者帮人缝补?”


    她越说声音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我知道这事儿挣不了多少钱,就是想,想帮帮他们,也能练练手艺。”


    常青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傻丫头,这是好事啊!你想咋弄,跟姐说说。”


    常宁眼睛一亮,连忙从怀里掏出几张画在草纸上的图样。


    “你看,我画了几种简单的棉袄样式,用粗布做就行,省布料。还能帮人改旧衣服,缝补破洞。我在舅舅的绣坊学过裁剪,肯定能行!”


    萧扶黎拿起图样看了看,上面的棉袄样式简单实用,领口和袖口还画了防滑的滚边。


    “想法不错,既帮了人,也能赚点辛苦钱。”


    常安端着水盆进来,听见这话,插嘴道:“三妹妹,你要是支摊子,我帮你搭棚子!前儿我看见镇上有人用竹竿和油布搭简易棚,结实得很。”


    晨曦从账房探出头:“我帮你记账!卖了多少件衣裳,收了多少工钱,保证清清楚楚。”


    常宁看着家人七嘴八舌地帮忙出主意,眼眶一热,差点掉泪。


    “我,谢谢姐……”


    “跟自家人说啥谢字。”常青拍了拍她的肩膀,“这事我同意了。这样吧,你先量量常用的尺寸,我现在就去买些粗布回来。摊子就搭在食肆门口东侧,不碍事。”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两天,常宁忙着整理尺寸表,把不同年龄段的身高体重都记在本子上。


    常安则带着小竹去砍了几根结实的竹竿,又买了大块的油布,在食肆门口搭起了一个长条形的简易棚子。


    晨曦画了个“林记缝补”的木牌,挂在棚子上。


    舅舅张大山和舅母李淑云听说了这事,特意赶来食肆。


    李淑云拉着常宁的手,笑得合不拢嘴:“宁丫头真是长大了,有这份心难得。你舅母这儿还有些攒下的旧布料,虽不新,却都干净,你拿去用。”


    张大山则拍着胸脯说:“缺啥工具跟舅说,舅给你打!对了,我和你舅母商量了,绣坊里还有些做好的棉袜、护腕,都是些小物件,捐给安置点的流民吧。”


    常青闻言,心里一暖:“舅舅舅母,你们太客气了。这样吧,捐物的事我来安排,回头我和常安、扶黎去安置点派发。”


    一切准备就绪,“林记缝补”的摊子正式开张了。


    常宁坐在棚子里,面前摆着针线筐和几块样布,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过往的行人。


    起初没人敢上前,毕竟大家都穷,哪有钱做新衣服?


    直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犹豫着走过来:“姑娘,俺这袄子破了个洞,能补吗?”


    常宁赶紧站起来:“能补能补!您脱下来我看看。”


    妇人脱下打满补丁的棉袄,里面的单衣薄得能看见皮肤。


    常宁接过棉袄,发现袖口和前襟磨得发亮,破洞边缘都起了毛。


    她没多说什么,拿出针线,飞针走线地补了起来。


    “您这袄子里子少了。”常宁一边补一边说,“我给您絮点旧棉絮吧,暖和些。”


    妇人急忙摆手:“姑娘,俺、俺没这么多钱给你……”


    “不要钱。”常宁笑了笑,“补个洞而已,举手之劳。您快穿上,别冻着孩子。”


    妇人感动得直掉眼泪,穿上补好的棉袄,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幕被路过的人看在眼里,渐渐有人抱着衣服过来缝补。


    常宁手快,缝补得又结实又好看,还会顺便帮人把磨薄的地方加固。


    消息传开,来找常宁缝补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送来自家种的菜,有人送来柴火,算是抵缝补的工钱。


    常宁来者不拒,把收到的东西都记在本子上,回头交给晨曦入账。


    这天,常青正在粉坊查看新收的红薯粉,田元祥派人来传话,说是莲花村的灾情严重,让她和萧扶黎过去看看。


    常青皱了皱眉,莲花村和春河村素有矛盾,尤其是里正刘老栓,心眼小得很。


    “扶黎,你说咱去不去?”常青问。


    萧扶黎正在看账本,头也没抬:“去。莲花村离春河村不远,若是灾情失控,难免波及咱们。再说,看看刘老栓在搞什么鬼,也不是坏事。”


    常青点点头,叫来常安:“走,跟我和扶黎去趟莲花村。晨曦,你看好食肆和粉坊,小宁那边有啥需要帮忙的,你多盯着点。”


    三人套上马车,往莲花村赶去。


    刚进村子,就看见几个面黄肌瘦的老人蹲在墙根下,身上只披着破旧的草席。


    “这就是莲花村?”常安皱着眉,“咋比镇上的灾民还惨?”


    常青没说话,心里却有了数。


    她之前早就把抗灾的法子告诉了附近的里正,再转达给周边村子,尤其是搭建“回龙大炕”和“蔬菜大棚”的方法。


    看莲花村这情形,显然没落实到位。


    三人走到村子中心,只见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正在呵斥几个村民。


    “想知道大炕咋搭?行啊!拿五斤粮食来换!少一斤都不行!”


    常青定睛一看,那汉子正是刘老栓的小舅子范四。


    旁边站着的正是里正刘老栓,他捋着山羊胡,一脸得意。


    “范四说得对!这可是人家春河村的‘秘方’,哪能白告诉你们?想暖和过冬,就得拿出诚意来!”


    一个老太太哭丧着脸:“里正啊,俺家就剩三斤口粮了,全给你行不?”


    刘老栓摇摇头:“不行!少一斤都不行!没粮食就拿柴火来换,一捆柴火换一个砌炕要点。再没钱,就拿银子!”


    常青气得浑身发抖,上前一步。


    “刘老栓!你这是干什么?抗灾的法子是朝廷让传的,你怎么能拿来换粮食?”


    刘老栓一看是常青,脸色变了变,随即又堆起假笑。


    “哟,这不是林女史吗?您咋来了?我这不是怕村民们学不会,收点‘学费’,激励他们好好学嘛!”


    﨔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