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0章 相辅而行

作者:风时运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另一边,郑仪回到会议室,翻开李远给他的那份材料,仔细审阅后,嘴角微扬。


    “有意思,李远已经开始布局了。”


    他拿起手机,给李长庚发了条简洁的消息:


    “李远想走‘治理型发展’路线,和张松林彻底切割。”


    很快,李长庚回复:


    “他想得挺远。”


    郑仪笑了。


    是的,李远确实想得很远。


    他不是在等着组织给他安排位置,而是主动告诉组织:如果要用我,我会这样做。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争一个常务副市长,而是在为更长远的路做铺垫。


    而这,恰恰是郑仪想看到的。


    接下来的两天,郑仪在临州的考察工作安排得异常紧凑。


    他先后与十二名市管干部进行了一对一谈话,走访了三个县区,还到开发区实地查看了几个重点项目。


    而在所有场合,李远都表现得既专业又低调,从不越位抢风头,但该展示能力时毫不含糊。


    郑仪的工作组经过一周的深入考察,基本摸清了临州的情况。


    周五下午,郑仪召开小组内部碰头会,总结这次考察的成果。


    会议室内,许建林、高步等人整理好各自的笔记,等待郑仪定调。


    “情况基本清晰了。”


    郑仪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众人。


    “张松林的问题是个别现象,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还是稳定、团结的,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


    许建林点点头:


    “王学文书记虽然当初推荐了张松林,但并未参与张松林的问题,总体上是把关不严,而非同流合污。”


    郑仪微微颔首,目光沉静:


    “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把这次考察的核心观点写进报告?”


    众人对视一眼,许建林试探性地说道:


    “按照常规写法,张松林事件可以作为警示教育案例,而对临州现任班子的评价,应该客观中立……”


    郑仪轻轻摇头:


    “不够。”


    他站起身,在会议室内踱了两步,声音沉稳: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汇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您的意思是……”


    “我们的报告要明确传递两点。”


    郑仪停下脚步,竖起两根手指:


    “第一,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仍是可靠的,不宜大动;第二,张松林的问题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存在偏差,临州需要调整思路。”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


    “而调整后的思路,正好和李远的‘治理型发展’理念相契合。”


    许建林若有所思:


    “这样的话,报告就是在给李远铺路了。”


    郑仪微微一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直接承认:


    “报告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有组织的导向。”


    众人心领神会。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倾向性会被质疑,因为在这次考察的所有数据、座谈记录和干部评价中,李远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


    组织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察-提拔”的机械程序,而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塑造、筛选和引导能担重任的干部。


    而郑仪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


    他的报告,会成为省委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而李远,也将在组织部门的认可下,顺势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这便是政治运作中的微妙平衡,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郑仪的考察组离开临州那天,天气阴。


    政府大楼外,李远带着几名干部前来送行。


    他穿得并不正式,黑色夹克,素色衬衫,看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道别。


    “郑处长,辛苦了。”


    李远伸出手,握得很稳。


    “临州的工作,您多指点。”


    郑仪笑笑:


    “李市长客气了,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部里的安排了。”


    这话里有话,李远微微点头:


    “随时欢迎郑处长再来。”


    郑仪看了看表,登车前,似不经意地说道:


    “对了,李市长那份材料,我会好好研究的。”


    李远眼睛一亮,但神色未变:


    “那就麻烦郑处长了。”


    车门关上,商务车缓缓驶离,李远站在原地,目送车子远去,直到消失在街道尽头。


    当郑仪回到省委组织部复命时,李长庚的办公室里还坐着另一个人——副部长林向东。


    “郑处长,辛苦了。”


    林向东微笑着起身相迎。


    “临州这趟不容易吧?”


    郑仪不动声色地将考察报告递过去:


    “林部长,这是我们的考察总结。”


    林向东接过文件,却没有立刻翻开,而是看向李长庚:


    “老李,咱们先听听郑处长的口头汇报?”


    李长庚点点头:


    “说吧。”


    郑仪清楚,这是组织部门的老规矩,书面的东西总需要几分修饰,但私下的口头汇报往往能透露更多真实情况。


    “总体情况比预想的要好。”


    郑仪语气平稳。


    “张松林的问题虽然严重,但并未导致临州班子产生系统性风险。”


    他顿了顿,继续道:


    “王学文书记在用人上有失察之责,但和张松林的违纪行为没有直接关联。”


    林向东若有所思:


    “那他这次的表现......”


    “很聪明。不仅主动自我批评,还积极推荐李远接任常务副市长。”


    “哦?”


    林向东来了兴趣。


    “这倒是出乎意料。”


    郑仪点头:


    “李远的工作思路很清晰,提出了‘治理型发展’理念,与张松林之前那套‘引资优先’的做法截然不同。”


    “年轻人有想法啊。”


    林向东笑着看向李长庚。


    “我记得李远是老书记当年看好的苗子?”


    李长庚淡定地喝了口茶:


    “政绩和能力才是硬道理,背景只是锦上添花。”


    郑仪适时补充:


    “从我们考察的情况看,李远确实能力过硬。他主抓的智慧物流园项目不仅建设顺利,还创新了管理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肯定。”


    “那你的建议是?”


    林向东直截了当。


    郑仪早有准备:


    “临州现在需要一个稳定过渡。我建议继续维持班子总体稳定,只针对空缺的常务副市长岗位进行调整。”


    “让李远上?”


    “是的。”


    郑仪沉稳道:


    “这不仅能保持工作连续性,也传递了组织部门‘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


    林向东若有所思地看向李长庚:


    “老李,你觉得呢?”


    李长庚放下茶杯:


    “郑处长的建议比较稳妥。不过最终还得请示王部长。”


    “那是自然。”


    林向东转向郑仪。


    “你们辛苦了,报告我会仔细看的。”


    离开办公室后,郑仪长舒一口气。


    他清楚,自己的建议已经得到了领导的初步认可,接下来就要看王振国部长的意见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